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都自然博物馆恐龙IP形象。受访者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恐龙IP系列主设计师王颖受访者供图

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看四川

  “终于买到了心心念念的马门溪龙帆布袋,真是太好看了!”近日,陈敏和闺密来到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购买了不少恐龙IP形象的文创产品,“之前我在地铁上看到过,非常喜欢这个帆布袋,得知是博物馆的文创产品,趁着假期特意过来买。”陈敏说。
  这样的场景在成都自然博物馆并不少见,恐龙IP文创正在成为该馆的一个“出圈”标签。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该文创IP系列名为《恐龙狂热涂鸦》,其创作者是成都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王颖。2023年,王颖带领团队参加了第16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她的3D设计作品《恐龙狂热涂鸦》,从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一等奖。
  如今,作为成都自然博物馆的大热文创IP,《恐龙狂热涂鸦》已开发出包括徽章、明信片、帆布袋、杯垫等多种文创产品,获得众多市民游客的喜爱和热捧。

四川学子获全国大赛一等奖 设计作品两月销售超4000件

2023年12月,第16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年度总决赛落下帷幕,该赛事为2023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内项目。作为主设计师的王颖,代表其参赛团队站上领奖台,捧起了全国一等奖奖杯。
  王颖表示,她的灵感源自成都自然博物馆展出恐龙的多样性和远古的神秘感,同时将现代潮流文化融入其中,再进行涂鸦风格的设计,使恐龙展现出可爱、活力四射且色彩绚丽的新形象。“涂鸦的风格和配色特别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也深受小孩子的喜爱。”
  整体来看,《恐龙狂热涂鸦》以马门溪龙、棘龙、剑龙、甲龙、三角龙、沧龙、翼龙、霸王龙等8只不同的恐龙为原型,通过丰富的色彩与形态,以富有张力的笔触营造出自然的活力。在色彩搭配上,每只恐龙都选用了饱和度较高的邻近色、互补色,从而达到令人愉悦的视觉效果。
  事实上,早在2022年底,王颖就开始设计《恐龙狂热涂鸦》IP形象,衍生的第一批文创产品——徽章和明信片也于2023年初上架。“作为成都理工的学子,我对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印象深刻,所以就以恐龙形象做了一个系列IP设计。”王颖说,最终她的设计得到了博物馆的认可。
  2023年,借由第16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王颖开始思考将系列IP形象进行数字化表达,并创建了数字模型和AR小程序。“通过扫描恐龙形象可以在桌面上构建出3D恐龙,并进行缩小、放大的互动。”王颖介绍,目前小程序正在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后续将和大众见面。
  另一方面,这些文创产品也越发深得人心,市场反映良好。王颖给出了一组销售数据,今年4-5月,《恐龙狂热涂鸦》帆布包、徽章、明信片三项单品售出4000多件,销售金额超4.4万元。“随着产品的持续开发,将会进一步扩大目标用户群,从而更好地展示自然风情,提高人们对自然文化的认知。”

数字技术让文创“活”起来 积极拥抱数字时代教育变革

  当下,文化IP的内涵已超越传统的知识产权范畴,扩展至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融合,并转化为一系列创意商品。这样的转化“自带流量”,能够引发消费者共情,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宣传效果。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文创”融合模式正孕育着新的突破,历史与科技碰撞,带来了更多机遇。从文物展柜到交互屏幕,从文创产品到前沿技术,王颖的创意设计也正是在此背景下,通过数字化桥梁,带领受众直观感知历史文化与人文情怀。
  “有了数字技术赋能,我们利用VR、AR、物联网等技术,可以和文创IP直接进行互动,这也是数字创新的一种具象体现。”王颖说,不只在文创领域,面部识别、移动支付等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应用,数字化发展将会带来更多的新兴产业和前沿技术。
  “一直以来,学校都支持学生多参加数字领域的比赛。现在数字技术越来越普及,我们鼓励学生要学会利用这些工具。”《恐龙狂热涂鸦》作品指导老师,成都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副教授易姗姗介绍,如今,数字化教育也已融入学校的日常,智慧课堂开始普及,部分专业课程使用了人机工程、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数字技术正成为教学创新的手段和方向。
  在易姗姗看来,通过比赛、项目、学习,数字化手段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技能和眼界。现在的学生在基础和专业技能方面的教育是没有问题的,但也需要接受新的事物,跟上时代的节奏,在未来就业和生活中才不会跟社会脱节。
  “在数字化时代,这些数字技术对大众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这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因此我们更应该积极拥抱数字化变革,使用好数字工具,享受数字红利。”易姗姗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马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