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成都世园会郫都分会场的川花自主创新园,一种独特蓝色小花吸引着来往游客的关注。微风拂过,蓝色小花轻轻摇曳,仿佛跃动的波浪。

“它叫蓝角柱,是由野生植物岷江蓝雪花选育而来的川花新品种。”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高素萍在一旁介绍道。这是她带领团队耗时6年攻克难关选育而成的新品种。

川花创新,是高素萍长期从事的科研工作。“四川省内花卉资源极其丰富,境内有高等植物1200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38.7%,占世界总数4%,其中有观赏价值的野生花卉和传统名花5000余种。”高素萍说,“挖掘我们四川的花卉资源,做好川花新品种培育,能够打破国外对花卉品种的垄断和定价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蓝角柱

花量更大,株形更饱满

新品种“小蓝花”绽放成都平原

高素萍向红星新闻记者展示了一张照片,这是团队成员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崇州实践教学基地办公室主任雷霆在英国花园中与岷江蓝雪花的合影。“100多年前,英国植物猎人亨利·威尔逊在四川岷江河谷首次发现并带走了岷江蓝雪花的种子,直到今天,它仍然为西方园林中的优良造园植物。”高素萍说:“四川有得天独厚的花卉研究资源条件,为什么我们不能培育出属于中国人自主的花卉品种?”

于是,高素萍便带领团队投身川花新品种选育之路。“为什么选择蓝雪花?因为它独特的蓝色花朵在灌木类植物中较为少见,能显著增加城市景观的观赏性和多样性。并且由岷江蓝雪花花精提炼制作的康养保健产品,也极具商业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蓝角柱

但是选育新品种,并非易事。

“因为蓝雪花生长的环境在高原,干燥凉爽,而成都的天气却高温潮湿,要通过优株选育来适应成都的气候。”高素萍告诉记者,2016年初,在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耗费4年引种驯化成功基础上,她带领团队对岷江蓝雪花野生型植株进行优株选育工作。从采集、移栽驯化、选择最优的植株进行无性繁殖、扩大样本、继续观察选育……最终获得一个性能稳定的品种,耗费了6年的时间。

选育而成的蓝角柱不仅保持了蓝雪花母本亮丽的蓝色,而且花量更大,株形更饱满,观赏性及抗逆性等方面明显优于野生母本。“这种适宜生长在高海拔冷凉地区的植物,承受住了成都高温高湿的天气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玲珑蓝角柱

在蓝角柱展区旁,还有玲珑蓝角柱、大蓝角柱的身影。高素萍介绍说,相较于蓝角柱,这两个品种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目前还在进一步研发之中。“我的愿景是利用好四川的资源,在生态保护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利用开发,让世界各地的人看到我们川花的美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蓝角柱

瞄准药用、固碳、家庭园艺等细分领域

让川花发挥更大的价值

“我们进行川花品种的创新与研发,地域属性与商业价值是重要的原因。”雷霆介绍说,相比于外来植物,乡土植物对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有更高的适应性,因此在种植和养护过程中,乡土植物往往不需要特别的养护方式,大幅降低了养护成本,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并且,在雷霆看来,研发川花,还有更重要的价值。雷霆提起那张在英国花园中与蓝雪花的合照,“当时遇到几位英国人在欣赏蓝雪花,我便给他们介绍这是来源于中国的花卉,并且我们正在对它进行进一步的创新研发,希望它能焕发更美丽的风采,创造更高的价值。”雷霆说,“那一刻我是非常自豪的。”

乡土植物不仅是自然界的宝贵财富,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们根植于一方水土,承载着地方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和审美观念,是地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通过研究、利用、开发,更能激发当地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雷霆说。

记者了解到,蓝角柱系列产品不仅可用于花境、花海造景,还可应用于乡村休闲农业景观打造,目前已在成都及周边城市的公园、市政以及家庭中广泛应用,年繁育能力可达100万盆。

“未来,成都将搭建一个集产品品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大型花卉供应链中心,把成都花卉品牌做大做强。同时,我们还将运用电商来促进成都花卉产业发展,以成都为核心,形成一个花卉品牌电商体系。”成都市花卉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温佐艳说。

不仅如此,蓝角柱还有更高的科研价值。雷霆告诉记者,蓝角柱不仅美丽,还能作为医药开发的原材料所用。“未来我们将继续从事新品种的培育工作,瞄准药用、固碳、家庭园艺等细分领域,让更多‘生在深山’的川花发挥更大的价值。”雷霆说。

红星新闻记者 彭惊 实习生 杨玙睿 吴昱丰 摄影报道

部分图据受访者

编辑 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