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6月1日,由北京SKP主办,苏凌志工作室策划的“苏凌志——此在·在此”展在北京SKP艺术橱窗启幕。北京SKP艺术橱窗曾先后举办过多次艺术展,而此次展览更是将艺术的触角延伸至了哲学的深度。青年艺术家苏凌志,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创作手法,带来了《凌云》和《沙发》两个系列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喜欢用雕塑的方式创作, 喜欢雕塑对空间的侵略性以及创作雕塑时身体的介入参与,我享受动手创作的过程感,也是对生活的一种自愈;在创作表达上我专注于展现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对“雕塑”的追问,艺术家专注于自己

的内心表达,作品风格才会有区别,雕塑作品是艺术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艺术劳动的生命形态;现在我更偏爱探索破坏性的力量,通过传统材料和现实形象,来诠释自身的人性状态和雕塑观念。(文/苏凌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7年德国哲学家马丁 · 海德格尔在他的巨著《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此在”(Dasein)这一概念。Dasein由两部分组成:da(此时此地)和sein(存在、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古代艺术中马的雕塑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们深受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影响。苏凌志的《凌云》系列不是简单的模仿或纯粹对马的写实,在创作过程中,他提取了人们熟悉的马的形象,对其作品艺术化的抽象、夸张和变形,使“情感”更加简洁,既保留了马身上最核心的元素,也增强了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他尝试对马的形体空间语言进行大胆探索,这是一种对典型化的追求,同时也兼具个性化的展现和共性的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凌云》系列雕塑的意象造型和演变同样也表现了苏凌志的审美观念和创作意图。这也是他对其“存在”的一种理解和表达。苏凌志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马的理解融入作品中,使其成为一个具有独特存在意义的实体。他的作品同样也体现了“此在”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其对应的一组“沙发”系列作品,是艺术家苏凌志在一次工作室遭遇拆迁后所创作的。搬迁工作室对雕塑艺术家来说是个大工程,也意味着要舍弃一些珍贵的物品,由于空间的变化,曾经的沙发成为他不得不舍弃的物品之一。“沙发”系列《我们身处何处》中的落叶和栖鸟象征着被遗弃的孤独。《消失比存在更长久》是艺术家用一块简单朴素的麻布对沙发进行包裹后以雕塑的形式所呈现,被包裹的金色沙发,也许是一种保护、隔离、隐藏或是转变……包裹艺术作为一种艺术的形式,通过将被包裹的物品置于公共空间中,引发观众对物品和空间的重新定义和再构建。“沙发”系列不仅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抒发,同样也是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其意义是开放和多元的,需要观众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去解读。苏凌志雕塑的符号和象征意义又将如何与观众产生共鸣?

此时此地,存在,在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 凌 志

1987年出生于湖南衡阳,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一直专注从事个人艺术创作,现为职业艺术家,工作生活于北京。

从事艺术创作以来,已经创作近百余件,以雕塑为主,并涉及不同媒介。作品风格温润含蓄独特明确,给人一种真真切切的美和触手可及的真实。擅长运用极简的造型来表达自己的观念。

其主要作品包括“面具系列”、“凌云系列”、“浴系列”、“七月系列”以及“生肖作品”等系列。

毕业以来参展众多, 作品被机构和社会广泛收藏, 多次参与品牌跨界联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