文 / 冯晓晖

"故纸旧影话九江"系列深入挖掘报刊书籍、档案文件、照片地图等原始史料,以当代视角进行解读,多维度地展示九江近代的历史风貌。

续前篇《故纸旧影话九江 | 良友——牯岭记游(上),1934年》

【正文】

【庐林】

阅庐山指南,始知昨天应从御碑亭,天池而经黄龙潭,反牯岭。则异常顺路,而合于所谓之「山北之一日游程」,然这样伟大一个山头,如能得每日专游一处,亦妙。

昨晚睡得极热,晨仍迟起。细审住处,是新辟,地不甚佳,无泉水,无树木,荒土极多。且落起中央,不高,亦不太低,日落日出均不见。据主人子说,「斜对为双剑峰,常插云中,高不可上。」我想如有伴侣,定当努力登之。

以前日上山,露膝卧轿中,被晒得发紫,色极好看。但嫌熬不着痛,且大发烧。连用万金油搽上,亦不待其愈否,便随主人子去庐林。仍走去黄龙寺路,中途折上山,越猴子岭。道旁有碑,刻「吼虎赞」,小注谓:

『此地俗作猴子岭,非也。相传有虎觅食,吼于此穴,故名吼虎岭。」寻其左右,实无穴,且既「非也,」常有所考,而下文接「相传」,但「猴子」的名称,或是人行坡上,背愈伛偻,有如猴子爬山的样子,未见得完全「非也」。我常说,凡风景名胜,非亲自去领会,不容易明白。刻碑不可靠;志书,指南等类,尤不可靠。

坡间,遇巡警,指左侧一高山,半面光秃,似无草木,问其名,说是日照峰。

下岭已至芦林,一带树木极盛,但未见芦草。只见一大游泳池,系就地筑成,狭长,形如目字,无中间二笔。水浅处皆昏,深处却绿得可爱,是储山溪水而成者。以要门票二角,我不会游,遂不进去。倚篱而看,池中倒不少男女。有镌龙虎纹于长手臂之大块头,方左拥右抱,载沉载浮,兴胜范蠡,但不与人以美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芦林游泳池,约20世纪初 图源:历史性的庐山

回首看日照峰,已起白云,遮其顶,如国画山水的染远山法,上浓下淡。疑古人便从此等等处学来。于芦林前,山下有人家,炊烟浓浓出,上接自岫中来云,渐混成一块。不识是烟是雾,而烈日在这边,丛山中另有青光闪闪,顿忆数年前曾读Irving的「Rip Van Winkle」,文中数写山色,绝类今日,我亦将大梦于此耶?

【解读】

本节中作者走的是上中路。如今上中路的终点接大月山路,直行下坡到环山路,有一观光车站,名为“吼虎岭站”。

芦林湖建于1954年。民国时期该处为俄国人别墅区,俄国人在此修建了庐山上最大的游泳池。

Rip Van Winkle:美国著名小说家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的短篇小说,直译为《瑞普·凡·温克尔》,讲述一位荷兰裔美国村民瑞普·凡·温克尔在一次上山打猎时,因为喝了穿着荷兰时代服装的矮人的酒,山上睡着,醒来下山回家,发现小镇已经人事全非了,他的儿子、女儿都已经长大,妻子也早就过世了。原来他遇到的是山上的地精,喝的是地精酿的仙酒,所以一睡二十年。这篇故事就是美国版的《烂柯记》《浦岛太郎》。1907年林纾将其翻译成中文,名为《李伯大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舍身崖(龙首崖)盘松

【正文】

【仙人洞】

以一钟许,独去仙人洞。连日晴甚,竟□热,如非有佳景,真不欲出门户。主人谓为山中卅年来未有的气候,盖已达八十五度有奇。

前右下,入大林路,路以大林寺名。而一带却乏大木,或皆毁于太平天国的时代。里许,过庐山管理局,门前木盒中,有示,「六月二十五六日,在莲花洞,曾获□□嫌疑数名,处以枪毙,」可见山游,亦大不易!

不远就走到大林寺,门前一额,太虚法师手书。且闻数年前,世界佛教会会开会于此,想其中定有可观,入门,左一列洋房,似新建,疑非出家人所居住。数步即上正殿,三楹而止。侧横卧室,厨房四五间,都异常窄小。左右无丛林大山,趣味更乏。有知客僧坐殿前,满脸市侩气。问其住持,说是「是太处法师。」问何时来?答以「礼拜十四。」问来时住那里?他便用手指那一列洋房。问对面什么山?他告诉我,「那是汪精卫的香炉峰。」遂不敢再问。记得五年前,太虚曾在我校讲唯识论之世界思潮观,引证中外,拉扯古今,宜其弟子应有学识,不期所遇如此!而其避暑的地方又如此!

无可留连,穿三育社所筑游泳池,值正事修理。从其侧门出,经天桥路旁,拟返时再去。直下,忽观路侧石坊上,题「花径」二字,并刻「白乐天咏桃花处:」而其附近,巍然一洋房,有石署「乐天别墅:」前者不知何所据,后者敢决其非白氏后人。再前行,路中筑一亭,日「息肩,」是便于山下苦力,担柴米来牯岭,于此得稍避日光而设的。这是有钱人多做善举的意思。我无肩可歇。从亭右弯,上对山为御碑亭,想先到仙人洞。

【解读】

九十年前没有公路,也没有如琴湖、花径公园。

作者从大林路(如今牯岭正街到花径公园的公路)往下走,经过庐山管理局。这个庐山管理局就是现在的机关幼儿园,很漂亮的房子。1936年,庐山管理局迁至正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林寺世界佛教联合会会址 图源:搜狐网

关于太虚法师和大林寺,见编者写的《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7月13日 · 太虚法师与庐山世界佛教联合会》。大林寺重建的,因此它的风格很西化。1961年如琴湖建成,大林寺埋入水中。

汪精卫的香炉峰:是指大林寺对面山上的汪精卫别墅。该别墅现为白云观路 1 号,之前被称为河南路 570 号。其实这座别墅的房主是汪精卫的秘书曾仲鸣,由于汪精卫常来住,被人们认为是他的别墅。这段故事见编者写的《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11月10日 · 汪精卫的庐山别墅》。

【正文】

路沿崖边开辟,宽仅二三尺,所在山石皆奇。至此已是庐山西北端,先观一石横插山腹,上且有刻字,字不佳,而刻工颇难。一小松从石缝间出,与石成上字形,画中小品也。

洞在大岩下,岩中空,如猪嘴大张,下头乃叠石而成。致洞中甚宽敞,本名为佛手岩,亦像。洞不甚深,中筑石台座,供吕纯阳像二,一楚石刻,无甚艺术价值。座后,便是洞底。两旁皆有洼地,以储岩上石隙中渗滴之水。围石栏,如小池,栏上刻「琼浆」二字。道人以竹筒做长勺,可舀而饮,极凉,但不如神龙潭水那样甜得好吃。游者谈往年水深可及栏边,今年仅数寸深。可见此山亦遭亢旱,如再晴下去,万一水源干涸,大家都避不成暑了。

四顾石壁,遍刻字句,乱七八糟,令人愈看愈生气。又有三四摩登少妇,横陈洞底,如欲于此渡夜。洞口日光甚烈,不可坐。乃舍而探访仙亭。又见林主席题竹林寺三字,刻崖间,但为有名无寺。不能寻其寺址。突有一亭筑山嘴,洋气逼人,名观妙,且有联刻石柱上,却不很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庐山仙人洞

因访仙亭已入目,遂先去,路更曲更狭,至亭而止,得丈余阔隙地,前此皆绝壁。亭亦新建,有屋二,桌一,磴四。屋顶为平台,洋味颇重,不惟不可「访仙,」连「亭」的意趣也没有了。独登其上,远山均在足下,小如聚米。而起伏连绵,云水吻合,极目将去数千里以外。仍嫌眼界为右方石壁所阻,乃下台,掇草径,攀藤而上,去突出之大石上立着。石高数丈,下承大石,又数十丈,再下,仍削石。只敢远眺:长江如黄带,沙(?)湖如绿酒杯,已觉醉人;偶尔俯视山脚怪石,或仰撑,或兀立,或负奔,便目眩胆缩,而阵风袭来,长衣飘翻,如欲下堕。足轻辏,虽手杖不能支持。适观妙亭中有小童,观我状,作惊呼,更不可耐。其上尤有石,尤险,但不敢再上去了。

返御碑亭,在山巅,旁无林木。亭中仅一明太祖御制诗文碑,丈余高,三尺许阔。石面极光滑可爱。字小如栗。文甚长,碑太高,无法可读。然其书体刻工,远胜仙人洞中诸题句。适有人在其中大唱「四耶探母,」扰人思索。天热,复不想去天池寺,遂从原道返至天桥。叠下石滩,又至深谷。遇望两山嶙峋,各于腰间出巨石,如桥磴然。天覆其上,诚如所谓。不像北平,连桥脚我也不会看见过。

跟着溪流乱石下,有储水小潭数叠,十余小孩上下浴其中,审其无险,亦裸而洗之。水不甚冷,仰观桥磴,觉两边高度相等,如真有桥在其上,反觉无灵趣。洗毕,寻小径上,其左侧大石极平,可容数十人。虽险,不如访仙亭前,但听那下面的泉水净淙声,亦非有胆量,是不能支持的。

回家看商务印书馆的庐山指南(二十三年六月版,)和我所游的,出入较大:现名天桥的,书上叫「吊桥凹。」御碑亭是三面门,他说「四面皆门。」最不对的是仙人洞一段记载说:「石栏上刻洞天玉液四字,」「石壁中大书琼浆二字,」已经不合事实;至于「中祀吕观」的洞,会有「洞右旁有僧舍,」「去僧舍数武」的话,我疑心着「指南」的作者,根本未曾到过庐山。

(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读】

本节第一段写的是仙人洞景区内的“飞云览纵 ”奇石和它上面的松树。这一景是庐山的代表,当年人们可以爬到石头上留影,现在不让了,影响力也就降低了很多。

文中对仙人洞的描述和现今相同。

访仙亭、竹林寺、御碑亭三者有关联。传说仙人周颠曾派庐山竹林寺僧人送药给朱元璋,救了朱的性命。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派人来庐山寻迹,有了访仙亭。后来朱元璋为了自我吹嘘,制御碑送到庐山上,有了御碑亭。这段故事见编者写的《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10月21日 · 朱元璋与周疯子,御碑亭的故事》。

锦绣谷游览道是后来修筑的。因此作者上山远眺后又返回到仙人洞左近,游御碑亭,在回去的路上看天桥。

【编后记】

作者海戈的身份编者无法确定。查阅了一些民国史料,似乎巴金弟弟李济生的可能性最大。然而本文写于1933年,其中又提到了北平。李济生那时才17岁,生活在成都(李济生大约在1935年离蓉抵沪),这个年龄能否写出如此老道的文字,且在《良友》这种高等级的杂志上发表?不过本篇的文风颇为锐利,一副谁都看不上的模样,有年轻人的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