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绿、抬头赏景,

花鸟为邻、香气萦绕

在南昌,

一个个各具风格的绿色公共开放空间

正相继出现,

如珠玉般散落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不仅提升了城市“颜值”,

更融入了城市基因,

留住了城市记忆,

成为一张张城市名片。

这些原本脏乱差的城市“边角地带”,如今已变身为集休闲、健身、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优美景点。近三年来,我市已成功打造并开放87个“口袋公园”,总面积952411.9平方米。今年我市将再打造12个口袋公园,目前已完工7个。

“口袋公园”让市民“出门见景”

城市发展,

既要拼“内涵”也要拼“颜值”。

三年来,

我市“口袋公园”的数量不断增多,

获得了周边居民的高度好评,

极大地满足了群众日常休闲健身需求,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位于城交北路与文明北路之间的湾里文北佳苑“口袋公园”,以“健康趣玩”为主题建设,是一座主要服务周边邻里的休闲健身、儿童游乐的小游园。鲜艳的彩色透水混凝土地面在灰色、浅黄色的建筑空间中打造出一片活泼有趣的场所,高杆灯、简洁的金属座椅沿场地边界设置。摇椅、跷跷板、滑滑梯一字排开,是孩子们日常聚集、活动的乐土;大人也可闲坐在侧照看玩耍的儿童,或在场地另一头的健身器材区域健身。场地建设保留曾生长于花坛中的桂花树,如今生活环境不断向好,记忆中的绿色也依旧郁郁葱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先生是这里的“原住民”,亲身经历了在城市更新中湾里文北佳苑“口袋公园”的巨大变化。“湾里文北佳苑‘口袋公园’周围均为老旧居民楼,其结合旧城改造打造,占地2000平方米,它的建成弥补了老旧小区缺乏共享开放空间及儿童游乐设施的缺口,一个小而美的‘口袋公园’应运而生,小区的颜值瞬间提升了不少,老百姓幸福感满满。”张先生愉快地向记者说。

6月16日,在西湖区抚生南路“口袋公园”,孩子们聚集在草地嬉戏,老年人在健身广场锻炼身体……小小公园里温馨的生活气息,展现着城市中最生动的生活图景。

住在这个公园附近的陈阿姨每天约上三五好友,在家门口的小公园锻炼身体。美丽的景色、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情愉快。陈阿姨说,原来这里是荒地,改建成公园后,大家每天来这里锻炼身体、聊聊天,很舒服。

西湖区市政园林绿化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办主任欧阳威威告诉记者,西湖区抚生南路“口袋公园”位于西湖区抚生南路,占地620平方米,于今年2月1日开工建设,3月1日完工并投入使用。家门口的小公园实现了“由荒到绿”的变身,扮靓了城市微空间,同时里面设置了健身广场、凉亭等,满足了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需求,不断提升广大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近年来,

我市各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紧抓口袋公园

“小”“开放”“居民生活”等要素特点,

把城区边角空地和闲置空间,

通过见“缝”插绿、景观提升、

配备健身器材等,

打造成适合公众日常休闲的“口袋公园”,

让市民“推窗可见绿,抬脚即进园”

设计方案问计于民,

“口袋公园”精准满足居民的需求 。

施工之前,

社区干部拿着设计方案

与周边小区的居民代表交流,

进行方案优化。

经过改造,看似小修小补的微更新,

塑造的却是回归人本的活力空间。

公园各具特色让市民乐享生活

除了提供游憩、休闲、锻炼等实用功能外,

我市各个遍布街角巷口的“口袋公园”

也有了更多文化味,

由一开始“以绿为主”

向文化建园、特色建园、

设施完善的方向转变。

东湖区三经路与下沙窝交界处的五一广场,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作为城市微景观,这个“口袋公园”利用城市夹缝区、边角地带等区域,主体采用工会会徽镂空艺术造型,设计了广场区、时光工会展览区、特色雕塑区、文化娱乐区、儿童游乐区以及爱心驿站等分区,满足各年龄段人群的休闲需求。

红谷滩区茶园街“口袋公园”位于玉栊苑雅园北面,场地以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为建设背景,旨在以市民为中心,满足其日常休闲需求,并结合多种景观设计手法营造多样空间,打造充满活力与绿色的城市休闲“口袋公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谷滩区城管执法局城管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朱逸波告诉记者,茶园街“口袋公园”以开放共享、生态节约、自然简洁为建设主题,布置了健身绿道、儿童活动场地、健身设施、篮球场、乒乓球台等,还为市民提供了一块多功能开放草坪,使市民拥有休闲、观赏、阅读、慢跑、交流、锻炼、运动、趣玩等多功能体验空间,各年龄段市民在公园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活动场地。

在新建区修建的诸多公园中,文峰路城市休闲空间的设计理念别具一格。由于现状用地与市政道路存在较大的高差,设计中巧妙采用梯田式台阶和挡墙进行化解,打造出一个简洁大气的公园入口,引人入胜;内部又划分出亲子活动区和老年活动区,增强实用性。

青山湖区上海路街道党工委将塔北社区内一片杂草丛生、荒芜的废地,打造成青山湖区首个党建文化公园,不仅让百姓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能够传递好家风、好民风、好社风,唱响了党建“好声音”。

在改造提升的过程中,

我市各县区

更注重将本地特有的历史文化元素

融入其中,

赋予“口袋公园”更多的文化内涵。

助推构建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

“小而精”的“口袋公园”,

不仅装点了城市的容颜,

也装满了市民生活的“微幸福”。

为落实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从2024年开始,我市结合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和新改建工作,推动在城市公园中配建以乒乓球、台球等小型设施为重点的健身设施,力争用2年左右时间,通过新建设、改建方式,完善公园健身服务功能,助推构建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

同步以创建儿童友好城市为抓手,充分考虑儿童游乐的需要,并对其他已建成的公园进行改造,增加儿童游乐区域,保障儿童游戏权利,为儿童提供安全而有包容性的绿色公共空间。2024年“口袋公园”建设的主题为“儿童友好”公园,各县区(开发区、管理局)至少建成1个“儿童友好”公园,让城市的边边角角变身百姓家门口的乐园,市民就近就能游园、赏景、休憩、健身。

进贤县贤士二路“口袋公园”面积约1253平方米,今年2月份开工,4月份完工,主要设施布置有乒乓球桌、网球场、篮球场、休息座椅、健身器材等。路面以彩色透水砼为主,干净整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贤士二路‘口袋公园’经过改造后,原来黑暗的空旷地变亮了,杂草丛生的场地变美了,市政设施配套齐全了,我们每天都会带着小孩来这里休闲健身。”附近的居民杨勇高兴地说。

今年3月份完工的南昌高新区未来社区共享“口袋公园”,位于艾溪湖二路与创新二路交会处。南昌高新区建管局景观科负责人张阳告诉记者,其设计理念以儿童友好为主题,打造儿童亲子成长、智慧运动为一体的城市街头“口袋公园”。

南昌高新区“口袋公园”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昌高新区“口袋公园”示意图

将公园融入城市街角,加入活动性强的户外设施,增加儿童体验性,烘托儿童友好主题。主要对原有场地进行景观提升,增设类型丰富的户外游乐设施、草坪绿地、休憩设施、配套设施等,为市民提供玩乐、游憩、交流、探索等公共空间。场地设施现代简洁,给予儿童极具趣味性与艺术感的游玩体验。

从看见绿色,到享受绿色。

如今,在我市,随处可见一个个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专的“口袋公园”,它们如珠玉般散落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拥抱绿色的好去处。

此外,许多社会机构依托“口袋公园”,把免费理发、义诊、防诈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搬到市民家门口,市民一出门便能享受到各种便捷服务,让城市建设成果共享,让“口袋公园”有了更多民生温度。

在城市更新中,特色“口袋公园”是提升区域活力的重要路径,不仅增绿,更提升城市微空间的品质。据介绍,我市在建好大公园的基础上,发挥“口袋公园”的作用,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拓展绿色公共空间、推进城市绿地共享,注重把更多的绿地建在百姓身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义县仁爱园“口袋公园”

城市中的“口袋公园”作为“家的延伸”,

不仅要高大上,更得接地气。

我市正紧紧围绕

让老百姓“走得进、坐得下”的民生需求,

建成更多“口袋公园”,

让广大居民充分享受城市发展

带来的美好与舒适。

来源:洪观新闻记者 陈明喜 文/图

编辑:梁琼 二审:涂景 终审:杨赟

南昌发布

微信公众号:nc_fa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