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复建朝阳、德胜两座城门楼工程如火如荼开展,关于清代吉林城城门楼的话题一直是坊间的热门,与之有关的老照片更是备受追捧。不过由于查证史料的视野被不断拓宽,一些曾经被确认是吉林城城门楼的老照片,如“临江门”等,已被证实属于乌龙事件。但“谬之既久”且社会各界存在信息差,直到如今,一些错误并未被集中纠正,反倒还在某些场合被频繁误用。

近期网友“春风”私信我,问到一张城门楼照片的标注是否属实。这是一张拍摄于解放前的黑白照片,为“吉林美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一本史料图集中插图,照片文字标注为“吉林东辕门”。此照片中有一座高大的城门楼,散发出特有的古韵。但是非常遗憾,这张照片不是辕门而是城门,不是吉林的东辕门,更不是吉林市的历史影像。个人判断应为图集的编者错用了照片。

在汉语中,辕门的含义为“古时军营的门或官署的外门”,照片中“门”显然不属于军营,也不属于官署,至少在吉林城的历史上未曾出现过拥有这种规格的军营或官署。吉林城确实有过“东辕门”——此门位于吉林督军署(今市政府二号楼附近)东街口,是一座“砖垛铁筋”的新式大门。虽然有资料记载东辕门为吉林将军府旧有建筑,但从材料和式样上看,应为民国早期修建,之前的建筑虽未有影像资料,也应大致属于传统的四合院门楼,绝非是城门楼的式样。

网友提供照片中的这座“门”带有门洞、女儿墙、垛口、城楼等要素,是典型的城门。其实我之前就在一本画册中看到过这张照片,那本画册的文字标注是吉林城的“东莱门”,这也是不对的。吉林城东莱门有传世旧照片,尽管历经劫难,只余一座平门,但门额为横版,中有满汉双语“东莱门”字样,和网友提供照片中的竖版门额完全不同。

另据《永吉县志》等资料记载,清光绪九年(1883年)吉林将军希元主持扩建吉林城,自西向东共建有迎恩、福绥、德胜、致和、北极、巴尔虎、朝阳、东莱等八座城门,其中福绥、致和两座城门是没有城楼的平门,其余五座城门均建有钟楼状城楼“一层”。网友提供照片中,城门楼为二层,与吉林城的情况不符,亦证明与吉林、与吉林东莱门无关。

在好友贾大为先生提供给我的文献资料中,偶然发现一幅标注为“通化县城门楼”的照片,这座城门楼的样子与网友提供的“东辕门”极为相似,因此怀疑所谓的“东辕门”旧照,可能就是通化县的这座城楼。由于许多流传至今的照片,许多出自外国摄影师之手,其文字说明又多为外文,且往往因拍摄地旧属吉林省管辖,遂含糊地称呼为“吉林某景”,最终导致后来人误以为说明中的“吉林”是吉林市。此类误会极多,曾为吉林省辖区的哈尔滨、长春的老照片就经常因为说明文字过于扼要而被当作吉林市的历史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特别鸣谢贾大为(易林学馆)先生、网友“春风”女士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