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欧盟议会选举落幕,现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所在的中右翼欧洲人民党,成功保住了欧盟第一大党团的位置,尽管目前欧盟新领导层人选还没敲定,但从欧盟议会选举的结果,以及德国、荷兰等国相继表态来看,冯德莱恩连任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认为冯德莱恩的连任,除了各方势力的博弈外,也说明现在欧洲那边正在追求一种政治的稳定性,毕竟这一次欧盟议会选举受到的关注度更甚以往,最重要的原因是,接下来的几年,将是欧洲走在十字路口的关键时期,中美博弈、俄乌冲突、中东局势等等一系列事件都在动摇着欧洲的根基,因此欧洲想要追求一种“静养”的状态。

但是我还认为,欧洲现在并不适合“静养”,所谓的“静养”,其实就是一种“温水煮青蛙”的状态。所以我可以下个结论:冯德莱恩的连任无论对于欧盟,还是对中国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欧洲刚刚燃起的“自主性”火苗,可能会被再次扑灭。

冯德莱恩我们知道,你说她是美国安插在欧盟内部的代理人,一点都不为过。无论是制裁俄罗斯,还是与中国展开“贸易战”,欧盟的做法无疑都是割自己的肉喂美国,而在这个过程中,冯德莱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凭什么为了美国的利益,要牺牲欧盟的利益?这也是马克龙一直反对冯德莱恩连任的重要原因,无奈美国对欧盟的控制,早已深入骨髓。冯德莱恩的连任,说到底也是欧盟自己选择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来说说,冯德莱恩的连任,对中国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明白,在国际社会中,欧盟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我们现在喜欢强调中美博弈,中美博弈的本质,并不是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的竞争,而是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之争,多极世界与单极世界之争,而欧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很微妙了。

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崩塌,全球便陷入多极世界与单极世界之争,而在中美博弈这个概念提出之前,也就是中国还不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外界普遍认为,最具备挑战美国霸权的,不是中国,也不是俄罗斯,而是欧盟。

我们中国,一直是支持多极世界发展的,因此过去很长时间,中国一直都是欧盟背后的支持者。早在1975年,中国便与欧盟的前身欧共体建立外交关系。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中国开始积极探索与欧盟的贸易关系,并且在2004年欧盟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直到2020年被东盟取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过去30年里,中国对欧盟一直是寄予厚望的,但不得不承认,如今欧盟成为世界一极的可能性越来越渺茫,甚至要彻底沦为美国的钱袋子,欧洲崛起的泡沫终究是破了。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这30年的投资全都打水漂了?

我认为,话还不能说的那么绝对。

首先要明白,当前欧洲的困境,并非是美国的单极世界取得了多大的优势,反而是欧盟自身陷入到了美国的“逻辑怪圈”无法自证,而取得了今天的下场,这恰恰证明了单极世界走到了一个死胡同中。

同样的,虽然欧盟不行了,但是如今,多边主义与多极世界的发展,却空前壮大,中国完全担得起多极世界领头羊这个重任。

其次,国际合作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动态调整中寻求新的平衡点。冯德莱恩连任虽可能短期导向某些不利于中欧经贸平衡的政策延续,但这并不代表中国过去三十年对欧投资完全失去价值或未来合作潜力荡然无存。因为全球经济体系的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中国过去的投资与努力,并非全然“打水漂”,而是为未来的合作留下了伏笔与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