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在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的智慧健康驿站中,单车、跑步机、划船机等设备整齐摆放,看起来和普通健身房相差无几,可悬挂的幕布、显示屏以及柜子上的十几副VR眼镜,暗示着这间教室的不寻常。这里开设有国内首个数字体育课,课程依托学校的智慧设施,将体育和数字技术相结合,让体育课充满想象力,开启了大学公共体育课的“元宇宙”新空间。

数字赋能体育课的创新性实践,超越了时间、场地和设施等多方面的局限,通过开掘体育活动的数字模拟新空间,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学生的“体育自由”。智能滑雪机上的仿真科技,帮助冬季项目爱好者实现了冰雪运动的“反季节体验”;数字绿荫的营造,让看似高冷的高尔夫球场近在咫尺;赛艇的VR呈现,使学生可以在水上赛道虚拟场景奋楫挥桨。所有这些新奇的体验,无不激扬着青春学子跃跃欲试的挑战欲望和超越自我的雄心。他们在体育“元宇宙”中放飞理想,享受数字赋能所带来的崭新体验,进而得到体质、人格和意志的全方位锤炼。对于习惯了“稍息、立正、齐步走”体育课“老三样”,不堪800米跑、铅球、立定跳远等达标之苦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大学体育的全新打开方式。

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大学体育课刻板机械的教学模式的确应加以改变,而数字化为校园体育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其实,除了新奇有趣,数字赋能体育还有助于实现主动健康的科学施策,提高了身体素养评价的精准度。过去,学生锻炼效果的自我评价多是凭感觉:出汗就是锻炼了,减重就是有效果。这种感觉依据往往是模糊的,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锻炼指南。体育教师给出的运动处方,由于缺少数据支撑,往往千篇一律、效果不佳。安装数智体育设施,可以时时采集人体机能数据,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健身方案需要,弱什么练什么、差多少练多少,恰到好处、循序渐进。依托大数据的精准锻炼,往往能触碰到学生体能素养的“最近发展区”,抵达身心状态的“最佳临界点”。通过数据反馈和智能分析,结合体育教师的经验判断,就能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健身方案,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更为可贵的是,数字与体育相结合还践行了开放课堂的理念。其充分利用高水平大学的学科集群优势,为大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用武之地,让学有专长的学生各显身手、智慧众筹。课堂共建、成果共享,彰显了大学公共体育课的大学品质和公共属性。无论是VR射击游戏的开发,还是数字跑步小程序的应用,无不体现着学生对体育的热爱。数智体育让大学更美好,大学让数智体育更进步,这是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教育的双向奔赴。

百年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身处新世纪,站在新起点,数智体育课堂提交了一份新时代学校教育“首在体育”的探索方案。期待更多的大中小学结合自身的条件与需要,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数智体育之路。但也要明白,学校发展和课堂变革的现代化、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但不能蜂拥而上。如果不尊重校情现实,不尊重育人规律,不切实际强行上马各种设备,不但会消解传统线下体育课堂的优势,还会浪费宝贵的教育资源。学校体育课堂改革的技术与观念衔接、线上和线下融合,需要两手抓、双管齐下,这样才能开辟适应立德树人需要的学校体育新空间。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21日第2版

作者:王邵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