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干劲又倍增

——参加“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英才班”后随想

河南省教育厅驻南召城郊竹园沟村第一书记 王超

  

在全国上下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省上下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际,6月17日-20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河南南阳)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英才班”在环境优美的镇平想念食品产业园拉开了序幕,深入探讨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我收获满满、感触良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动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相长,引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扎根基层,做乡村振兴的“建设者”。我深知,乡村的全面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如何探索适合竹园沟村的乡村振兴模式?如何带领村民共同开创美好的未来?我走访脱贫户、监测户、低保户和致富能手,了解村里的优势在哪、短板是什么,找准问题关键,突破解决实际困难;我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完善村电商基地配套设施,开展直播业务培训,让村里的红桃、黄金梨、蓝莓等农产品通过“电商快车”走进千家万户;我积极参加省、市、县、乡举办的培训,在观摩中学习交流、取长补短、指导实践。我常常鼓励自己,只要俯下身子,就能趟出路子,不仅要用真情和行动温暖每一位村民的心,更要用智慧和汗水描绘乡村振兴的绚丽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义重如山小组部分学员

探索创新,做文明乡风的“弘扬者”。我们以“五星”党支部建设为抓手,开展产业帮扶、环境整治、公益帮扶系列行动,打造了“省级健康村庄”“省级文明法治示范村”“市级文明村镇”“市级老年友好型社区”;我们修订村规民约,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敬老爱老”“戏曲进乡村”“健康义诊”等文明创建和文化建设活动,丰富群众业余生活,提升村民文明素养;我们发挥老党员、老干部余热,鼓励他们当起了“邻里矛盾化解员”“村级事务调解员”,保护群众利益,做好上情下达;我们常态化开展关怀慰问、捐助捐赠活动,把党的温暖送到老百姓和乡村孩子心坎上;我们整治人居环境,修建了道路、架起了桥梁、疏通了河道、安装了路灯、治理了污水、改造了户厕,村里环境焕然一新,村民们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躬身笃行,做文化自信的“传播者”。我们带领村两委到湖南考察学习,见证党和政府为十八洞村乡亲们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我们依托省教育厅帮扶力量,建设寄宿制小学中学,不仅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难的问题,更是把先进的思想文化传播给乡村孩子;我们利用数字技术,采集、记录、储存竹园沟村的文化资源,运用新媒体平台展示乡村文化习俗,让更多的村民成为乡村文化的主动表达者和传播者;我们推动中医、书法、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通过云直播、云旅游、云演艺等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把更多文化、科技、卫生领域的优质资源扩容下沉,更好、更便捷地服务于农村群众。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远流长的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根”与“魂”,我们要深入挖掘其中的价值内涵,进一步凝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力量。

数天的学习中,我们在这里学思想、谈感悟、聚力量,在交流中碰撞智慧、互学互鉴,共同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相信在这充满希望的仲夏,我们都激荡起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满怀豪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看到一个个更加乡村美、产业旺、村民富的“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