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西安事变,但凡了解点中国近代史的都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转折点。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与杨虎城,以兵谏的形式,倒逼蒋介石联共抗日,并最终达成了再一次的国共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同时也正是因为这场事变,让张学良遭受长达半个世纪的囚禁。其间作为蒋夫人的宋美龄多次苦劝其释放张学良,皆被蒋严词予以拒绝。此时的张学良早已对蒋介石无法构成任何危险,蒋为何非要一直予以囚禁不放,令很多人难以理解。

直到蒋介石弥留之际,才把他之所以如此做得实情告知,宋美龄听后心中百感交集,不禁潸然泪下,此时她才了解蒋介石的心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那么蒋为何要迟迟不放张学良?其中不为人所知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呢?只有深入揭示出蒋介石与张学良的历史关系,才能明了其中真正原委。

众所周知,蒋介石在国民党中的地位与权威之所以得以确立,其中最关键的转折点,就是由他所领导的两次北伐战争。

首次北伐战争在国共合作的契机下,由广州的国民党政府发起,以蒋介石为统帅,同时联合了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与白崇禧三派军阀,展开了针对实际控制北洋政府的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北伐因为国民党内部蒋介石与汪精卫的分裂,而被迫停顿;随后在宁汉合流之后,开展二次北伐,并最终以国民党军队攻下北平而获胜。

张作霖在撤回东北后,被日本人在皇姑屯暗杀,东北奉系军队由少帅张学良接管,此时,蒋介石与张学良有了历史上的第一次交集。

他一方面亲自致电张学良,一方面又安排专人前往斡旋,让他以统一大局为重,放弃东北地方割据。并向其承诺,保持其对东北地区的实际控制,并维护其在东北的政治、经济与军力权力与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

而对于因父亲被刺杀而不得不仓促掌权的张学良来说,他所面对的局势是相当不利的。一是,对于东北军来说,他是新任少帅,内部的稳定是一个重大问题,需要一段时间去处理;二是,国民党军队在各地方派系军阀的联合下,东北军已成偏安一隅、孤军作战之势,他自知无法抗衡;三是,东边海上岛国日本,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东北,一直想把东北当成侵入中国的入口,他不得不面对着日本随时入侵的压力。

在这种内外交疲、腹背受敌的局势下,思虑再三,张学良还是选择接受蒋介石的提议,加入国民政府或许是他当下最有利的选择。既可以避免内战,又可以抽身应对日本对东北的侵略野心,还可以保存自己在东北的势力与利益。于是,张学良决定改弦易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5

虽然在北伐的过程中,冯玉祥、阎锡山等地方军阀都纷纷加入,但蒋介石十分清楚,他们的真正目的,并非诚心要加入国民政府,而是想通过联合北伐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

此时的国民党政府也是内忧外患,蒋介石比谁都清楚,他的地位并不稳固。北伐的胜利是他带领国民党军队与地方军阀联合达成的,这些军阀反水是早晚的事,一旦局势有变,他就非常被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6

而此时,有着强大军事实力,有着东北三省的经济依托,而又刚刚上位的少帅张学良,也面临着同样不利的形势与被动的局面。

此时的蒋介石,他需要张学良;而张学良,也需要蒋介石。正是这种互相都没有安全感的彼此需要,在张学良易帜之后,将两人关系紧密地拉到一起。

张学良与蒋介石看似是一种东北军阀派系归属国民党政府的关系,其实本质上更像是一种军事结盟的关系。除了这种政治与军事上的关系之外,两人为了进一步巩固关系,还结拜成异姓兄弟,由此也可看出蒋介石对张学良的看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7

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蒋介石的战略眼光,随后发生的事情正在他的预料之中。没多久,冯玉祥、阎锡山就挑起了反蒋的战争,史称中原大战。

就在这场战争中,张学良的作用很快便凸显出来了。在蒋介石以国民党军队为核心,整合了南方系军阀势力之后,在中原战场上,与以冯、阎为首的地方军阀势力,展开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8

这场战役,蒋介石的军队并不占有明显优势,一着不慎的话,完全可能将两次北伐的成果毁于一旦。就在蒋介石为此忧虑的时候,张学良率东北军出手了。

随着张学良的加入,冯、阎两系军阀受到了南北两面夹击,最终以蒋介石所主导的南派国民党政府胜利为结局,也让国民党政府真正实现了整个中国版图的基本统一。同时,蒋介石在国民政府中的党政军地位得到进一步的稳固。

可以说,在这次中原大战中,张学良不仅救了国民党政府,救了蒋介石,也直接确立了蒋介石在复杂的国民党派系斗争中的强势地位,也才有了此后蒋介石在国民党中不倒翁的政治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9

在这个历史阶段,蒋介石把张学良当成自己的真正的兄弟与盟友,他对张学良是心存感激的,这也是蒋介石与张学良感情建立的第一阶段。

大家都知道,日本入侵东北,张学良并没有带领东北军进行大力抵抗,而是直接撤出东北,让日本轻而易举地拿下了东北三省。这也是长期以来张学良被诟病的地方,同时也成了张学良心中终生难平的痛楚。

张学良自其父张作霖开始,苦心经营东北多年,东北三省可以说是东北军的根据地,是东北军得以安身立命的基础。从他的内心来说,无论基于何种考量,都不可能心甘情愿地放弃东北三省这块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0

真正令张学良不得不放弃东北的并非他自己,而是蒋介石。至于蒋介石基于什么考虑,让张学良放弃对日军的抵抗,全面撤出东北,其中主要还是站在其身与国民党政府方面的利益权衡。

1929年,张学良率东北军刚刚易帜不久,苏联便打起了东北的主意,通过外交与军事的结合,妄图侵占东北。而同时期,对东北虎视眈眈的还有军事力量迅速崛起的日本。

东北军曾与侵入边境的苏联军队有着多次交锋,但面对北极熊的强大军事实力与机械化的军事装备,东北军无论从兵力、装备还是后勤保障等各方面,均不占任何优势,而苏联对东北的侵占几乎已成定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1

就在张学良的东北军与苏联入侵的军事抵抗中呈现败势,国民党政府利用国际舆论与外交对苏联施压完全无效的情况下,时间很快来到了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对东北的正式军事入侵。

此时的东北军马上陷入了两强环伺、两向对敌的被动局面。此时无论苏联或是日本,任何一方的军事力量,对于东北军来说都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如果东北军驻守东北继续抵抗,那么最终的命运必将是全军覆灭。

而此时的国民党政府的核心军事力量,主要还是蒋介石两次北伐所积累的嫡系部队,整体实力并不强大。各地名义上归附的军阀更是离心离德,只要有合适的机会,他们不但不会与蒋介石一心,反而会趁机作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2

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战略转移到西北区域,并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也成了蒋介石的心腹之患。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蒋介石本可以借此机会,重新建立建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并用共同抗日团结各地军阀力量。但一向谨慎且疑心颇重的蒋介石,却走向了另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

因为对发展壮大的共产党力量心存顾忌,以及对各地军阀势力的不放心,让他舍弃了团结合作、共同抗日的正确道路,而选择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3

正是基于这种政治与军事方向,蒋介石在嫡系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他必须要保住张学良的东北军力量。只有这样,才能让他用自己的嫡系军队牵制住各个军阀派系,再用撤到西北区域的张学良东北军困住延安的共产党军队。

同时,在他的如意小算盘里,还想着放弃东北,将东北变成一个空白区域,利用苏联与日本两个军事强国都想入侵与占领东北的图谋,让苏日两国相争,他在后获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4

而张学良撤出东北,一方面是蒋介石的命令;另一方面他在没有国民党政府的支持下,自忖根本无法同时与苏联与日本抗衡,暂时退出可以保存东北军的有生力量,以图在时机合适的时候再反攻回去。

不管张学良是服从指令或是其他考量,总之,他率东北军从东北撤出并布控在西北,在延安与华北之间建立了军事屏障。在一定程度上,让蒋介石的战略得以实现,这也是令蒋介石更加器重张学良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5

只要蒋介石设身处地站在张学良的立场上,他一定能感受到张学良撤出东北时,那种心理上的不甘、情感上的不舍、道义上的羞耻,在某种意义上,张学良完全是为了他而忍辱负重。

带军撤到西安的张学良,他并不是不了解蒋介石将他的东北军驻防在此处的真实用途,那就是利用他的军队来钳制延安的共产党力量。

此时的张学良既要面对失去东北三省的痛苦与屈辱,还要承受着全国人民对他在东北不抵抗的唾骂,内心的压力与煎熬很难为外人所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6

就在这种心境下,他无时无刻不想着返回东北,而这种愿望看起来是那么的遥遥无期。就在他越来越心灰意冷之际,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华北区域很快便陷落成日本敌占区。

就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当他得知蒋介石不仅不团结各方力量共同抗日,还想着利用他的东北军发起内战之时,他对蒋介石的态度开始动摇了。

他可以为了保全东北军的力量、甚至配合蒋介石全国一盘棋的抗日战略,心有不甘地从东北撤出,但他无法容忍蒋介石对日本侵略消极不抵抗的行为。

于是,在蒋介石名义上来视察西北防御,实则想利用东北军对延安发起进攻时,忍无可忍的张学良终于爆发了。他联合杨虎城将军对蒋介石实施兵谏,迫使蒋介石放弃内战想法,提出联合共产党共同抗日的主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7

蒋介石最终选择接受张学良的联合抗日要求。除了张学良与杨虎城的强势施压外,人们往往忽略了西安事变的另一个重大影响,就是通过这一重大事变的对外发声与新闻传播,让全国人民清楚地看清了蒋介石消极抗日的真正面目。

而蒋介石面对来自全国人民的舆论压力,面对来自社会各界“团结一起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的呼声,不得不选择了妥协,从而促成了在中华民族危难兴亡之际的国共合作与共同抗日,掀开了抗日的新篇章。

1938年11月,西安事变结束后,张学良被押往贵州省修文县的阳明洞进行囚禁。在贵州转化多个地方之后,1946年押往重庆歌乐山戴公馆,同年10月被送往台湾,一直到1990年才得以被释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8

很多人好奇的是,对于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蒋介石为何没有杀他,而是选择了终身囚禁的处罚,其中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张学良作为几大军阀派系之一的奉系少帅,在社会各界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特别是在东北三省的军民心中,其影响力更大。杀了张学良,必定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甚至不排除会有人以此为机会,挑起纷争。

其二,张学良手下的东北军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军事力量。如何处理张学良,直接决定着几十万东北军的人心向背,精明的蒋介石不敢轻易冒这种风险。

其三,西安事变的缘由与历程,早已通过媒体被全国人民所知晓,就连囚禁张学良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更别说处死了。蒋介石还不想当恶人,他需要利用这个契机树立他宽宏包容的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9

其四,因为张学良发起的西安事变,既实现了国共合作与共同抗日,又瓦解了蒋介石的内战计谋,我党方面是绝对不允许蒋介石对张学良下杀手的,这也是国共合作的基本约定。

其五,若没有张学良的改弦易帜,没有中原大战时东北军的出兵相助,没有张学良配合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南北牵制,蒋介石就不可能会有当日的地位与权势。因此,不排除之所以不杀张学良,其中也有感情的因素。

自1938年西安事变结束之后,一直到1990年,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张学良都是在囚禁中度过的。

蒋介石不仅自己生前一路将张学良从大陆带到台湾,并一直将张学良囚禁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有种不放在眼皮底下放不下心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0

蒋介石不仅自己活着的时候没有释放张学良,而且还在临终前特别交代蒋经国,一再要求他上台后还要继续对张学良进行囚禁。

作为与张学良保持良好关系的蒋夫人宋美龄,其间多次亲自出马,用蒋夫人的私人身份恳请蒋介石释放张学良,都被蒋无情地予以拒绝,并勒令宋美龄不得再过问此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1

1975年,蒋介石病危之际,才拉着宋美龄的手,语气郑重说道:“对于汉卿,我在时不可放,我不在时亦不可放!”

还没等宋美龄问他原因,蒋介石便把藏在心里多年的想法一股脑地说了出来。原来,这里面有着多方面的考虑,而且在他看来,张学良的放与不放事关蒋家以及国民党政府的安稳与兴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2

蒋介石对释放张学良的几个最大不安与顾虑是:一怕张学良在军队的影响力,二怕张学良为我党所用,三是怕张学良会带来其他不可预见的不利政治影响。

蒋介石曾在日记中写道:“我一直视汉卿为弟,西安一事,只为政见之争,兄弟之情未忘。”而同样的意思,张学良也曾表达过。

蒋介石对张学良除了政治上的考虑与防备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还真有!张学良发动的西安事变,促进了全国联合抗日,有着积极历史意义。但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内,却不乏有人将国民党最终的落败,都推到了张学良的身上。很多人视张学良为国民党的罪人,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3

这种国民党内的思潮,蒋介石不可能不知道。所以,从他与张学良的个人感情角度,他也不能给张学良以自由,对于张学良来说,这种囚禁或许也是一种保护。

当然,我们都不是当事人,也没有处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历史环境中。所得到的信息经过时间的层层过滤,不但残缺不全,甚至面目全非,真相或许早已被历史长河的泥沙所掩盖。

张学良对于未能在东北实施对日军的积极抵抗,一直悔恨终身。而他向来是唯蒋介石马首是瞻,但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家处于生死危难之际,却能够毅然决然地反对蒋介石的消极抗日、积极内战的反动政策。不惜牺牲自我,也要推动国共合作、联合抗日,因此,由张学良所发动的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4

正是因为西安事变的正义之举,也让张学良承受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囚禁之苦。我们在对张学良钦佩与赞许的同时,也不禁为他所遭受的苦难而扼腕叹息。

而蒋介石,无论他基于何种考虑,对于他将张学良无辜囚禁半个世纪的卑劣做法,我们都永远无法原谅。历史将分别对张学良与蒋介石打上完全不同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