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59期 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美术报》第359期 对话

【编者按】

一直以来,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始终与时代同行,以卓越的学术素养、广博的视野和前瞻性的思考,深耕于书法艺术的创作、理论与教育领域。他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撰写了《书法美学》《尚意书风郄视》《篆刻艺术学通论》《书法美育》等80余部学术专著,不仅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学术宝库,更为当代书法美育的普及与深化贡献了重要力量。本期“对话”专栏,邀请陈振濂分享其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的所思所感。

陈振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振濂

中国美术报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十周年。您认为新时代中国画发展在创作规律和价值取向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和面貌?

陈振濂: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为当前中国文艺的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指导方针。具体到书法艺术,这一讲话精神应当转化为具体的专业标准和目标。首先,文艺创作需坚持“守正创新”的理念,这在书法中尤为关键。守正与创新,是书法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双翼。

“守正”意味着坚守书法的本质和核心,即汉字文化经典的艺术审美和艺术表达。在今天的书法创作中,理解“正”的内涵至关重要。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什么才是书法的“正”,它在现代书法创作中的落脚点是什么。这不仅是书法界的重要学术课题,更是推动书法艺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再到新时代的到来,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对书法创新的不同理解和实践。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分体现书法的时代特色,推动其向前发展。因此,在书法领域,我们需要对“守正”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深入地推敲和研究,通过学理证明来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关于守正创新的积极答案,每个答案都将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最终必然会汇聚成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的主旋律。

中国美术报

作为一位文艺工作者,您是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融入自己的创作和实践中的?在您的艺术道路上,这一讲话给您带来了哪些启示和改变?

陈振濂在书法的创作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对书法题材、内容和主题的拓展。我坚信,书法不仅是对古典诗文的沿用和传承,它更是足以捕捉和表达当下社会生活、国家强盛以及时代发展的有力媒介。我曾经通过两个具体尝试来实践这一理念。

首先,我花十年时间创作了一部超大型的《书法史记》,这部巨大体量的书法作品群,以古文辞作为语言文字的内容基础,从2012年至2021年这十年间,每天坚持用书法记录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这3600件作品不仅是对社会现象同步的直观记录,更是包含了我个人感悟与情感的流露,以及作为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特定价值观,它们共同汇成了一幅“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书法长卷。

其次,我在2009年提出了“阅读书法”的概念。在阅读《史记》《汉书》《左传》等古代经典以及唐宋、明清的文人小品、学术记录时,我尝试用自己习得的古汉语,采取独特的文史题材和书体来记录每一次的阅读心得。这种“阅读书法”不仅是我对古代圣贤历史智慧的致敬,更是我与古代不朽的经典进行跨时空对话的一种思想与实践的特别方式。

在理论层面,我从1990年开始的30多年里,不遗余力地积极推动“书法学”学科建设。我认为,书法不仅是一项专业技能,更是一门艺术学科,它拥有自身的学科定位、构架和顶层设计,涵盖了书法史学、书法美学、书法社会学、书法文化学、书法心理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书法家在追求技艺精湛的同时,更应在作品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和主题追求。

尤其是从1989年创立的“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新提倡注重主题、形式和技巧三者的融合。当前,“主题”这一灵魂要素还在书法创作中显得相对缺失。因此,我们通过自己的大量实践和研究,特别提出“必须是书法,必须是没见过的书法”的时代新目标,积极响应“守正创新”和“坚定文化自信”的号召,努力使书法成为一个完整、独立的艺术学科。我认为,书法界的思维应更加多元,视野应更加开阔,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中国美术报

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您遇到了哪些挑战和困难?您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不断完善自己工作和创作的?

陈振濂从百年近代史看,从书法界内部的视角审视,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业内触手皆是的陈旧、顽固的书法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对于书法领域内出现的新事物,同行往往持批判否定态度。因此,我们当前面对的首要挑战,即在于必须克服思想的固化、拒绝新尝试这种保守落后的观念,它可能与书法以汉字为媒介的特性密切相关。但为了书法艺术的长足发展,书法界亟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当前,虽然大部分书法家技艺精湛,但在思想上却亟待除旧布新,努力推进时代的转变。故而,我们需要尽量摒弃陈旧的观念,勇于接纳新事物。过去40多年,我们已经不断在书法发展的各个阶段提出了新观念、新目标和新要求,其根本目的正是打破旧有观念的束缚,为书法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我们还需要正视“书法美育”中审美能力的缺失问题。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应当成为当代“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面向社会,积极倡导“书法美育”,将教学目标从一般技能层面转向审美层面,让学习者能够深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对书法的浓厚兴趣。

陈振濂 雄甲辰 书法 202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振濂 雄甲辰 书法 2023年

中国美术报

您如何看待文艺作品的“原创性”和“时代性”?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陈振濂在深入学习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时,我们尤其需要强调原创性和时代性这两个标志的重要性。审视当前书法界的现状,不难发现“原创性”和“时代性”的体现尚显不足。这需要我们大力加强书法界对这两者的认同。

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对传统笔法的传承,更可以成为生活行为方式之一种,具体表现就是对当下社会的深刻认识、书写与记录。我的《书法史记》中收录的书法作品,正是对当代书法“原创性”和“时代性”的一种生动诠释。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书法的传统魅力,更融入了当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多种元素,从而让书法艺术焕发出现代活力。

我们应当认识到,传统与现代并非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传统是书法艺术发展的根基,而现代则是书法艺术创新的动力。守正与创新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两大核心,守正是对传统价值的坚守和尊重,创新则是对现代元素的吸收和融合。这两者相互推动、相互催化,共同推动着书法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在书法创作中注重“原创性”和“时代性”的提振与融合,既要坚守传统笔法的精髓,又要敢于突破创新,积极融入现代元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书法艺术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为当代社会注入更多的文化活力。

中国美术报

请您谈谈在文艺工作中如何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您认为文艺作品应该如何更好地反映社会生活、服务人民群众?

陈振濂首先,我坚信书法艺术的使命在于服务人民的生活。 在《书法史记》中,我尝试以书法为媒介,记录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让书法艺术成为承载当下社会丰富内容的载体,真实反映社会生活。

其次,我有心致力于提升整个社会对书法应有的审美能力。通过推动“书法美育”的普及,希望增强大众的书法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汉字文化的热爱,以便更深入地了解汉字文化及其背后承载的华夏文明和历史,从而树立全民文化自信。我在2020年出版的《书法美育》一书中,特别提出了“书法美育”的概念,并在后续的《书法美育的思想启蒙》和《书法美育的经典图释》中,从审美角度出发,对经典书法作品进行了图像解读和学理证明,对书法艺术创新及社会大众书法审美建立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汉字书写的实用性日渐减弱,据此,我们在2012年发起了“蒲公英计划”这一公益项目,旨在普及“书法美育”,让更多人领略书法艺术之美,“审美居先”“爱上书法”“快乐书写”,激发他们热爱书法艺术的情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蒲公英计划”已在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培养了两万余名书法教师和书法人才,为传承书法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从2017年开始到2018年主编出版的《书法课》教材,尝试将传统的注重书法技能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优先提升书法审美水平的教学新模式。我希望通过使用这套教材,能让书法爱好者深切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并认同书法其实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美术报

您接下来有什么创作和展览计划?

陈振濂在未来的两三年内,我计划举办一场较大规模的个人书法展览。这场展览将全面展示我多年来在“书法学”学科建设、《书法史记》编撰以及“阅读书法”推广等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在宁波,有以我名字命名的“陈振濂书学馆”,这里聚集了书法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致力于书法学术的深入研究与“书法学”学科的建构。而在浙江大学,由我领衔的“浙江大学陈振濂书法美育馆”,则是书法美育的摇篮,为数万大学生和社会上的书法初学者提供“美育式”学习交流平台。“书学馆”与“书法美育馆”两个实体机构,正是我对当代书法发展的两大期待。此外,不仅专注于书法的专业创作与学科研究,更致力于书法艺术的传承与普及。展望未来,我将继续以这两大平台为基石,推动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

编辑 | 张湫逸、刘晶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安亚静

二审 | 贺 玮

三审 | 冯知军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4年出版45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25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