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破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因素制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坚持以用为本,因地制宜出台针对性举措,牵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就能更好破除人才有序流动的障碍,把人力资源潜能充分释放出来

重庆忠县,自从由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负责拔山中心卫生院血液透析室,拔山镇附近的肾病患者张全秀不用每周3次往返忠县县城了。

拔山镇位于三峡库区腹地,距离县城在40公里以上,沿途丘陵起伏,交通不便。

拔山中心卫生院辐射的服务人群中有100多名肾病患者需要透析。在县里支持下,拔山中心卫生院开设了血透室,但一开始,具有临床经验的医生“聘用难、留不住”,问题仍待解决。

为破解基层医疗“人才荒”,“县聘乡用”机制应时而生。重庆2021年底启动卫生人才“县聘乡用”改革,即区县级医疗机构新招聘执业医师类人员,5年内必须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至少一年;无基层工作经历的中级职称执业医师类人员,在申请副高职称前必须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一年。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下派两批次“县聘乡用”卫生人才2048名,为当地群众就近看病提供了便利。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的流动流向影响着发展格局和质量。新时代以来,我国加快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我国人才队伍从数量规模、素质质量、结构优化程度等指标来看,已跃居世界前列。但也要看到,妨碍人才顺畅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尚未根除。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在一定时间段内,人才资源是有限的,但在发挥人才效能方面,仍有不小潜力可挖。树立阶段性用才理念,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破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因素制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往往能打开新局面。

实践中,许多地方正是从人才使用上打开突破口,聚拢了更多人才,也调动了人才的积极性。河北保定设立科技创新发展院,拿出1000个事业编制帮企业引进优秀人才,建立蓄水池,确保人才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实现合理流动;湖北恩施实施“候鸟人才”工程,柔性引进各方面专家人才3000余人……坚持以用为本,因地制宜出台针对性举措,牵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就能更好破除人才有序流动的障碍,把人力资源潜能充分释放出来。

影响人才流动和配置的,除了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等因素,还有户籍、地域等因素。发展的落差、条件的不足,会导致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人才匮乏,形成人才流动的隐性障碍。

进一步推动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必须顺势而为。以需求为牵引,在政策保障、环境营造等方面下功夫,以事业吸引人才,方能实现人才发展与事业发展的互相促进、良性循环。

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市场在实现人才流动中的主渠道作用,使人才要素与其他要素更好地组合在一起。比如,广东深圳出台意见培育发展壮大多个产业集群,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项目200余个。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进一步提升人才供需匹配度,就能更好释放人才红利,将人力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

另一方面,应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入手,为人才有序流动提供更有力支撑。近年来,从放宽落户限制,到保障外来人口子女教育,再到推动各方面资源下沉基层,各地各部门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为各行各业特别是奔赴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的人才创造了更好的奋斗环境。人才分布更加合理,发展就将更加均衡协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是人才工作的价值所向。持续在人才使用上解开束缚,在人才发展上加大投入,定能进一步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高效配置,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尹双红)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人民日报》(2024年06月21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