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为「户外探险OUTDOOR」原创内容

《我的阿勒泰》播出后,许多人的心都被阿勒泰那片广袤无垠的草原吸引,被汉族少女李文秀一家与哈萨克牧民在阿勒泰守望相助的故事所打动。

还有许多人来到了阿勒泰,但也只能以游客的身份匆匆掠过这片草原,短暂地来到“别处”,然后回归自己的生活。但当我们像文秀一样,以外来者的身份进入到哈萨克牧民的生活中,会经历什么,看见什么?

2019年,唐果决定在阿勒泰定居,他在美丽峰的山脚下租了一间小木屋,与牧民一起骑马、放牧。

这样的生活看起来充满了诗情画意,但正如李娟饱含深情的笔触背后也蕴含着痛苦的记忆类似,生活在偏僻的深山里,也要忍受清贫和寂寞,但唐果对这些甘之如饴。

以下是唐果的自述,通过5年的生活,他记录下了阿勒泰的自然风光、牧民生活,还有和人类共享一片土地的动物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2019年来到阿勒泰,起因很简单,是偶然间看见了一张阿勒泰的照片,照片已经丢失了,但景色我却一直记得。

画面里,几栋木屋稀稀拉拉地建在草原上,阳光是金黄色的,土地深黑且泥泞,炊烟围绕在灰色房顶的木板周围。

我小时候就在山里长大,大学从心理咨询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做无人区徒步领队、登山滑雪向导等工作,一直向往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后来我就来了,没有任何犹豫。

我在美丽峰山脚下找了一间木屋,这里位置偏远,所谓木屋,也只是用一堆木头磊出来的三面墙和一个房顶,屋里空空荡荡,看起来就像个牛圈。

要在山里定居,动手能力强是第一要素。我找了一个做室内设计的朋友帮忙,从头开始装修木屋,家具都是自己捡木头做,那段时间我俩每天骑着摩托着上山、下坡拉木头、水泥、沙子,去村子里捡别人不要的边角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木屋也没有水电,邻居都是用水都是用桶去河里挑,聪明一些的就拉一根水管放到河流上游,利用自然重力将水引到院子里。

我希望用上自来水,就搞了一个水箱,水管引水后灌至水箱,增压泵增压到房屋水路。就这样,我的屋子成了村里第一个通上自来水的。

有自来水的前提是有电,这个村庄两年前才接上了一根从山下村庄拉过来的电线。供电所给我开了单独的电箱,但我要用电,还得自己挖电缆沟埋电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活儿是真苦,没日没夜挖了三天,挖出一条深50公分,长近200米的电缆沟。太阳顶着脑瓜子晒,厨房也没修好,时常又又渴又饿,得去邻居家要食物。后来还被通知电缆不合格,又重新挖了一遍换新的电缆。

最后落成的木屋,卫生间、马桶、厨房、工作间都有,里面虽然只有50平方,但加上院子和其他空间,我相当于拥有了2000多个平方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里买菜麻烦,我在屋前开辟了一块菜地,其实有很多人希望我在院子里种花,可我对着花,只能傻傻说一句“这花长得真好看。”

种菜之后,做饭前去院子里薅一把生菜或者油麦菜,再掐几颗小葱,蒜末炒青菜,小葱拌个鸡蛋,已经足够完美。

木屋修好后,村里面的每一户几乎都来参观过,他们才发现房子还能这样装修,还能接自来水,我也帮牧民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他们接纳我这样一个来自城市的陌生人可能就是从这里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来乍到,闯进这片泰加林时,我没少遭受异样的眼光,他们的心理活动应该是:“这小伙子,脑子多少是有点问题,跑来山里住。”或者觉得你只是一个普通的游客,不愿意过多交流。

语言沟通不便、思维方式的不同、身份上的距离感,都成为了我留在阿勒泰的困难。木屋的落成是打入牧民内部的一把钥匙,后来我又通过蹭饭和他们增进了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挖电缆沟有一天我又饿又渴,实在顶不住了,便很有自信地去了邻居哈登老爷子家,用手语和普通话沟通,成功要来了一袋包尔萨克,一个暖水瓶的奶茶,还有两个碗。

后来蹭饭成为了我们友好交情的桥梁,一年里我跟着老爷子爬过山、赶过牛、骑过马。礼尚往来,我知道老爷子的老婆喜欢喝酒,便常给他们送酒,可每次都被老爷子藏起来,他要控制阿姨的饮酒量。

和邻居熟络后,我经常“算计着”谁家今天该做风干牛肉包子或拌面,或者该煮牛肉了,然后准时准点去蹭饭,要点是真诚、直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草原上的人都很好打交道,淳朴热情。让人苦恼的是,有时会热情过了头。

在牧民的认知里,人只分熟人和陌生人,他们不会和陌生人有太多的交流。但面对熟人,任何活动都会想拉上你,不管是让你帮忙干活还是纯约玩。即便你表示现在没有空闲,他们也会极力邀请,如果拒绝,你能明显看出他们的失落。

他们缺东西时,也会直接地向你要,刚开始时我很不适应。

住在山里的第一年,我的房东时常来我房子串门,有一天清晨,我还在梦中,房东直接把我房门打开,拿走了我放在柜子上的电磁炉。他知道我在睡觉,但是也不管了,“先用再说”。在这之后,我房子的东西时常出现在他家......

当然这类人是少数,后来我也学会了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态度,不顾及对方的面子。

生活在草原上,哈萨克族有和我们迥然不同的习俗和观念。比如,如果一个家庭里只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成家后就要将自己的大儿子归还给父母,大儿子便成了自己的“弟弟”,这是因为子女独立生活后,原始的家庭也要有劳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牧民邻居

但给我冲击最大的,还是他们活在当下的生活哲学。牧民对物质的需求不多,也没有途径接触高消费,他们满足于现在的生活状态,很少焦虑未来,几乎不会存钱,我观察到的牧民,每年都会保持收入和支出相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牧民邻居

比如我之前的房东,趁着旅游业发展将村里的三间房租了出去,一次性拿到了30万的租金。前到手后他就添置了带院子的牛圈、二手车、彩电、新衣服等物品,剩下的钱用来下馆子、去城里玩,一年以后,这30万就花完了。

我经常问他们,“钱花完了明年怎么办?”所有人给我的回答都是,“明年再说,现在先过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阿勒泰生活,四季鲜明,一些天气和季节特征是看的见的。比如春夏两季,你可以清晰地看见空中的雨丝远远地在草原上空倾泻而下,像女人的长发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最喜欢秋季。到8月中下旬,雨水明显变少,几乎每天都是晴天,带一些微风,干爽的天气想去哪都可以!想骑马就在打过草的地上随便骑。

邻居们都带着牛马从夏牧场回来了,马从窗前经过,你就在木屋里看着他们从东边吃到西边,眼力好的还可以辨认出这是谁家的牛羊。

泰加林里掺杂着的欧洲山杨还有白桦树都开始一点点变黄、变枯萎,牛羊变得肥美,这是季节的轮回,更是生命的周期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开始变得忙里带闲,慢慢的算着时日为冬天做准备。男人们商量着交易自己放牧了一个夏天的牛羊,女人们则提着桶穿梭在各种各样的树林里。

我跟着她们,发现了她们在山里的“秘密基地”。那就是浆果地——多为一些茂密矮灌木生长密集浆果的地方,生长地很隐秘,第一次来绝对发现不了。

浆果特别酸!第一次尝时给我惊呆了······她们就采集浆果做酸梅酱、黑加仑酱、草莓酱、杏脯酱等等。

古老的生活智慧由此体现。果酱虽酸但含极强的维生素,山区生活远没有城市便捷,身体所需的各类营养元素就通过这样的方式补充。是传统,也是文化,更是他们日常简单又独特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山里住了2年后,我习惯了浆果的味道,发现野酸梅酱的最佳搭配是包尔撒克(哈萨克族人民的日常油炸面食)或者草原人民自家烤的厚馕,刚出锅用羊油炸/烤制的面食,抹上一层野酸梅酱,解腻又提升食欲。

10月,大雪将至,我学着本地人的模样,置办起了过冬的粮食。从县里买了8吨煤用来烧锅炉取暖,大豆油,面粉,大米,干果也储存了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冬天骑马从山下拉物资

一场小雪过后,邻居巴依达克跟我说这时候宰牛是最好的,我找巴依达克买了一头6岁的母牛,跟他一起学着宰牛剥皮,出了160公斤肉。

这些肉足够我吃一个冬天,一部分做风干肉,一部分日常吃。风干肉可不能日常吃,那是招待客人解馋用的,谁要是日常吃,那他一定是大户人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邻居们一起宰牛

每年的11月正式进入冬季。一天清晨我被窗外的光线射醒,看见邻居阿达力在积雪中骑着马,赶着他家的40多头牛往远处雪原走去。

草原上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但凡动物们还能在积雪中刨食余草,就必须得赶出去吃,因为你不知道冬天的积雪有多厚,春天多久来临,家里的干草是否够吃,这是一种节约成本的方式。

下雪天赶牛的不止阿达力,还有山坡上的沙依佬,隔壁的老爷子,穿上厚厚的军大衣就无惧风雪。他们不觉得辛苦,牛羊是他们的财产,更是他们坚守多年的生活方式。我看着他们远去的身影,心想明天也要带着胡萝卜(我的马)加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勒泰的冬天长达7个月,年轻人都搬去布尔津县楼房里了,一来可以陪伴孩子在县城上学,二来县城里的生活虽谈不上有多精彩,但也比在深山老林里守着一群牛羊有趣一些。

留下来的只有一些老人。山里的生活很寂寞,拿邻居哈登老爷子说,他和阿姨除了干活,剩下时间都是大眼瞪小眼、喝奶茶,偶尔打开那台老的卫星锅盖电视听声音解乏。他们习惯了这样平静的日子,也不会觉得无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登老爷子和他的老伴

这些老人总给我一种在坚守这片土地的这种感觉,他们的从容,是对生活、对大山的热爱的表达,我有幸能见证这一切。

我待在山里,则总想着“找点乐子”,有时带着羊皮、帐篷、睡袋去徒步,露营,没帐篷时就找个积雪很厚的地方,挖个雪洞睡进去。更多的时候是背着滑雪板穿梭在大山中,享受登山滑雪的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3月,屋外的积雪还有1米多厚,雪面厚实的可以支棱一张长条椅,我打了一个灯,坐在凳子上看着远处逐渐黑暗消失的阿西麦雪山,很尽兴。

这个时刻没人与我共享,我也不分享给谁,那种静谧的感受,冷风吹过来吹过去,就好像地球在呼吸,美得让人忘了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住进大山里的第一年,邻居阿达力·别克有一个以黄马为首的马群一直在夏牧场,他来找我,商量着一起骑马去夏牧场找它们,带到家门口的牧场来。

出发前我想着,赶个马群而已,应该很快就能回来,穿上短袖就出门了。结果被他媳妇儿拦了下来,她让我穿上厚外套,带上头灯、水和一把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哈登一起放牧

事实证明,放牧真不如想象中轻松。我和别克骑马翻过好几座山,还得时刻注意熊出没,有时需要朝森林大喊,作为对野生动物的提示:人类来了,请勿靠近。

翻越了3个山头,终于在一片高山草甸看见了马群活动的身影,牧民一般都有远视眼,别克远远地看了一眼就说,“快看,在石头边吃草的马群就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说,好啊,这下可不用在草地睡一夜了。

下山时我跟阿达力配合着,一前一后,一左一右驱赶着马群,终于在天黑前回到了家。一路在羊肠马道上飞奔,考验的马背上的技术和胆量,还有你的屁股是否结实。

在草原上生活,少不得与各种动物打交道,放牧是其中最平常的一种活动。我时常和阿达力一起放牧,深感这不是一个浪漫的活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上把牛羊赶到有草的地方,一守就是一天,没有人陪伴时,那种寂寞很难想象。

在山上过夜时,只能找些烂木头房子凑合。夏天和冬天,许多牧民都要去离家几十里,甚至几百里的牧场待上几个月,睡在租来的毡房里,没有水没有电,只能吃些囊和奶茶充饥。

骑马的危险系数也很高,有时要追赶落单的牛羊,一旦马失控,或者前面有坑,都有可能跌落马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牧民们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我喜欢和他们一起放牧,有时早上醒来,梦里都是山上的松果香。

放牧得有马,马是这里的交通工具,我花16000巨款买了匹4岁的黑马,给它取名“胡萝卜”。它是我在第二个邻居家买的,从陌生的马圈里、陌生的马群里一眼就相中,跟爱情很像,看上了就躲不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萝卜

夏季我把胡萝卜放在山里放养,其余季节我就和它相依为命。胡萝卜很有灵性,后山有狼叫的时候,都会第一时间守在我房子门口,生怕我成为狼的食物。

在大山里还能找到很多动物的痕迹。冰雪天,不管我是骑马穿越雪原还是徒步踏入森林,总能看见干净的雪面上留着一条新鲜的、独特的脚印。那属于一些不知名的动物,可能是狼、狐狸、马鹿,他们喜欢以这种方式告诉人们,即便是寒冷刺骨的冬天,这儿也是他们的家。我很敬畏,从不打扰,观望它们的脚印才是我与他们相处的最好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果和胡萝卜

阴天,离山顶最近的杰肯家的小黄狗开始出来探索世界,它刚满3个月,体型却挺大。父亲是中亚牧羊犬,母亲是田园犬,看它这个高耸的耳朵,还有好奇的眼神,估计是个狠人,长大后也是要跟周围狼群干架的,生来为保护土地羊群而战,我想称呼它为“索拉”。

在一个秋天,我和朋友走在去夏牧场的路上,山顶落满了雪,路上的牛群正在迁徙至秋牧场,我发现了熊的脚印,山里的牧民称之为“哈熊”,实际是棕熊的一种。在一棵西伯利亚云杉边,我还看见喜鹊和阿尔泰隼正在啄食母牛的肋骨,旁边又醒目的大熊掌印和牛蹄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阿勒泰,老牧民们的生活和千百年前并没有太大变化,依旧是放牛、放羊。牛羊逐水草而生,牧民们也逐水草而居,辗转在夏牧场、冬牧场。

如果一户牧民养30头牛,一年大概率能生十几个牛娃子,牛娃子成长一年,便能卖8000元,一年卖牛的收入就有十几万。牧民还会养马和羊,卖奶疙瘩、牛奶等农副产品,闲时打零工也能补贴家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酸奶疙瘩。牧民制作酸奶剩下的奶渣就晒制成奶疙瘩,本意是珍惜食物资源

在山里生活开销很小,房屋是祖辈传下来的木屋或者毡房,食物是巴尔萨克和奶茶,一周吃一次米饭和炒菜,半个月吃一次肉,肉也来源于自己养的牛羊。一年四季如此,物质上很容易被满足。

现在新疆旅游业的发展让牧民们多了一些收入来源。比如在喀纳斯景区,当地人住的木屋现在一年仅收租就能收几十万;养马租给游客,一天也能挣几百上千;如果有车,还可以拉游客做跑车的生意。

这几年,山里的人开上了汽车,享受到了热水器洗澡、马桶上厕所的便利性。以前这里没人知道台球是什么,现在许多年轻人晚上都去县城台球厅打台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牧民们用上了洗衣机

在变化中,有些人有内心的那一份坚持,愿意保持传统,就像《我的阿勒泰》中的中的苏力坦,牛羊自己顾不过来,请人放牧又不现实,就卖掉一半的牛羊继续游牧。

但更多的情况是,习惯了热水器洗澡,必然不想再过烧水洗澡的生活,这是人之常情。租马租房的钱比放牧来得更快、更轻松,继续选择游牧生活的年轻人已经很少很少,牧民们不为自己,也为下一代,开始在县城买房,供孩子读书。

我觉得这样的变化无关好坏,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只是个人的选择。只是现代旅游行业发展过快,对牧区传统生活的冲击是巨大的,人们往往还没做好准备就已经身陷漩涡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拿我的房东的来说,去年要续租时,他狮子大开口涨至3倍房租,我没有同意,双方闹掰了。

房东还有两个儿子,生活比较困难,我租他的木屋,也是想着能帮他分担一些生活开支。平常我和他的儿子相处也非常好,经常送些他们没见过的东西,逢年过节也会带礼物看他们。

可惜房东看不清地区发展现状,这里不是景区,很少有游客过来,政府也没有想好应该如何开发,木屋几乎没有商业价值。

闹掰后,我还是把水电都留给了他们,但屋子后来也一直没有租出去。

我则搬去了更偏远的地方,重新开始装修了一间木屋。这个地方要穿越三片树林、三个沼泽才能到达,邻居都是隔草原、隔树林相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来阿勒泰定居时我发现什么都贵,经济压力接踵而至。去年底我盘算了下开支,家电、家具、水电、买马、马具马料、宰牛、伙食费......一年竟也花了10万,养胡萝卜算是最大的开支。

后来发现是我思路不对,以游客城市人的身份入驻,代价很大,但如果适应本地生活,找到过日子的平衡,生活成本就会大大降低。改造木屋满足基础生活条件后就够了,其他的慢慢添加,家具不一定一下添全,先有板凳才有沙发。

我现在给户外品牌拍些广告,夏天教西部马术、冬天教滑雪,还有平时的写作撰稿都是我的收入来源,不多,但足够我在深山生活下去。

要自由,放弃的东西太多了,包括稳定的收入和美好的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但我一直相信有舍才有得,自由价值高于一切。

《我的阿勒泰》播出后,更多人认识到了这里。虽然很自豪,但也私心希望这里的发展速度不要太快。阿勒泰人守护的土地需要被看见,更要被爱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所生活的阿勒泰,是具象的,是荒野的,是极限的,是浪漫的······在我生命的长河里有着非同一般的位置,偶尔扮演“母亲河”偶尔扮演“黑土地”。我划着一艘独舟,徜徉在这充满独特文化的河里慢慢生长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心中的阿勒泰

是什么样的?

作者/唐果

编辑/徐丹

图片来源/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