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丹徒县志》记载:“宝盖山,在城西四里。”1931年版《镇江指南》记云:“宝盖山,势颇险要,山上曾有兵营炮台,近来西人建屋山中颇多,其分支为太古山怡和山等。”宝盖山主峰海拔61.4米,山顶是一个方圆200平方米的平台,状如宝盖故名。

在唐以前,阳彭、宝盖、登云诸山,尚未命名,西郊一带的山体均属蒜山山脉。在阳彭山出土的唐以前的一些墓志铭中写有“蒜山之南”的字样。在阳彭山出土的唐代会昌六年(846)的《弘夫人墓志铭》中有:“葬润州丹徒县万春乡宝盖山南原”,证明唐时阳彭山就是宝盖山南原,唐以后已开始出现宝盖山、阳彭山等山名。宝盖山在清代中期之前人烟稀少,大部分还处于荒山状况。镇江西城区及宝盖山的发展,主要是在镇江开埠以后及沪宁铁路的建设。

01

镇江铁路工务段,位于宝盖山隧道西南,西门火车站东,1918年建。建筑为仿西式风格,砖木结构,占地600多平方米。为专门从事铁路养护维修工作,确保铁路运输正常运行而建。宝盖山沪宁铁路隧道,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隧道全长406米,宽7.95米,高5.5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镇江西站工务段旧址文保碑

02

真道堂,位于宝盖山北麓宝盖路127号,为美国基督教会传教士王茂真等人,于民国二十年(1931)兴建。此类教堂,全国仅存于上海、镇江、扬州三处。真道堂为砖木结构,占地面积153平方米。建筑形式采用了中国古典建筑的“歇山式”大屋顶,四面飞檐,四檐角飞出昂翘,屋面盖灰小瓦,墙面通体用青砖叠砌,高7米多,内部空间开阔,阁楼为后期所加建。四脊上原涂有彩色,有形象生动的仙人和走兽饰件,门窗皆为西方教堂的尖拱形制。原屋顶后被毁,改为双坡硬山屋顶。教堂大门石墙脚嵌有白石碑一方,上款刻“一九三一年”,居中刻“真道堂”,落款为“基督教会”等字样。在教堂西边还有传教士住房,亦为大屋顶形式。

真道堂中西结合式教堂建筑,是一个时期的代表性建筑,也是全省尚存的唯一的一座畸形小教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毕尔素医院,位于宝盖路314号,1930年建筑,用于公益医疗。毕尔素医院原为西方人毕尔素所设的眼科医院。建成后曾被火焚毁,侯牗才医师在原址重建。建筑形式为中式建筑,两层的砖木结构,双坡水屋面,观音兜式封火墙,内为对开门,设有通道。房屋建筑呈“凸”字形,上下计30间。民国时,曾经为《游艺报》报社,存五开间楼上下的街面房屋,后与毕尔素医院同为民居。

04

妇幼医院,位于宝盖山上崇实女中内,1906年至1912年间,美籍郭若克、康凤楼两位女校长数度赴美募捐,艰苦备尝,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投资。1914年此楼竣工,平面呈“凹”字形,南面突出多边形空间。二楼局部有平台,北面有室外走廊。三层券廊式楼房,上下四十余间,砖木结构,青砖砌筑,红砖饰边,门窗为拱券形式。教会妇幼医院建成后,贺路绥女医师任院长。该院为崇实女校师生体检治疗,并对外实施新式医疗、妇幼保健、收治患者,附设男病室。1914年,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曾在此侍奉病中母亲。

05

弘仁医院,1925年建筑,位于宝盖山的卜家山上,即原商团操场旁边的山上。弘仁医院,1925年由吴善欣、袁佐良两人发起筹建。占地数十亩,院舍百余间,依山而建,自建深水机井,自备发电设备,水电自给。医院内设置内、外、小儿、五官、妇产、X光、检验等科室,病床80张,附设护士学校,为公益医疗。

徐静仁为第一届董事长,严惠宇任第二届董事长。1925年刘稚陵任第一任院长,1927年戴秾季继任院长。1937年12月镇江沦陷,医院被日军轰炸焚毁为焦土,仅存两块地界碑。抗战胜利,弘仁医院移址复建,即为现在的第四人民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弘仁医院旧址

06

崇实女中校舍,初在城西银山门,后迁宝盖山(风车山)上,后为镇江市第二中学内。清光绪十年(1884)3月26日复活节,美国基督教派若冰心、贺路绥在银山门基督教堂创立女子中学,取名为镇江私立女子学堂,若冰心任校长。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于光绪十四年(1888)购得宝盖山40多亩地,约2.7万平方米,建教会学校,更名为崇实女子中学。1888年迁学校到宝盖山上。由于生源扩大,民国三年(1914) ,建坐北朝南主教学楼。教学楼为三层券廊式楼房,主要以青砖叠砌,墙面间夹红砖装饰,屋面为瓦楞铁皮顶,坡度较缓。门楼一层为双券拱门,二层为高直券拱窗,三层有圆柱券拱窗。一、二层楼的券廊均砌成五个大券拱,券拱柱为方形砖柱。第三层楼的券廊,砌成10个小券拱,券拱柱为圆形砖柱。上下三层券拱边沿皆用红砖砌成半圆形镶边装饰,门窗为高直长方形,亦有半圆形砖镶边。廊及室内为平顶天花,企口木地板,底层水泥地面。楼东西两端有木楼梯登楼,室内中部为通道走廊,两边为房间,总计有40余间。后被毁,在原址仿造原建筑重建。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曾在此楼学习、居住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实女中一座建筑 图:王礼刚 提供

07

原学生宿舍楼,坐北朝南,呈“E”字形,楼房为三层,后为二中教学楼,由原崇实女中校长盖月梅,在任职期间争取教会巨资扩建教学楼,于1924年3月26日建成,“E”是复活节英文第一个字母,是为纪念复活节。其余三栋学生宿舍、校长办公楼及牧师居住的3幢小楼,平面简单对称,楼梯位于内部。

08

李公馆,清末民初建筑,位于宝盖路119号,又名“半山庐”,两层楼西洋式建筑,并建有地下室。原系镇江著名的恒顺酱醋厂的老板之一李老三、李老五的公馆。现为民宅。院内有带CEMCL的老砖,应该是开平矿务有限公司的产品,1912年生产。

09

铭庐,位于宝盖路133号的“铭庐”,清末民初建筑,系海关官员芦某用其五万元退休金所建。是顺着山势而建的小楼两栋,计有房屋12间,门口有石门额。抗日战争沦陷时,为日军侦稽队强占。抗战胜利,为国民党特务机关所占。

10

赛珍珠故居,西式别墅,1886年至1890年建筑,位于登云山上。赛珍珠故居,由美国南长老会传教士所建,砖木结构,以青砖叠砌的两层西式楼房,坐北朝南,富有印度别墅式建筑风格,楼上下共计12间,占地面积259平方米。南北两侧有门或晒台,有两层门楼和东西向走廊,立面丰富有层次,由中央大门进入室内。门楼上东西南三面有排窗,下有木栏板。由大门进入内室为南北向走廊,向北迎面是木楼梯至二层。走廊两旁各有大小三个房间,上下基本相似,均为企口木地板,石灰抹面平顶天花。室内原有壁炉4座。在东立面上下两层有4-5扇长直高形窗,额首均砌成券拱形。东立面地势较低,砌有地下室。北立面上下各是三间。屋顶原为瓦楞铁皮,今已改用平瓦。四周绿树环绕,环境优美,曾经作为镇江市对外友好交流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赛珍珠故居

11

东大院11号民居,正立面入口山墙,均有三个连续的半圆形几何山墙装饰,为巴洛克风格的变体。巴洛克式建筑风格,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以后,于17、18世纪在欧洲流行的一种风格,是提倡世俗、追求怪异不寻常效果的建筑形式。11号民居中的柱子,采用了科林斯柱式的柱头,结合方形的砖砌柱身,作为建筑的构筑物和装饰,表现出西方古典建筑语汇本土化的特征。

12

东大院7号,房子形状如同福建土楼中的方楼,四面高墙垒起,中间呈一巨大天井,看上去十分的壮观。正门用磨水青砖砌成,边角有砖雕。房子正面砌成两层楼高的墙,只露出一个大门,五个窗子,看上去很森严。

13

东大院5号,房顶如同一顶帽子,房子的正面密密麻麻砌着青砖,上部有三个镂空窗,窗子用青砖巧妙地拼出图案,表达着美感。进门之后是一个小小的天井,天井后面是客堂,客堂的正面有一个木楼梯通到二楼。

14

福建会馆,建筑于清代,商业用作,位于福建会馆巷43号附近,即宝盖路黑桥小学。现存同治年间的古墙一段,墙上有碑刻一块。

15

北五省会馆,为清末民初,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山西五省的旅镇客商在镇江建筑的会馆。现房屋全无,仅存巷名。

清末民初,这些建筑风格具有了镇江本土与西方混杂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建筑特征。镇江西城区、宝盖山上传统民居建筑,以传统建筑民族风格与仿西式建筑的结合,形成的“镇江建筑”特色,以其实物形式,将历史全息以传承。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