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7月,盛夏的骄阳炙烤着大地,一声声蝉鸣仿佛在控诉着这个炎热的季节。

而毛主席还是按照原定的计划,顶着炎炎烈日来到青岛视察。

在飞机上,他神情凝重地望向窗外,俯瞰着缩小版的陆地蹙着眉头、陷入了沉思。

不久之后,飞机稳稳地降落在机场跑道上,早已等候在这里的山东省委、以及青岛市委的领导们赶忙走上前去,为伟大领袖接风洗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与众人一一握手之后,才终于将一路上琢磨的事情问了出来。

“听说‘王大耳朵’的母亲还健在?你们一定要保障好老人家的晚年生活。”

听到这份嘱托,身为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的舒同明显一愣,迟疑了几秒后才豁然开朗,忙笑着回答道:“主席您放心,老人家生活得很好,我们经常过去探望。”

毛主席的心情稍安了下来,随后在众人的簇拥下准备四处转一转,看一看建国后的这几年来,青岛的发展情况。

可是刚刚走了几步,毛主席似乎想到了什么,再次对着舒同说道:“如果你们地方上有困难,就把老人家送到北京,由中央负责赡养。”

这个“王大耳朵”究竟是何许人也?毛主席为什么对他的老母亲如此重视?

1

其实,“王大耳朵”正是王尽美。

因为王尽美长得一张长方脸,并且耳朵大,性格直爽,所以和他共事的老一代人亲切地称呼为“王大耳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98年,王尽美出生于山东省莒县大北杏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在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得了一场大病,那个时候家里连饱饭都吃不上一顿,哪里还有余钱拿药治病呢?

最终,他的父亲撒手人寰,只留下孤苦伶仃的母子二人。

好在母亲是个勤劳能干的女人,在她的苦心操持下,家里的日子还算勉强过得下去。

王尽美8岁那年,母亲听说镇上有家地主正给儿子找陪读,于是便徒步走了几十里路来到地主家中。

母亲明白读书的重要性,但奈何家里实在交不起学费,所以王尽美也一直没有机会进入村里的私塾学习。

可现在,母亲终于看到了机会,虽然从此母子分别,但一想到儿子有书可读,她还是下定了决定。

在经过一番苦苦哀求之下,地主老爷这才点头,将王尽美留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是“伴读书童”,但王尽美凭借着聪慧的天资,很快各项成绩都赶超了少爷,这让地主老爷十分嫉妒。

为了让王尽美忙到没有时间看书,地主把家里的杂活全部安排给他,稍微有些不顺心便会拳打脚踢。可即便受尽了折磨,王尽美的成绩依旧遥遥领先于少爷。

1918年,王尽美考入了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因为这是官办学校,免除一切学费,甚至成绩优异者还会发放奖学金,这也极大减轻了家庭的负担。

王尽美来到济南求学的第二年,爆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就是在这个时候,王尽美结识了邓恩铭,两名志向高远的年轻人从此结为挚友。

不久之后,王尽美和邓恩铭被山东师大挑选为学生代表,前往北京交流学习。

来到北京大学之后,王尽美报名参加了李大钊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种西方的新式文化让他大受启发,于是在结束交流返回济南后,便和邓恩铭等人联合创立了“励新学会”,这便是山东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不久之后,众人创办了一个名为《励新》的报刊,以此作为阵地,专门宣扬新文化与新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正式召开,王尽美和邓恩铭作为山东代表赶往上海参加会议。

正是因为这次会议,王尽美第一次见到身为长沙代表的毛润之。

两人都有相同的思想理念与政治抱负,经过短时间的相处,很快就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友情。

因为王尽美长着一双大耳朵,毛泽东和董必武、李达等人还给他起了一个响亮的绰号“王大耳朵”。

当邓恩铭知道这件事之后,也是笑道:“跟他在一起这么久了,早就觉得他耳朵大,是个有福之人,怎么没想到给他取这个么绰号呢。”

此言一出,众人哄堂大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之后的日子里,王尽美作为山东代表又接连参加了中共二大、三大会议,并在1923年,中共三大做出国共合作的决定之后,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加入国民党,以促进革命统一战线的发展。

因为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再加上生活作息不规律,王尽美的身体情况出现了问题。

当医生告知他身患肺结核后,王尽美的脸上看不到一丝恐惧与惊讶,反而再次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上。

人固有一死,但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全凭个人抉择。

王尽美清楚,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所以更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和战友们一起把工作做好。

最终,在1925年8月19日,年仅27岁的王尽美在青岛病逝。

3

王尽美死后,只留下一个年迈的老母亲、和两个懵懂的孩子,生活过得十分艰苦。

1949年9月底,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内召开,各地代表们共同商讨开国大典的相关事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会议休息的间隙,毛主席便会找到从各地赶来的代表们,从他们口中了解地方上面临的各种困难,以及人民群众的诉求。

当毛主席见到时任青岛市长的马保三后,听到他浓厚的山东口音,不禁想起英年早逝的王尽美。他的家人不知过得如何。

于是,毛主席叹息道:“新中国马上就要成立了,可不能忘记那些为革命捐躯的烈士们。王尽美同志是山东人,你们回去一定要把他的历史搞好。”

对于毛主席的要求,马保三不敢忽视,当即保证回去之后便开始收集王尽美同志的遗物。

在接下来的闲谈之中,毛主席得知,王尽美死后、他的妻子也因为悲伤过度撒手人寰,留下了老母亲和两个娃娃相依为命。

对此,毛主席特意交待,一定要妥善安置老人,不能让王尽美同志的英灵心寒。

政协会议结束之后,马保三便带着几个人来到了莒县,找到了王尽美的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这位佝偻着腰背的古稀老人,马保三心中有着说不出的滋味,他小心翼翼地搀扶着老人的胳膊,温和说道:“大娘,毛主席十分挂念您,他嘱咐我们整理王尽美同志的历史,收集遗物。”

闻听此言,老人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她颤巍巍地说道:“我都是入土半截的人了,不值得毛主席挂念。有机会还得托你给带句话,让他保重身体”。

平复好心情之后,老人走进里屋,不一会的功夫拿着个包袱走了出来。

她一边解着包袱,再次落下了泪水,带着哭腔念叨着:“儿啊,毛主席还记着你呢。”

包袱解开之后,老人从里面拿出了一张泛黄的照片,马保三接到手中仔细一看,正是王尽美生前的遗照。

原来,战争年代这片土地上土匪横行,王尽美家里多次遭到洗劫,他生前的遗物要么被抢、要么损毁,只剩下这张老旧到泛黄起皱的照片。

在拿到照片之后,马保三立即上报给了中央,毛主席得知下令,将照片拓印一份寄给自己、原版则寄往上海革命纪念馆保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2年,毛主席乘飞机到青岛视察工作,特意嘱咐前来迎接的山东省委书记舒同:“你们一定要保障好老人家的晚年生活。如果地方上有困难,就把她送到北京,由中央赡养”。

在毛主席的安排下,王尽美的母亲得以安享晚年。

老人在临终时,特意嘱咐孙子王乃征,一定要找到毛主席,替我谢谢他。

当时,王乃征担任东北军区军务部部长,平时工作非常繁忙,很少有空闲时间。

在之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王乃征虽然也因工作原因去过几次北京,站在人群中远远地看到过毛主席,但他看到毛主席忙碌的身影和疲倦的神情,也没好上前打扰。

直到1976年,毛主席去世的噩耗传来,王乃征这才痛心疾首地说道:“当初真应该鼓起勇气,当面把心里话和毛主席说一说,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

没能完成祖母的遗愿,当面感谢毛主席,也成为王乃征一生的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