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20日,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优化营商环境在行动”主题系列发布会第八场,介绍近年来我市“无证明城市”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解读《2024年“无证明城市”高质量提升工作方案》,并回答记者提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上,市大数据局局长张艳介绍了近年来我市“无证明城市”建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三年来,“无证明城市”建设工作已成为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抓手,全市重点打造了110个“无证明”应用场景,市、区(市)两级1.3万项服务可使用电子证照办理,累计为市民办事减免提交纸质材料2800余万份。青岛市作为全省唯一试点城市,高质量完成国家居民电子身份证试点任务。电子证照融合应用的“青岛模式”,连续两年被国务院办公厅作为典型推广。“无证明城市”建设工作做法,先后被评为全省改革案例、青岛市法治为民十件实事、青岛市优化营商环境惠企利民“十佳”案例。

市大数据局副局长张万波就《2024年“无证明城市”高质量提升工作方案》主要内容、如何防止实体证照证明材料提交“反弹回潮”现象及保障机制,市行政审批局副局长刘瑞金就行政审批领域“无证明城市”建设相关的增值服务答记者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南区大数据局局长许洁先就市南区“无证明城市”建设成果答记者问‍

请问市南区在“无证明城市”建设工作中有什么特色成果吗?

许洁先:感谢您的提问!市南区全域推进“无证明城区”建设,围绕“互联网+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应用等方面,积极拓展电子证照、“鲁通码”使用场景及覆盖面,以“无证明城区”建设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一、依托证照平台、提升办事效率,实现“一证通用”。

持续推进电子证照“发证”与“用证”,加强电子证照同步制发与数据归集,共制发电子证照4.5万余个,110类高频电子证照应用尽用,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取得积极实效,政务服务便捷度明显提升。依托“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聚焦分娩补贴、高龄津贴等15类社区办事场景中电子身份证、电子户口簿等居民常用证照,在全市率先打通电子证照居民端与社区端,创新实现扫码存档、特殊群体介绍信等功能,真正推动电子证照能认好用、居民办事无证感知。

二、整合场景资源、打造亮点特色,实现“一码通行”。

在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等10余个领域打造“鲁通码”特色应用场景20余个。其中,在医疗卫生领域,市南区在全市率先实现“鲁通码”应用下沉至社区医院,覆盖全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亮码预约挂号、查阅电子病历等功能。在文化旅游领域,推进“鲁通码”在中山路城市记忆馆的落地应用,游客在“中山路上街里”小程序完成购票及预约后,参观时出示“鲁通码”,即可核验购票及身份信息,赋能旅游新体验。来到市南区的游客,用一个“鲁通码”就可以乘公交、坐地铁、住酒店、游景区,深刻感受“无证明城市”建设带来的便捷。

三、加快数据汇聚、强化共享应用,实现“一数通享”。

以国家政务数据直达基层试点、省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县级节点建设试点为机遇,市南区进一步优化完善了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市南区节点功能,已对接17个机构26套系统、62个数据库,汇聚9.2亿条数据,向市平台同步推送区级数据4.6亿条,提供国家、省、市共享数据查询服务30余项,数据填报服务40余项,有效支撑了机关内部数据共享应用。申请国家、省级人口、婚姻、殡葬等20类数据,持续推动政务数据共享应用,打造补助资金“无感认证”、教育入学“免证报名”等数据应用场景,全面提升数据惠民利企水平。

下一步,市南区将持续拓展“城市码”应用场景,推进“城市码”向基层延伸,覆盖社区民生事项,减轻基层负担,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开展基层电子证明线上开具试点工作,实现企业和群众“指尖申办”。深化数据协同共享,推动“减证办”向“免证办”升级,让市民切实感受到“无证明城区”建设带来的便利。

 市南区以“无证明城区”建设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市南区以“无证明城区”建设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文章来源:数字市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