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6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方案与路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轶表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既需要战略规划,也需要明确实施路径,同时与全球发达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相比,北京市在产业结构、开放程度、地区水平、创新能力、营商环境等方面都有提升的空间,结合国内国外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经验和政策导向,需要进一步拓宽北京国际消费城市建设的思路,打造新场景、塑造新品牌、调整新机构,树立新优势,拓展新市场,营造新环境。

2021年7月,国务院批准在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024年2月,北京市商务局发布《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024年工作要点》,提出以“新场景、新品牌、新结构、新优势、新市场、新环境”为主线的31项举措,稳步提升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消费舒适度,有效推动首都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

报告对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北京市围绕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消费舒适度和到达便利度5个维度,开展42个指标进行动态监测,评估北京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代表课题组发布报告。

报告指出,从建设现状来看,北京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着五个优势:第一,“四个中心”核心优势,国际知名度逐渐提高;第二,经济基础条件充足,消费繁荣度持续提高;第三,文化底蕴深厚,商业活跃度较高;第四,配套设施完善,消费舒适度持续提升;第五,交通网络发达,到达便利度高。

报告显示,2023年,北京市场总消费额为 2958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服务消费在总消费中的占比逐年提高。2017年,服务消费占比就已超过商品消费比重,达51.3%,在交通、文体娱乐等领域带动下实现服务业消费额18059.2亿元,同比增长14.6%,占总消费比重超 60%,拉动经济增长基础性作用显著。从文化娱乐、体育领域看,演出、赛事等场景化、体验式消费成为消费热点,全年演出市场销售票房达14.3亿元,居全国首位。

此外,北京市离境退税商店数量已达1070家,拥有14家“即买即退”试点商店,100%覆盖全市各大重点商圈。截至2023年年底,北京新增首店946家,同比增长16.5%,其中,朝阳、东城和海淀区首店入驻数量均超百家,合计占比近七成。此外,北京持续创新推动大型活动“一件事”改革,大幅压缩大型营业性演出、体育赛事、展览展销活动审批办理时限。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共惠及新设市场主体44.3万户,40个行业已实现“一业一证”。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活跃的消费、成熟的市场的城市才有能力担当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任。报告指出,尽管北京利用科技创新、金融开放和区域合作等优势,建立新的增长点,快速提升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但仍与发达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存在差距。

从产业结构来看,繁荣的消费体现在高度发达的服务体系上。一方面,发达的服务业可以满足各类消费者的多元化消费服务需求,扩大消费规模;另一方面,高消费人群的集聚能够促进人才和优质企业的入驻,推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达的服务业是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13年,纽约、巴黎、伦敦和东京的服务业占比分别高达 91.0%、95.3%、93.9%、86.0%。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2013年,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50.3%,而 2023 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比为 84.8%,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金融业是北京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报告认为,北京市的服务业仍然需要进一步发展,逐步缩小差距。

对于北京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报告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第一,打造多元化地标商圈,营造城市消费新场景;第二,培育本土消费新品牌,引领消费新潮流;第三,优化商品消费新结构,鼓励数字消费发展;第四,坚持文化引领,塑造服务消费新优势;第五,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构建流通联动新市场;第六,规范消费市场秩序,完善消费升级新环境。

报告指出,国际知名消费中心城市通过一系列创新措施,不断提升其个性化服务水平和消费环境质量。不仅注重街区的历史保护,还积极引进知名品牌,打造独特的景观小品,为消费者提供别具一格的购物体验。同时,这些城市还建立了完善的免税购物和离境退税制度,为消费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消费服务。

此外,减税降费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调节税费、吸引消费的重要手段。以新加坡为例,服务业和旅游业是其经济的重要支柱。新加坡针对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提供国际一流的消费服务,通过实施离境退税制度,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时能够享受到一定的税收减免。新加坡游客在离境前,只需在机场办理相关手续,即可快速完成退税流程,极大地方便了国际游客在新加坡的购物体验。

王孝松表示,良好的市场环境是吸引消费者、扩大消费的前提条件,在消费环境方面,一是要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服务行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服务水平,同时推进消费配套设施升级,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服务的需求;二是要创新消费模式,鼓励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广“互联网+消费”模式,打造智慧商圈、智慧门店等新型消费场景,提高消费便利性;三是要完善国际消费相关政策措施,比如优化审批服务,持续改进过境免签、离境退税、税收减免等政策,吸引国际旅客集聚。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李晓丹经济观察报部门主任

宏观经济研究院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