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蒋介石带着残兵败将败退台湾,可即便这个时候,他仍不肯放弃自己的独裁野心。

虽是“黄粱美梦”,可蒋介石始终觉得他带到台湾的“百万军队”,就是他东山再起的希望。

可问题来了,蒋介石的手下当时真的有这么多士兵吗?既然有这么多的兵,他为何最终会失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4年,孙中山先生建立了黄埔军校,次年7月成立广州国民政府。

等到1925年8月18日,国民政府麾下各地方部队名号取消,统一更为“国民革命军”,我们熟悉的“国军”诞生了。

国军初创的时候,不过8个军、寥寥十万人,当时国军部队中甚至连旅这个编制都没有。

团级以上直接就是师级,这直接使得当时的一个满编军,其实也就1万人,相当于日后的一个步兵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北伐时期,国军数量才开始猛增,先是消灭、吸纳了吴佩孚和王传芳的主力部队,使国军数量从10万人暴增到25万。

紧接着又是“东北易帜”,张学良的东北军队也被归纳其中,国军规模暴涨到了49个军,19个独立师。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宁汉分裂和宁汉合流。

前者是蒋介石为了实现独裁野心,导致的国民党内部分裂,后者则是两派复合,国民党武汉政府和南京政府再度携手。

由于大量军阀被打倒,许多士兵被吸纳,所以等到1928年北伐结束后,国民党部队数量已经相当庞大了。

累计有84个军,220万人左右,就这还不包括一些地方部队。

这一时期的国军数量虽多,但质量很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民政府开始裁军。

虽然后来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没能如预期那样将正规军兵力缩减到65个师、80万人。

但好歹完成了一定的整编行动,部队作战能力还是得到了一定提升的。

后来抗战正式爆发,国共两党通力协作,国军数量也是不断增多,在七七事变爆发前,国军数量大概在170万左右。

可随后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数量就不好统计了,因为吃空饷的情况非常严重,有时候甚至能达到实际战斗人数,仅有编制一半的情况,属实骇人听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在1945年日军投降后,国民政府是做过军队数量统计的。

当时的国军累计有120个军、354个师,再加上一些独立团、独立旅,兵力累计能达到500万人左右。

后来解放战争开始前,国军又进行一定的裁撤,总兵力控制在了430万人,其中能用于机动作战的正规部队200-220万人。

而当时我党拥有正规军127万加268万民兵,再加上武器装备上的差距,看起来国民党占有优势。

然而,纸面上的优势终归无法化为现实中的胜利。

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后,国民党节节败退,军队数量一路从470万人跌至不足100万。

等到败退台湾的时候,真正具有战斗力的就只剩下60万左右了。

与巅峰时期比,不可谓不惨。

这也使得我们不禁感到疑惑,国军是如何一步步走到这个局面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在解放战争中,有很多战役都意义非凡,但是真正使得国军数量暴跌、国共两党分出胜负的,还得是著名的“三大战役”。

1948年9月爆发的辽沈战役,足足打了52天,东北的国民党主力部队有47万人被我军全歼或主动起义、被迫投降。

这一战之后,国军的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而解放军总兵力上升到了300万人。

随后不久,淮海和平津战役陆续展开。

66天的淮海战役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这场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及其所指挥的五个兵团部,二十二个军部,五十六个师、一个绥靖区,正规军连同其他部队共55万多人。

也正是这一战,彻底打掉了蒋介石的心气,毛主席也曾表示,“国民党统治即将土崩瓦解,归于消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进行淮海战役的同时,平津战役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作为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个战役,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1万人,并和平解放了北平。

除了三大战役之后,再加上全国其他战场的攻势,共歼灭国军231万余人,这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面对这样的局势,野心勃勃的蒋介石又开始动起“歪心思”,一方面假意想要解放军和谈,拖延时间,另一方面却又为败退台湾做打算。

蒋介石临走的时候可是带了很多东西的,比如说3万海军、60万陆军,以及50多艘战艇、400多架专机。

他甚至还在大肆搜刮后带走了大量的黄金白银,搬空了当时的许多银行。

不过这些东西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东西,蒋介石根本没有,也无法带走,那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还想着实现自己的野心,无疑是痴人说梦。

事实亦是如此,蒋介石败走台湾之后,还想着改革,只可惜基本没什么成果。

反观大陆方面呢,那是发展得越来越好、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都是日新月异的。

后来两岸共同谋求和平与统一我们暂且不谈,我们再将目光聚焦在蒋介石身上。

其实在解放战争初期的时候,国民党局势也算大优,蒋介石距离自己的独裁看起来也就“一步之遥”。

那为何这一步最终化为了天堑,且国民党也逐步衰败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民党走向衰败的原因,可以简单归结为4点。

分别是蒋介石的骄狂、内部失去了人民支持、外部失去了美国支援,以及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

先说蒋介石骄狂这一点,在北伐战争时期,蒋介石就逐渐膨胀、目中无人。

当初国共两党联合北伐,他却萌发独裁野心,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觉得只靠自己、只靠国民党就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事实如何呢?

事实是他被自己的骄狂蒙蔽了双眼,虽然一直在打仗,但是始终都没能像毛主席一样形成一个具体的军事思想。

这就使得他根本就无法完成精准的局势判断与精细的局面把控。

也正因如此,在国民党军队作战的时候,我们时常能看到蒋介石左右为难的情况,不知道该听谁的意见好。

即使最后他下定决心,决定相信自己,最后做出的决策也大多是错的,就像他在东北战场上的表现一样。

其次我们再来说说人民的支持,在抗战时期不管怎么说,国共是联合抗日,这是人民群众所赞成的决定。

可是等到解放战争时期,局面就不一样了,人民迫切地希望和平,可是蒋介石只想实现自己的独裁野心,根本就不顾人民的意愿。

这就使得他最终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

陈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人民群众宁愿推小车,也要帮助共产党人?

因为人民知道我们才是追求和平的那一个,蒋介石既然不顾人民的意志,撕毁了双十协定、悍然发动了内战,那他就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另外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的失败,与失去了美国的援助不无关联。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美国一直在给国民党方面提供军事以及经济上的援助。

可就算这样国民政府在面对我党时,也依旧陷入了不利局面。

这也使得美国方面对国民政府逐渐失望,要知道美国之所以资助国民政府,是因为他们觉得国民政府能够帮助他们对抗苏联。

可是国民党连内战都打不赢,又谈什么帮助他们呢?

故而,等到双方决战的关键时刻,蒋介石希望美国能够提供一些援助的时候,美国方面直接就拒绝了。

这也成为了压死蒋介石的最后一颗稻草,让他彻底看清了当时的局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我们要说的就是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了。

国民党之所以会出现那么严重的派系斗争,主要源于两个原因。

第1个点是国民党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大量军阀和地方武装,埋下了后患。

第2个点则在于蒋介石对待派系斗争的态度,他不仅不遏制,反而还很支持。

在蒋介石看来,鼓动麾下派系对立,更有利于他的统治,所以他才会在国民党里搞出那么多派系。

像什么黄埔系、土木系、CC系等等,派系的斗争本身就消磨了国民党的实力,又分化了国民党的团结,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很难不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在解放战争中一败涂地,但是带着近60万残军败退台湾的蒋介石并不甘心。

于是他痛定思痛,开始反省自己过去所犯下的过错。

有关这一点,在他1949年3月的《上月反省录》中,有明确记载,上面罗列了蒋介石认为失去大陆的十三条原因。

简单概括,就是“我太骄傲,干部误国,外交与军事双崩溃,金融政策没搞好,党内纪律不够严,美国朋友不可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蒋介石决定发动内部改革,加大改革的重点正是“军政”和“民生”两大块。

先说军政,虽说手下有几十万的残军,但是蒋介石也知道这些部队不堪一用,且不说其成分太过复杂,战斗力也实在太过低下。

若是不加以改革,局面长期胶着下,国民党军队仅存的底子很可能会被耗空。

于是1950年8月5日,蒋介石成立了中央改造委员会,通过了《中央改造委员会大纲》。

确立了要在建设新国家的总目标下,排除派系观念、铲除官僚作风,进行军政改革。

这次军政改革的确让国民党得以重新整顿,却也进一步加强了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和蒋介石的个人独裁。

再说民生,蒋介石逃到台湾后为了巩固统治,便开始着手解决农村土地问题,主要分为三步,分别是三七五减租、公地改领以及耕者有其田。

这次土地改革顺利帮助台湾农业发展到了战前最高水平,顺带着还推动了台湾工业经济的发展。

蒋介石对此是无比骄傲的,自称这是“一次合理且不流血的革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光鲜的表面下同样埋下了隐患,有一些失去土地的地主,离开了台湾,跑到了海外,给两岸的和平统一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而那些留在岛内的地主,也没好到哪里去。

他们大多成为了政治运动的资助者,对后期台湾政坛的影响很大,这都是令人诟病的。

总的来说,蒋介石的改革在短期内的确达到了他的目的,但是于长期而言,同样也留下了不小的祸患。

至于原先整顿军备、改革民生所为的狼子野心,也随着时间的过去,距离蒋介石和国民党越来越远。

当初孙中山先生创立黄埔军校,是为中国革命培养军事政治人才,但蒋介石却违背了孙中山先生的意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管是进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愚蠢行径,还是背信弃义、撕毁合约,至人民意愿不顾,蒋介石的所做所谓注定他只能以失败告终。

反倒是蒋介石带到台湾去的那60万士兵,一度因为不懂当地语言、是外来人口,生活的非常艰苦,还是后来蒋氏父子成立了“退辅会”,那些老兵的日子才过得好了一些,这也算是蒋氏父子对那些士兵有了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