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在老街便道上,一位戴副椭圆直腿眼镜,穿一身粗布裤褂的面塑艺人,坐在一个小木箱前揉搓着手里的面团,一会儿工夫活灵活现的孙悟空、猪八戒等各种人物、动物,就像变戏法一样“蹦”出来……

对很多人来说,街头巷尾卖捏面人的小摊是童年里最熟悉的记忆,捏面人、吹糖人、浇糖画,史作玺从学到做到教,整整干了48年。他,哈市史家糖艺面塑第五代传人,来自山东郓城面塑世家,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将糖艺面塑技艺带到了哈尔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代传承 一路乞讨来到哈尔滨

红面长须的关公、优雅迷人的白雪公主、酷酷的钢铁侠和奥特曼……20日,在哈市香坊区非遗展馆的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面人,参观者小心翼翼地趴在桌子上,伸长脖子,前后左右端详面人的动作和表情,叽叽喳喳地研究着捏面人的工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面人的制作者叫史作玺,是哈市史家糖艺面塑第五代传人。“虽然这些东西是民间老手艺,但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史作玺告诉记者,自己15岁就开始以捏面人吹糖人谋生,他们家族是闯关东一路乞讨来到哈尔滨的。第一代面塑创始人老祖父史性真生于1714年,到他这里已是第五代。家里祖祖辈辈以此为生,挑着小木箱赶庙会,走街串巷,吹糖人、捏面人换生活用品维持生计。在史作玺的记忆中,他跟着爷爷和前辈们几乎跑了大半个中国,在哈尔滨,他经常“驻扎”的地方是江边和道外,也许很多哈尔滨市民在那里都见过捏面人的他。

小时候看爷爷和父亲吹糖人、捏面人,惟妙惟肖的小动物,栩栩如生的人物,无不让史作玺惊讶、欢喜。他总是静静地看着,默默地把每道工序记在心里,不知不觉中,也爱上了这门艺术。高中毕业后,他重拾捏面人、吹糖人这门老手艺直到现在。

据史作玺介绍,他们家族传承的手艺专业一点叫面塑和糖艺。糖艺包含吹糖、拉糖、扯糖、浇糖、炒糖等,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和厨艺装饰。而面塑,以前叫“面花”、“捏面人”,是从民间传统的蒸花馍演变而来的。清末时,这两种艺人多聚居北京、天津、河北,当时的面塑主要用作孩童玩具,糖艺则成了孩子能看又能吃的零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块面 几分钟捏出大千世界

采访中,史作玺随意拿出一块白色的面团捏起来,红色的帽子和衣服,金黄色的腰带,一会儿工夫一个人物的轮廓就成型了。中国的糖艺面塑,历史源远流长,拥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古老而独特的传统艺术,早在汉代就有了面塑的记载。人们在当时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等喜庆的日子。广义上的面塑几乎遍及全国大江南北,城市乡村。人们一代代都在从小吃面塑观赏面塑中长大,由于民间面塑薄如纱、细如丝,快捷、活泼、玲珑、丰富等特点深受各地各族人民的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史作玺介绍,面人的制作,大致包括捏、塑、搓、揉、挑几种手法,塑好外形之后,还要用小竹刀辅以点、切、刻、划,做出面人的细节。“初学时,由于没有美术功底,加上早期制作面人的原料就是面粉,面人整体塑型困难、细节刻画生硬的情况时有发生。”史作玺在出摊时,就会细心观摩父辈们和同行做面人的手法,用什么颜色的面做,细节、花纹、表情怎么捏,“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琢磨的,还要有想象力和创意设计能力,比如面塑做人物比较难,尤其是面部表情,为此他特意制造工具用作造型,通过微塑,让手指分开,更具美感。要捏出精品,是需要动脑筋的。”史作玺强调,这门老手艺可不是简单的捏几下那么简单。

凭着这份执着,史作玺创作的《红楼十二钗》、《春夏秋冬四君子》等系列作品,获得国内及省市各大奖项。最近他新制作的“香坊火车站”、“老江桥”等面塑作品也深受各界好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嘴齐上阵 “吹”出十二生肖

在和记者介绍捏面人的同时,台上的小电锅中咕嘟着淡粉色的糖稀,这是吹糖人的原料。

史作玺放下捏好的面人,轻轻搅拌,从锅内挑起的糖稀中快速揪下一块,用拇指按下深碗状并收好口,拉长糖块至笔芯般粗细并截断一半,留下一半向其中吹气,同时双手扶起被慢慢吹得鼓起的糖身开始造型,边吹边扭、边扭边揪、边揪边捏,整套动作趁着糖的热度一气呵成。不到一分钟,滚圆呆萌的小老鼠便活灵活现了起来,史作玺拿出一端蘸了热糖的竹棍小心地穿过老鼠的肚皮与背部相黏,一个吹糖人就做好了。

史作玺说,糖艺是吹糖人,浇糖画,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浇糖画就是手持汤勺用糖作画,挥洒之间,温热的糖汁逐渐成形,腾云驾雾的飞龙、翔舞于空的凤凰就此完成。在传统的吹糖人中一般以十二生肖为主,现在用的糖料由蔗糖和麦芽糖加热调制而成。吹糖人的关键技术在吹和捏的功夫上,整个操作过程必须经过苦练,用灵巧多变的手法,才能捏出造型各异的花鸟鱼虫、人物百态等,有的还涂上花花绿绿的颜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进原料 老手艺绽放新魅力

史作玺吹出的糖人轻薄透亮,造型优美,就在记者发出啧啧赞叹声之时,他却说,这个可是易碎品,不像这些彩色的面塑,存放多久都不会变色,也不会碎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作玺告诉记者,最早捏面人的材料十分单一,面粉和糯米粉用开水烫过后,加入盐、猪油和蜂蜜拌匀再进行配色,会变色,也易干裂,有的还生虫。这些年经过很多改良和选择,从染布颜料到油彩、食品色素,再到如今使用的广告色,不停地尝试,终于以创新方法保住了传统美。“我现在做面人用的都是超轻黏土、树脂粘土、冷瓷面,也用一些软陶,这些材料颜色鲜艳,容易造型,能长久保存,还不易损坏,放久了也不会开裂褪色,还不易变形”。除了更新制作材料,史作玺还在造型上下功夫。“传统老手艺也要与时俱进,时代不同了,人们喜欢的东西也不一样了。像过去捏西游记、关公、奥特曼、白雪公主,现在孩子们要求按手机里的动画人物捏出来,这些东西我都要不断地学习。”史作玺说。他平时走路逛街,出去旅游都比别人慢半拍,因为他要仔细观察哪些东西可以作为捏面人的素材,记在脑子里,没事的时候琢磨琢磨。现在网络发达了,不会的东西还能在手机上搜索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作玺爷爷在吹糖人

经过几代人的捏、吹和创新,如今史作玺的面塑和糖艺兼具观赏性、艺术性和审美性,而且内涵丰富,不但成为省级非遗,在去各地参加展会时也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

“现在,儿子传承了我的手艺,面人、糖人、糖画都做得非常好,我还教出了六七个徒弟,他们来自全省各地,有时候我也去少年宫和老年大学讲课,参加一些文化展示活动,秀一秀这些在城市中不复常见的老手艺。虽然说糖艺面塑创作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家族式祖传的手工艺,但我希望大家一起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史作玺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龙头新闻·生活报记者:于海霞;摄影:于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