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田畴织锦绣

——张掖市建设管理高标准农田观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于晓明

夏日的河西走廊,阳光热烈,草木葳蕤,处处欣欣向荣的景象。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五个墩村的数百亩平整开阔的高标准农田上,一行行制种玉米苗破土而出,成为这片热土上的新希望。

“以前都是小块田,犁地、播种、覆膜只能使用小型农机。现在是一整块大田,从春耕春播到秋季收获,大型农业机械可以尽情驰骋,效率大大提升。”37岁的五个墩村种植大户陈雪琴说。这是张掖市建设高标准农田带来的益处。

 良田染新绿

“现在多省心呀,全是机器干活,要省多少工呢。”陈雪琴边查看机器播种效果边说,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前,犁地、播种、施肥、覆膜、浇灌每道程序都需要亲力亲为,500亩地完成春播任务,至少需要大半个月。如今智慧化农机开进农田,耗时低,工作效率成倍提升。五个墩村村支书兼村主任王新宏说:“农民劳动强度下降了,实现了从自己种地到机器协助种地的转变。”

农民的工作强度降下来了,收入效益却大大提高。以往,陈雪琴一家三口劳动力全年只能耕作30亩的自家田,亩均年收益2000元左右,家庭年收入六七万元。现在,陈雪琴一家的30亩地通过流转,每亩地收益1700元。不仅如此,她还主动承揽200亩制种玉米田的农业生产管理,仅这项工作她一年收入15万元。

“以前,机井少,矮矮的田垄将田地分割开,每次浇地都要排队抢机井,一户灌完、另一户才能灌。如今,有了高标准农田,大家能同时浇地。”陈雪琴说。

2021年至2022年,沙井镇争取项目资金,通过修路、推平、压土、打机井、铺管道,全镇16万亩农田打造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为管好用好高标准农田,沙井镇27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共同出资500万元,成立了旺和新玉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从种到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为提高玉米制种生产信息化、智能化水平,2022年,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在建成的2万亩高标准农田基础上,试点建设玉米种源扩繁基地智慧管控平台,建设智慧管控系统、电磁阀、电磁阀控制器和各类田间检测设备,并设置智能气象站、土壤墒情站,通过4G网络,搭建出一套智能农业大数据分析展示平台,指导田间水肥智能作业。“智能化农情监测,为高标准农田稳产高产护航。”张掖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基建科负责人、耕地质量建设站长毛涛说。

“手机是我们农民的新农具。”五个墩村六社社长郭建旭说,他利用手机小程序可以远程一键开启全社700多亩地的轮灌作业,农田水肥可通过滴灌带进入大田,完成施肥。平台还实时监控水肥使用数据,自动形成日志,方便调取查阅。

“试点区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管控智能化、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托管社会化。”沙井镇副镇长卢自秀介绍,如今在智慧管控系统控制下,高标准农田实现了精准施肥、节水节电、提高地力、节劳增效、管控智能,亩均减少耕作成本300元至500元。

提质扩良田

在甘州区新墩镇双堡村的地头上,一整块平整开阔的高标准农田已见雏形。双堡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徐旭和几个种粮大户说:“建成了高标准农田,我们多种粮、种好粮的信心更足了。”

要想一年收成好,农田喝水得管饱。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一处7万立方米的蓄水池刚刚修建完毕,工作人员加紧搭设水肥一体化操作间,该蓄水池将保障3300亩的农田灌溉用水需求。

“我们安排了大型机械和工人共同施工,这处项目已经施工40多天了,3300亩的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基本完成。”甘州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付小斌介绍,今年以来,在国家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投资大幅增加,甘州区加快建设,确保“建一亩、成一亩、切实发挥效益一亩”。

近年来,张掖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年以来,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180.59万亩,累计建成356.94万亩,占全市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76.13%,占比位居全省第一。“我们突出小块并大块、水肥一体化、地力提升等三项关键措施,把发展水肥一体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融合推进、一体实施,实施‘田、土、水、路、林、电、机、管’综合配套。”张掖市委副书记柴向前介绍。

截至去年底,张掖市建成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192.4万亩,提高了水肥资源利用效率,农田灌溉保证率达90%以上,粮食亩均产量提高8%以上,较传统大水漫灌亩均节水200立方米、全市年节约农业灌溉用水3.8亿立方米以上,为农业节水和农民增收“双赢”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每日甘肃网张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