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河南辉县早生村的“李玉荣”,在这个村子里已经生活了35年。

“李玉荣”是为了上户口起的名字,即使是她的丈夫也说不出妻子的来历,她仿佛有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话,久而久之,大家都会随意的称呼一声“喂”。

不止如此,女儿李新梅还发现,母亲每晚睡觉时,都要拿一把已经开刃的锋利刀具放在自己的枕头下面,碍于和母亲无法深入交流,她也不知道这样做是为什么。

母亲究竟来自哪里?她都经历了什么?李新梅希望能够揭开这个真相,直到2020年9月,她偶然在网络平台上刷到一则短视频,听到里面熟悉的声音惊讶极了,立刻给博主发了一条私信。

“你好……能帮我听听我妈的声音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疯子”枕下一把刀

小时候的李新梅并不喜欢自己的母亲。

在她的记忆中,母亲是一个怪人,她总是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话,大部分时间都一个人发呆或者莫名其妙的流下眼泪。

但她是一个勤劳的人,家务、农活都是手拿把掐,屋里屋外收拾的干净利落,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村里人对她还保持着基本的尊重,至少每个人见到她时还会打个招呼,哪怕只是简单的“喂”。

“喂”仿佛成了这个女人的第2个名字,哪怕父亲为了上户口,已经给她取了一个名字叫“李玉荣”,村里人也没有改变过这个称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道各位读者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一个和本地人口音不同的外地人,想要融入到当地的生活环境中时,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或善意或恶意的调侃,甚至是嘲讽。

李新梅也遭遇了同样的情况,由于她的母亲无法正常和外人交流,在村民的默许下,孩子们时常会以“疯子”来称呼她,李新梅也被叫成了“小疯子”。

李新梅没有朋友,想要和其他人一起玩,大家看到她都会远远的跑开。

“大疯子生的小疯子来了!和她一起玩会被传染,变得不聪明!”

一开始李新梅还会反驳,在她的心里,母亲虽然没有办法正常交流,但她慈爱的神情是做不得假的,她会为家人洗衣做饭,会给女儿编好看的小辫子,她的爱是真实的、充盈的。

可一直受到同龄孩子的孤立,还是让李新梅的心态逐渐发生了转变,她下意识的认为,这一切都是母亲的错,甚至还曾经问过父亲这样的问题。

“妈妈是外星人吗?为什么她不会说我们的话呢?”

面对沉默的父亲,李新梅抹了把眼泪,从那以后她就开始逐渐有意的疏远母亲,而母亲仿佛察觉到了女儿的心事,也开始努力的隐身。

面对这种情况,李新梅心中其实松了一口气,她也不想一直顶着别人异样的眼光生活,而这种心态直到她成年,结婚生子做了母亲以后,才慢慢的转变过来。

为人父母后,就能够体贴到父母的心,一想到从前不懂事的自己,李新梅心中充满歉疚,她尝试着重新接近母亲,而母亲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重新接纳了她。

一个母亲是永远都不会抛弃自己的孩子的。从那以后,母女二人的关系又回到了从前。

多年未曾亲近母亲,李新梅迫切的想要为她做些什么,想来想去,只好把家里所有的家务都包揽走,让母亲更轻松一些,可母亲心疼女儿,用手推推搡搡,怎么也不愿女儿做这些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办法,李新梅只好用自己的儿子把母亲骗出了房门,看着一老一少在院里玩耍,她走进两老的卧房打算好好收拾一下,没想到在整理床铺时,就在母亲每晚睡的枕头底下,竟意外发现了一把锋利的刀。

一时间各种阴谋论涌入李新梅的大脑,难道母亲有了轻生的念头?

她胆战心惊的把刀收走,又把所有看得见的刀具都放在自己房间,出乎她的意料,母亲总有办法在枕头下再放一把。

这些已经开刃、寒光湛湛的刀具,让李心梅的心提了起来,她迫切的想要弄清楚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她的想法到底是怎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残酷的过往

其实在发现刀具的第一时间,李新梅就选择向父亲求助,可父亲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让她脊背发凉——

“这个没什么的,枕了三十多年了。”

然而,李新梅再问为什么,又问母亲从哪来,父亲就不肯多说了,她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探寻真相。

想要了解母亲的想法就要先理解她,李新梅观察了很久,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枕刀,很有可能是母亲生活过的地方,流传的一种独特的习俗,母亲对此的执着,也极有可能和她的生活经历有关。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她问遍了村里的老人,可老人们只知道“李玉荣”是突然出现在村子里的,至于她从哪里来,又为什么到李家,大家都是一问三不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新梅不死心,又跑去问父亲和姑姑、叔叔,大家对“李玉荣”的来历都三缄其口,直到2017年,事情才有了转机。

这一年,父亲去世了,原本就不怎么说话的“李玉荣”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一旦有外人来,她就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拒绝交流。

家里人一时没有看住,“李玉荣”就不见了,李新梅也不慌,只要去村口找,总能够找到母亲。

“李玉荣”的嘴里喃喃的说着两个词,李新梅知道这是“回家”的意思,她把母亲带回家,“李玉荣”又摇头,脸上的神情落寞又难过,她知道女儿听不懂自己的话,索性什么都不说,只是一个劲儿的哭。

李新梅刚失去父亲,又被母亲的哭弄得心神大乱,她再度找到姑姑和叔叔们,反复哀求长辈告诉自己,母亲究竟从何而来,在李新梅的再三恳求下,大姑终于说出了实情。

“你妈妈是被拐卖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姑说,1985年的冬天特别冷,她外出的时候偶然碰到一个男人用绳子牵着个姑娘,艰难的跋涉在雪地里

大姑看了一眼就再也转不开目光,冰天雪地,这姑娘身上只有一件薄薄的衣服,脸上全是血,露出来的皮肤上青青紫紫,看起来特别可怜。

男人笑嘻嘻的走过来,自我介绍是个人贩子,问她要不要买下这个姑娘,“不贵,就1000块,随便你折腾,这女子命硬得很。”

大姑说,当时1000块可不是个小数目,她很犹豫,人贩子就当着她的面对那个姑娘拳打脚踢,嘴上骂骂咧咧又说要把她打死在这里,那姑娘痛得张大了嘴,大姑看到她的牙齿大部分已经脱落,满嘴都是鲜血。

大姑心生不忍,就回家说明了情况,凑出1000块交给人贩子买下这个姑娘,从此这姑娘就在李家落了脚,后来和李新梅的父亲结了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姑娘始终没有学会当地的方言,也不会普通话,她说的话没有人能听得懂,所以大家都不知道她姓甚名谁,家住何方。

听完这个故事,李新梅痛哭失声,想到母亲枕头下的刀,她想那一定是没有安全感的母亲最后的慰藉。

“ 我一定会帮妈妈找到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侬,回家”

长久以来和母亲的相处,让李新梅知道,母亲所说的一定是某一个地方独特的语言。

吃饭的音节,按母亲的发音可以音译为“根好”,看到父亲喝酒,母亲也会频繁发出“根老”的声音……从这一天开始,李新梅下载了很多网络平台,一有时间就会刷一刷,希望能够从中找到线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关注各地方言整整两年的李新梅,在2020年9月偶然间刷到了一个教方言的视频,视频中的男子所教授的方言,和母亲的发音极为相似。

李新梅激动万分,她有一种直觉,这或许就揭开母亲身世之谜的契机,她发了一条长长的私信,向这位名叫“峰萧萧”的博主寻求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主峰萧萧很快就给出了回复,表示可以加微信听一听老人的声音,不过第一次听音,由于“李玉荣”的声音带着哭腔,峰萧萧直言,“这个声音听不清, 不像是我们这边的人。”

李新梅立刻录了第二条,这次很清晰,峰萧萧说,“这是布依族的语言,你方便就发一张照片过来。”

原来母亲是布依族人,李新梅的心终于落地了,她迫不及待的拍了一张照片发给对方,看完后峰萧萧斩钉截铁的表示,从李玉荣的外貌特征来看,是典型的布依族人。

用当地的话讲,就是如同邻居婶子一样“亲切”。

得到了确切的答复后,李新梅立刻在网上搜索了布依族的相关资料,发现这是一个主要分布在云贵川的少数民族,绝大部分的布依族都生活在贵州,人口总数有300多万。

云贵川仍旧是一个很大的范围,不过已经确定了母亲所在的民族,李新梅相信,母亲终究会找到自己的家。

第二天峰萧萧创建了一个微信群,把李新梅拉了进去,群名是“比侬,回家”,在布依族的语言中,“比侬”是朋友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峰萧萧也做了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原来,他的真名叫黄德峰,是布依族人,目前在黔西南州安龙县税务局工作,也是推广民族语言的公益宣传者。

群里都是他的好友,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帮助“李玉荣”找回自己的家。

李玉梅在群里发了母亲的语音和照片、短视频,黄德峰的好朋友,在黔西南广播电台工作的布依语翻译王正直研究之后,很肯定的表示,“李玉荣”的发音基本符合第三土语的特征。

王正直说,第三土语是布依族语言中使用人数最少的,使用范围也很小,基本可以划定,“李玉荣”的故乡就在黔中的安顺、西南北部和西北部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围一下子缩小了一大块,“比侬,回家”的群聊成员却在不断地增长中,得益于王正直的帮助,第三土语区的布依族人一个又一个被邀请入群。

每听一次“李玉荣”的语音,群里的布依族人都会泪流满面,李新梅不懂母亲的思念,可布依族人能听到这位老人的无助。

“找不到了……你们在哪里,我想回家,回家……”

李新梅这才知道,自己听惯了的词汇,竟然都是思念家乡的话语。

被卖到河南三十五年,无数个日日夜夜,“李玉荣”每天都要哭着,一遍一遍用家乡的语言呼唤自己的亲人,直到白发苍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人数很快就增长到40多名时,一位名叫罗文颂的布依族人说,他知道“李玉荣”是哪里人了。

“听声音应该是在普安、晴隆、镇宁、关岭一带。”

这下,范围终于锁定,群里的布依族人迫不及待的拨通了李新梅的视频通话,然而面对镜头的“李玉荣”在听到熟悉的乡音后,情绪变得非常激动,大家发现,她的听力或许存在损伤。

寻亲之路陷入停滞状态,现在又要怎么办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就在大家群策群力,思考如何解决的方法时,有一位群友表示,可以给“李玉荣”看普安等地附近的照片,看看能不能唤醒她的回忆。

李新梅立刻照做,当她把二十四道拐的照片拿给母亲时,“李玉荣”突然激动起来,她说,拐的中间位置有座庙,山脚下有个牛棚。

住在附近的布依族人立刻去探查,然而,那里并没有庙也没有牛棚,大家不禁怀疑起,“李玉荣”是否还记得家乡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一天之后,一位群友肯定了“李玉荣”的记忆,他是当地的一名公务员,年纪比较大,据这位名叫岑官昌的布依族人回忆,他小的时候的确有见过那座庙和山脚下的牲口棚。

范围进一步缩小,被圈定在晴隆县沙子镇一带,2020年9月13日,趁着沙子镇大集,附近的人都来采买,“比侬,回家”群的志愿者们自发组织起来,拿着打印好的照片四处询问年长的老人。

有一位老人表示,野猪塘当年丢了一个女娃,叫德玲,年纪差不多也要有这么大了。

德玲会是“李玉荣”吗?

接到消息后,李新梅尝试着用“德玲”呼唤母亲,母亲笑了,视频那头的布依族人失望摇头。

“她说德玲,不是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好消息是,“李玉荣”是认识德玲的,也就是说她一定住在失踪的德玲家附近。

好消息接踵而至,当天下午,志愿者们打听到,沙子镇也丢过一个女孩,名字叫德良。

李新梅赶紧跑到母亲面前。

“德良!”

母亲惊讶的笑了,她重复着“德良”,又说了一长串的话,大家纷纷流着泪欢呼起来。

“新梅,你妈妈说,我就是德良,女儿你终于知道妈妈的名字了,我叫德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10月16日,李新梅带着母亲德良,坐上前往贵州的飞机。

机场早就有人等在那里,他们是“比侬,回家”的群友,是帮助德良找回家的恩人们,现场拉了一个大大的横幅,迎接“比侬”回家。

德良的父亲和母亲都还在世,听说女儿回来了,左邻右舍和她的亲人们都穿上只有在节日才穿着的、最隆重的服饰,早早的等在沙子镇的镇口,迎接漂泊了三十五年的亲人。

德良84岁的老母亲颤巍巍的拿着一份白米饭走过来,她摸着女儿的脸,把米饭一点一点的喂给她,在布依族的传统中,这代表着以后她的女儿再也不会走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新梅突然发现了母亲的另一面,“我很惊讶,我妈妈突然就打开了话匣子,我才发现原来她也是很喜欢说话的人。”

她也才知道母亲多年以来的经历,原来,当年德良是在第一任丈夫家里被拐卖的。

提到这件事情,已经古稀之年的德良父亲仍旧十分愤怒,“我女子小时候听力不好,嫁出去她的丈夫也嫌弃这个事情,就让人把她带走了。”

德良失踪以后,家人找了很久始终没有消息,而德良却先后辗转了很多地方,被不同的人贩子买卖,在李新梅之前,她还生下了一个女儿,她为女儿起名“德苗”,可这个孩子被人抢走,她拼命的反抗,却被打掉了一口牙,打的满身鲜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在李家,德良才终于安定下来,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家乡,那些梦魇一般的经历搅的她不得安眠,德良只能找一把刀放在枕头下,才有一点安全感。

这也是布依族的传统,刀可以镇住人的灵魂,德良就这样坚持了三十五年,直到女儿带她回家,她一遍又一遍的和邻居们说话,努力仰着皱巴巴的笑脸,“我再也不走了。”

看着母亲从内而外散发的快乐,李新梅不忍心戳破这个美好的幻想,她能感受到,外公外婆的家境不好,德良也年事已高,三个老人生活在一起,生活水平难以得到保障,德良终归是要走的。

还没等她想好怎么劝母亲才好,德良又自己改变了心意。

李新梅的儿子思念母亲和外婆,拨通了视频电话——他的头上有一个磕出来的伤痕,小家伙一边哭一边问,“姥姥我想你了,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呀?”

信念坚定的德良没有被女儿劝服,看到外孙的小伤口却立刻破防,12天后,她抹着眼泪,收拾好行李,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睽违三十五年的家,和女儿回到河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条路很漫长,从前走在路上的德良满心惶恐,现在的她心甘情愿,对德良来说,有家就有了一切。

现在的德良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拒绝和别人交流,她有了家,心理得到了慰藉,开始真正尝试融入生活了三十五年的环境,李新梅每一年也会带着母亲回到贵州探亲,德良的晚年生活的很快乐,虽然这份快乐迟到了很久,但她终究不再漂泊,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祝福德良和她的家人,从此生活安心顺遂,幸福安康。#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