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被誉为“老师的老师”,专家和教研员一起给孩子们上课是种怎样的体验?6月18日至6月20日,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通过“走进粤东粤西粤北(湛江)教研帮扶活动”,100多位教研员、专家及学科骨干教师深入湛江市9个县(市、区)的各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研讨交流、集体备课、课例展示、评课研讨、专题讲座、教研沙龙等方式,开展150多场教研帮扶活动。“这是一次教育教学研究的盛宴,极大地促进了湛江基础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湛江市的老师们说。

湛江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湛江的教研工作整体上有提升。”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傅湘龙在联学共建活动中肯定了湛江市近年来在教研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

2021年以来,广东省已建设了四批教研基地,湛江市共有省教育基地17个,其中省学科教研基地12个,县(市、区)教研基地1个,校(园)本教研基地4个。湛江市教育局十分重视教研工作,在省级教研基地的示范引领下,湛江市的教研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呈现鲜明的亮点和特色。一是构建了部门联动教研工作机制,以“互联网环境下城乡教育一体化课堂”为引领,整合各方力量,推进教育数字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探索网络协同联动教研帮扶新模式,推动城乡学校、教师间的协作与交流。此外,实施挂点教研制度,助力“百千万教育工程”。各级教研工作重心下沉,下乡村、下学校、下课堂,深入基层,指导校本教研。三是打通“基地-课题-课堂”通道,立足课堂,开展课题研究,深化基地建设,探索市、县、校三级教研联动模式和城乡教师成长路径。

广州、湛江两地之间的教研互动交流由来已久。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基教所所长李渊浩表示,目前,广州按照“互学互鉴,共建共享”,坚持部门协同、造血提能、共建共享,开展多元化、项目化、信息化教研帮扶。“接下来,广州将从健全‘1+3’融合大教研机制、持续用好‘学科联动’‘基地联动’‘工作室联动’等帮扶模式,实现高质量教研协同合作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

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培养?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是关键

6月19日上午,在湛江市寸金培才学校,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党委委员、教学教材研究室党支部书记吴有昌作为帮扶专家,与湛江市寸金培才学校的数学老师何敏霞上了一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接力课。来自湛江市各县市区的150多位初中数学教师现场聆听了专家授课和点评。

“能与专家同台授课,我受益良多,这对我们这样的年轻老师的成长是巨大而迅速的。”何敏霞表示,听完吴有昌的课,她深刻地意识到了课堂上对学生思维启发的重要性,“数学老师首先要自己先把数学学通,在课堂上要回到数学史并且用数学家的思维来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吴有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和基础。“比如现在大热的人工智能,其背后其实就是算法。而且数学学习是培养一个人逻辑思维、严谨表达的重要手段,比如数学推理就是言必有据,这种数学思维和语言的培养,对学生今后从事各种工作都至关重要。”

吴有昌表示,中小学数学老师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通过讲述数学史来揭示知识的来源、应用价值以及数学文化,同时通过数学游戏和项目式学习来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向学生阐述数学的本质,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如何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他同时对数学老师提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我们需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深入的理解;其次,要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并形成典型做法和案例;最后,要落实核心素养,最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专家团队成员、顺德区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郑锦松也强调,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发展一定在课堂上。“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集中体现在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这种能力?课堂上老师的引导非常关键,数学以及其他科学类学科的学习要尽量少刷题,多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所以课堂上老师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以及在课堂上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特别关键。”

学前教育环境创设至关重要,非遗项目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文化和传承

6月19日上午,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学前教育教研员李英、广州市白云区教育研究院学前教育教研员刘洪玉、广州市儿童福利会幼儿园园长彭盛斌、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中心幼儿园教师王隽枫、湛江市教育局教研室学前教育教研员林崑岗,以及湛江市、区两级专、兼职教研员等80余人,齐聚湛江市第三幼儿园开展教研活动。现场教研活动氛围浓厚,充分发挥了教研帮扶的价值。

记者聆听了该园的非遗项目活动,包括雷州窑陶瓷制作技艺、植物染制作技艺和拓片装裱修复技艺课程,以及项目活动《“蚝”美味》、体能立体大循环。孩子们在真实的环境中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通过“计划—游戏—回顾”的环节,体验非遗的魅力和劳动的快乐。看着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孩子们获得了成就感。

蚝是湛江的一张海鲜美食名片,今天它成为孩子们食育活动的烹饪主菜。记者在现场看到,孩子们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在萌小厨里忙碌着,有的做蒜蓉炒蚝,有的做芝士烤蚝,顿时香气四溢。看着孩子们满意的笑容,能感受到劳动教育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生活技能的提升,更多的是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满足感。

在场的专家和老师对湛江市三幼近年来为孩子创设的可看、可探、可说、可听的游戏环境和育人环境表示赞叹。广州市白云区教育研究院学前教育教研员刘洪玉指出,湛江市三幼充满“故事感”的环境深深吸引了她,尤其是非遗系列项目,让她感受到了湛江深厚的历史魅力和文化底蕴。同时,她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一是老师眼中要有孩子,教研员眼中要有老师;二是在一日活动的时间分配中,应该留出更多的时间去倾听儿童。刘洪玉还指出:“我希望各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进行有深度的思考、有宽度的交流和做有温度的教育,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眼里有光,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湛江市三幼园长谭璐欣表示:“教以共进,研以致远。”专家们的见解既是对学前教育现状的精确把脉,也是对未来趋势的深刻洞察。他们的智慧之光不仅激发了每一

位教育工作者,引导其将思考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教育行动,同时推动了幼儿园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共同进步。未来,湛江市三幼将继续深化环境创设与教育的融合,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充满爱与智慧的成长环境。

全省开展第二轮教研帮扶,总体满意度96%以上

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驱动作用,对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具有引领作用。记者在现场看到,教研员随堂听课评课,举办教研沙龙,融入式地帮扶,为当地老师提供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策略、方法,引导老师落实到每日常态化教学中;而老师们分享自己磨课听课评课的体会,大胆提出教研设计与当地学情结合的建议;老师之间同课异构、互相评课,促进课堂教学内涵提升。

此次湛江的教研帮扶是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今年“走进粤东粤西粤北教研帮扶活动”的第四场,也是第二轮帮扶活动的第11场。从2020年开始,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开启了每两年一个轮次走遍粤东粤西粤北12个地级市的教研帮扶行动。目前,第一个轮次已经圆满结束,共组织全学段多学科教育教学专家540多人次,直接帮扶超过3万名教师、教研员,惠及100多万人次,总体满意度95%以上。2023年,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全面推进第二轮“走进粤东粤西粤北教研帮扶活动”,组织202个不同学段学科教研员、教育教学专家和名教师团队超580人次,先后走进梅州、汕尾、韶关、茂名、潮州、揭阳、云浮、阳江以及西藏林芝9个地市35个县区,举办教研活动超800场次,线下线上惠及教研员、一线教师超13万人次,总体满意度96%以上。

近年来,广东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广东基础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学校。傅湘龙表示,广东高质量基础教育教研体系建设最繁重任务在县级教研,最关键着力点在学科教研、校(园)本教研。“特别是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教研还很薄弱。因此,我们要围绕教育强国、教育强省、教育强市、教育强县建设的目标任务,以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聚焦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重点难点关键问题,找准基础教育教研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把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到县域和乡镇学校,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以提升教师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能力水平为重点,深化结对帮扶。”

傅湘龙指出,在教研的内涵上,全省的教研员及老师都要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研工作要做到‘四个转向’:从‘研教’转向更加关注‘研学’,从关注学科教学转向重点关注学科育人,从关注教师教什么转向重点关注学生学什么,从只关注中考、高考结果转向重点关注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及学习效率。”傅湘龙说,接下来,广东省教研院还将奔赴汕头、揭阳、惠州等地进行教研帮扶,努力提升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教研水平,助推城乡区域缩小差距,为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文、图 记者 何宁 通讯员 刘慧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