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汽车——这个早已淡出中国民众视野的品牌,现在提起,或许令许多人都感到陌生。

作为日本四大汽车制造商之一,铃木汽车曾经可谓是如日中天。

早在1984年,它便进入了中国市场,和长安汽车合资成立了长安铃木公司,又和昌河汽车合资成立了昌河铃木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个公司产出的车型,都曾在中国红极一时,彼时大街小巷都充斥着不同型号的铃木汽车。

但仅仅过了二十多年,铃木突然先后同昌河与长安解约,在2018年完全退出了中国市场。

临走前,社长铃木修抛下一句:“我就是死,也绝不向中国市场妥协。”在当时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蒸蒸日上,不知道铃木公司看到眼前此景,有没有感到后悔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日合资,畅销中国二十年

在进军中国之前,铃木公司的微型汽车在日本深受喜爱,常年位居销售量榜首,业绩和知名度均遥遥领先。

基于对更大的市场、更高的利润的追求,铃木将眼光投向了海外。地理位置近、且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中国,自然吸引了铃木的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开始,也就是1984年时,铃木对我国的汽车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希望能和中国一起努力,打开中国的汽车市场。

但直到1991年,这个愿望也没有达成。当时铃木向长安汽车出售了500个奥拓汽车的零件,但苦于没有汽车生产资质,这件事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直到国家重视之后,向长安汽车发放了进口许可。那时候,奥拓汽车才终于问世,进入到中国人民的视野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精致的车型,时髦的款式,轻便漂亮的奥拓车,在当时受到了中国新兴市场的热烈追捧。

没过多久,合作愉快的长安和铃木联手合资成立了长安铃木公司,引进了更多物美价廉的车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过几年,昌河铃木也顺利成立,两家公司彻底帮铃木打开了中国市场,十几年间售出超百万辆汽车,赚得盆满钵满。

但俗话说,物极必反,月盈则亏,市场不会永远眷顾某种类型,消费者的眼光亦会随着时代的进程而不断变化。

于是在2011年,创下22万辆年销售额的顶峰记录后,铃木便在中国走上了下坡路,自此一蹶不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形势所迫,贸然退出中国市场

铃木不是没有想过挽救市场的方针,但方向和思路却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南辕北辙。

当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车辆的追求不再仅仅是一个代步工具,而是更加舒适、宽敞的室外家庭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铃木汽车始终对公司经典的微型车款式念念不忘,即使生意萎靡不振,所想的仍是如何改进微型车,而不是研发其他更宽敞、更舒适的车型。

换句话说,铃木不愿意向中国市场妥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生意本就是双向选择,不尊重消费者的喜好,只会迎来被逐渐淘汰的结局。加上建设不足和股权上的一些纠纷,铃木很快失去了中国市场,在愈发兴起的国产汽车中失去了竞争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2017年,铃木汽车的销售量跌到了8.6万辆,着实是一个糟糕的成绩。第二年更是惨淡,上半年刚果,只卖出了2.4万辆汽车,再这么下去,很快就要彻底被淘汰了。

然而铃木还是宁愿固步自封,也不想做出改变。日本企业一贯吹捧的、原意为“顽固”的“执着”,在铃木身上展现到了极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自尊”和“追求”,很难让它做出“违背初心”的选择,因此,铃木最终选择离开中国市场,另辟蹊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自安好,进军印度寻找新方向

铃木选择的新目标,是人口同样众多、市场前景广阔的印度。

事实上,这是个非常正确的选择,由于印度人口密度大,道路相对窄小、拥挤,因此微型车在这里十分吃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2022年时,铃木在印度的销售量已经占到了全部汽车的销售量的40%,可以说是个非常喜人的成绩了。

因此,对铃木来说,虽然舍弃了已经打下基础、消费力强大的中国市场,但其在印度市场中取得的成绩,无疑也是不菲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铃木的转型离开,事实上利大于弊,好大于坏。还有不少人猜测,或许铃木当时看出了中国汽车市场需求的转变,但研发新车型的成本过高,铃木不愿担此风险,最终才更换目标。

毕竟术业有专攻,铃木已将微型车做成了行业顶尖,转行可能要面临“晚节不保”的风险,况且,除了中国之外,微型车在别的国家还有着很大的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中国当时的国产汽车确实异军突起,势头正猛,加上现在蒸蒸日上的新能源汽车,铃木留在中国,未必会有转向印度赚得多。

所以,虽然铃木的选择或许基于固执,但从结果来看,却是十分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