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王惠 “目前,我们正加紧对大型散货氨燃料船的研发制造,预计今年6月份就能交付首艘氨预留21万吨散货船。”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下称“北海造船”)相关负责人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

6月17日至6月21日,“行走先行区 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潍坊、烟台、青岛、日照,围绕推进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招商引资,对这4个城市的跨国企业、外资企业和开放合作平台进行观摩。北海造船是青岛站的重点观摩企业。

1898年,北海造船还是一个小型修船所,以修造小船艇为主,造船是其“短板”。2004年,整体搬迁至新海岸新区的海西湾以后,北海造船历经多次扩建和资源整合,不断优化造船、海工、修船能力布局,实现了“建大坞、造大船”的愿望,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现代化造修船基地之一,山东省船舶行业的发端和青岛市海洋装备产业链“链主”企业。

目前,北海造船厂区占地面积约450万平方米,由造船、修船、海工、船艇四大功能区组成。造船区年造船能力318万载重吨;海工区年产1艘30万吨FPSO和1座半潜式平台;修船区年修船能力220艘;青岛北海船艇年救生艇生产能力500艘。

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油轮被誉为世界三大主流船型。以前,北海造船的强项是散货船,常年保持超大型矿砂船全球业绩第一和大型散货船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近年来,北海造船在高附加值船型上的布局逐步深入,集齐了造船工业的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轮三大主流船型,已形成以大型矿砂船、大型散货船为主,集装箱船、油轮同步发展的多元化产品结构布局。

目前,北海造船手持新造船订单为70余艘,其中包含40余艘21万吨散货船、5500TEU(集装箱计量单位)集装箱船、31.9万吨超大型原油船、2艘10万吨养殖工船、9.35万吨浮船坞和12万吨浮船坞,订单总量排到了2028年。

北海造船订单不仅“量大”,且“质高”。“目前,公司90%的订单客户都是国际高端企业,”北海造船相关负责人对经济观察网记者介绍,“船舶海工项目接单交付周期跨度较长,存在周期性滞后的特点,与优质的传统企业合作,可以减少订单风险,提高企业声誉。例如,在前期的船舶建造合同生效后,株式会社商船三井、新加坡东太平洋航运有限公司等航运巨头纷纷追加订单,体现了他们对北海造船设计和建造能力的信任。”

围绕新质生产力、绿色低碳等国际国内重点关注的方向,近年来,北海造船已从传统柴油机向新能源动力船舶转型,新能源动力船舶新造船订单有60艘,覆盖了LNG(液化天然气)、绿色甲醇、氨燃料等,绿色船型覆盖达84.5%。

其中,21万吨LNG双燃料动力散货船是北海造船新一代“绿色环保”船型,该船具有更好的燃油、燃气经济性,EEDI(船舶能效设计指数)低于基线值约44%,硫氧化物排放降低90%以上,氮氧化合物排放降低20%以上。在气体模式下,该船可满足中澳航线两个往返航次续航力要求。21万吨氨双燃料/氨双燃料就绪散货船总长300米,型宽50米,型深25.2米,结构吃水18.4米,航速14节,可达到EEDI指标第三阶段的要求,同时满足氨燃料预设需求,后期将配置氨燃料主机及2个3000立方米氨燃料C型罐,确保可采用氨燃料实现船舶全生命周期“零碳”运营。

携手中船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北海造船已实现了全球首型32.5万吨甲醇双燃料/甲醇ready超大型矿砂船VLOC研发;完成了山东省首型31.9万吨超大型原油轮的研发,并获得全球头部船东5条实船订单,实现了青岛市乃至山东省超大型油船订单零的突破;交付了山东省首艘21万吨LNG双燃料动力散货船,引领了大型主力船舶绿色低碳发展方向。

北海造船相关负责人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下一步,北海造船将积极探索新替代燃料动力方向的研发和应用,做好新材料、新技术专题研究并逐步推广应用,抢占先发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使用率。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惠经济观察报记者

山东新闻部记者
重点关注山东地区上市企业、资本市场、专精特新企业,擅长企业分析、深度报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