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孩子上学之后,家长们就要面临一个难题:如何让老师对自家孩子,多一些关照。

对于情商高、有人脉的父母来说,这都不是难事儿。

但是对于普通父母来说,这似乎并不容易。

然后,家长们做得最多的,或许就是巴结老师、给老师送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次听到一位家长说,老师就是无意中说了一句:“最近这梭子蟹,非常肥美。”

然后,这位家长的老家就住在海边,第二天便弄来了很多梭子蟹送给了老师。

从这位家长话里话外的意思,她前前后后给老师送的东西,是真的不少。她一直以为,老师对她儿子会格外关照些,但是毕业后才从儿子口中得知,这个老师对他压根不管,反倒是另外一位老师,帮了他很多。

作为过来人,她说:“巴结老师、送礼都无用!还是得看老师的!”

我们也上过这么多年的学,其实也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很多时候,并不是家长巴结、送礼,就有用的。

很多时候,一个无德的老师,你做任何事情,都是徒劳。

但要是一个老师有德,善为人师,那么你哪怕什么都不做,孩子也会被关照到。

当然了,我们自然不可能什么都不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都比较重视家校共同教育,所以,为了孩子受到更多更好的关照,也为了孩子在学校可以更优秀,家长与其巴结送礼,作为过来人建议,不如做好这5件事情来得实在。

希望这些方法,也能够帮到家长你!

过来人肺腑之言:巴结老师、送礼都无用,做好5点孩子自然受关照

第一点:家长明确提出合理的需求

有时候,我们总是害怕去和老师提要求。

因为我们会觉得,老师太忙了,哪有时间去关照你一个人家的孩子,那么多孩子呢!

但是,老师其实真不怕家长提要求,老师怕的,是家长提得不合理、为难人的要求。

举个例子。

我们家仔仔班上有个语文老师,真的很凶,孩子们其实还挺害怕她。但是这个老师人是特别好的,纯属刀子嘴豆腐心。

仔仔有一次背课文没背出来,被语文老师骂得厉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来之后,仔仔都开始害怕去上学了。

然后,我和语文老师沟通了,没有任何指责老师,而是和语文老师说:“我们家仔仔自信心可能还差了点,麻烦老师多鼓励一下他!”

说真的,后来老师对仔仔的态度,是真的好多了,而且还会说:“这次背不出来没关系,下次我们一定会背出来的,对不对?”

这样合理的要求,老师一般都会满足。

老师也不是圣人,能够看清每个孩子的需求,能够了解每一个孩子。

家长提出合理的需求,其实就是在帮助老师了解这个孩子,然后知道该如何去与这个孩子沟通,如何进行下一步教育。

第二点: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

学校,不只是孩子学习的地方,老师也会有不少额外的工作。

比如,我们会有安全平台的内容,需要去观看、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位家长,几乎每一次都会被点名完成。

可以看出,老师点到后面,也是有些不耐烦的,这又不是很复杂的事情,偶尔一两次拖延还好,每次都拖延,老师对家长肯定是有意见的,觉得家长不配合、不靠谱,这种“有色眼镜”可能还会转移到孩子身上。

所以老师布置的任务,家长尽量及时配合完成,家长态度都不积极,你又如何指望孩子上学积极?

第三点:寻找并夸赞老师的优点,表示认可

心理学上,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称为“期待效应”或者“罗森塔尔效应”。

这个效应是指人们对某人的期望,会影响到该人的行为和表现。

当人们听到别人对自己的积极期望和赞美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更努力地去表现自己,来符合对方的这个期待。

在教育领域,这是非常适用的。

不但适用于我们教育孩子,还适用于我们去夸赞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一个老师脾气非常暴躁,但是她是真的用心想将孩子教好。

那么,我们可以夸赞老师:“上次老师帮批改的作业,好细致,孩子一看就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我们一看也知道该如何辅导孩子了,老师用心了!”

这样的夸赞,不会显得很“马屁精”,因为我们的夸赞也是事实。

老师在得到这些夸赞之后,他会觉得自己这么做是对的,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心情也会愉悦很多,对这个孩子,也会格外关照。

这便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第四点:做“学习型父母”

老师最害怕遇到哪一种家长?

说了,不听劝的家长。

仔仔上幼儿园的时候,班上有个孩子不喂饭就不吃饭,然后老师就找接孩子的奶奶沟通,希望改掉孩子这个坏习惯。

奶奶说:“哎哟,那就麻烦老师多喂喂,我们家也有这么一个宝贝疙瘩。”

没办法,老师便打电话给孩子的妈妈沟通。

没想到,孩子的妈妈说:“啊?这么点小事儿?我说了奶奶也不听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长这样的态度,老师是想帮,也帮不上。

老师不但喜欢“学习型孩子”,也喜欢“学习型父母”,因为这种父母是听劝的,在家校共育的时候,能够积极配合,改掉孩子一些不好的方面,让孩子持续进步。

而这种父母,老师更愿意沟通的同时,自然也会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越来越好。

第五点:打铁还需“孩子”硬

最后,有一说一:打铁还需自身硬。

家长或许有这样的感触:幼儿园、小学低年级,或许还主要看家长和老师的沟通。

但是,进入小学高年级,乃至初高中之后,主要就看孩子自己了。

但凡学习好的,老师都会比较关照。

一来,成绩好的孩子,相对而言更省心;

二来,成绩好的孩子,也能让老师更有成就感,甚至还能得到工作上的一些奖励。

有成绩好的,自然也就有成绩平庸和成绩比较差的了。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能靠成绩,那就得靠“态度”。

说真的,老师也不愿意放弃每一个孩子,如果孩子自暴自弃,那么老师也会觉得很无力。

这时候,老师自然更愿意去帮助、关照那些想要上进,还很努力的孩子。

所以,打铁还需“孩子”硬,家长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也要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态度,老师自然会多一些关照。

话题讨论:和老师沟通的技巧,你有更好的方法吗?欢迎分享你的经验!

PS:图片源自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