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4月4日,退休老教师舒成勋的夫人正在北京香山正白旗39号的老宅中忙碌着清扫家务。作为舒成勋的伴侣,她悉心维护着这个温馨的家,为家庭的整洁与和谐默默付出着努力。

老人在挪动家具时,不慎与墙壁发生碰撞,导致一处墙皮剥落。她未曾料到,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撞,竟在红学界掀起轩然大波,引起广泛关注。此事迅速传遍全国,成为红学研究者们热议的焦点。

【满墙的毛笔字】

在墙皮剥落之际,老人惊异地发现,斑驳的墙面之下竟隐现着字迹。这些字是用毛笔蘸墨精心书写而成,笔触间透露出岁月的沉淀与历史的厚重,仿佛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老人小心翼翼地剥去破裂处的墙皮,逐渐揭示出隐藏其后的字迹。她细心地剥离,惊奇地发现,墙皮之下,整面墙壁竟然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毛笔字,宛如一幅未完的书法长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睹此情此景,舒成勋的伴侣心中涌起一股忧虑。她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对未知的担忧,仿佛预感到即将发生什么。她轻声询问舒成勋是否安好,试图从他那里寻找一丝安慰,但内心的不安却难以平复。

老人的担忧合情合理,七十年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动荡,对墙上文字等敏感事物格外警惕。家中墙上突然出现诸多难以解释的字迹,若无法明晰其意,可能带来不小的麻烦,让人心生忧虑。

在她陷入惊慌失措之际,男主人舒成勋恰好归来。他镇定自若的身影立刻为整个场景注入了一股安定力量,使得原本纷乱的氛围逐渐平息。舒成勋的出现,为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带来了新的转机。

听闻屋外传来脚步声,老人立刻起身相迎,她迅速将老伴舒成勋拉入屋内,随后紧紧关闭房门。整个过程中,她的动作既迅速又稳重,流露出对家中安宁的珍视与守护之情。

舒成勋在老伴的引领下步入屋内,目光立刻被墙壁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所吸引。这些文字犹如历史的印记,记录着过往的点滴,每一笔每一划都显得庄重而深沉,透露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舒成勋心生惊讶,他细细审视着眼前的景象。每一处细节都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认真观察着,试图从其中找到某种规律或线索。他的目光犀利而专注,似乎要将每一个微小的变化都尽收眼底。

墙上的毛笔字章法严谨,形式多样,有的以扇面呈现,有的则以条幅展示,更有的巧妙构造成菱形。这些字迹风格迥异,显然出自多人之手。岁月流转,墨迹已渐褪色,斑驳间仍可见其昔日的辉煌。

舒成勋的视线被墙上独特的菱形文字吸引,走近一看,原是一副别出心裁的对联。身为退休教师,他虽颇具文化素养,但这种将对联呈现为菱形的设计却让他耳目一新,此前从未见过如此新奇的呈现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舒成勋以庄重的语调宣读:“贫富相交,以礼为先,世间常情;亲友疏远,因财断义,屡见不鲜。”随后提及“真不错”三字,显然并非横批,更像是为形成菱形结构而增添的点缀。

舒成勋朗诵完菱形对联后,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熟悉感。他确信自己曾在某处见过这副对联,经过一番思索,他终于恍然大悟,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人影,与这副对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63年,吴恩裕、吴世昌、周汝昌、陈迩冬等国内知名红学家曾特地前来拜访一位名叫张永海的蒙古旗老人,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阅历,为这些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红学资料和见解。

张永海究竟是何方神圣?他是何许人也?这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其生平事迹令人瞩目。他以其独特的才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张永海虽非名流,却独具奇才。他能够完整背诵《红楼梦》全文,对曹雪芹的典故亦了如指掌。在筹备“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活动时,为搜集相关素材和了解曹雪芹事迹,知名红学家们纷纷前来造访张永海,向他请教。

据公开报道,某次拜访活动曾引起媒体广泛关注。舒成勋偶然间在报纸上读到相关报道,对此事有了初步了解。此次拜访的详细情况和影响,尚待进一步核实与探究,但无疑已在公众视野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据报载,张永海老人向到访的专家们分享了这样一段往事:当年曹雪芹为潜心创作《红楼梦》而迁居香山正白旗,然而生活拮据,他时常四处奔波筹措资金,却往往无功而返,难以如愿。

曹雪芹友人鄂比,得知其借款频频无功而返,遂挥毫赠予一副对联。此对联内容,竟与舒成勋家中墙上所见之联如出一辙,可见鄂比用心良苦,意在以联慰藉友人,寄予深切关怀之情。

舒成勋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他脑海中闪现出一个念头:莫非这间屋子,便是昔日曹雪芹曾驻足之地?他怀揣着这份遐想,开始细细打量四周,试图从每一个细节中探寻历史的痕迹。

舒成勋凝神审视墙上的文字,企图在其中发现曹雪芹或鄂比的名字。然而,经过长时间的搜寻,他仅能在诗文和对联的落款处找到“拙笔学书”与“学题拙笔”的字样,这让他感到些许失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文字似乎在暗示,墙上题字者的名字或雅称可能是“拙笔”。但“拙笔”究竟是何人?他与曹雪芹又有何渊源?此地昔日为清朝正白旗兵营,居住者皆为八旗子弟。按清朝律例,八旗子弟以习武为主,禁止文墨活动。那么,究竟是谁在此墙上留下了诗词的痕迹呢?

舒成勋紧急将发现上报至相关部门,随后,一群资深红学家迅速赶到其住所。他们细致审视墙壁上的文字,进行深入探讨。最终,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题壁诗文并非出自曹雪芹之手,很可能是某些无名文人闲时随意抄录而成。

经过专家们的坚定论述,舒成勋认为墙上的文字已无保留之必要,遂决定清理墙面。然而,在清理过程中,他意外发现墙皮背后竟贴有一层印花白纸,显然是有人在题诗壁后特意覆盖纸张再抹新灰,此举令人颇为费解。

这墙上的文字显然受到了某种刻意的保护,这让舒成勋感到困惑不已。他不禁思考,究竟是谁在暗中守护着这些字迹,其背后的动机和目的又是什么?这一谜团让他心生好奇,决心深入调查。

若文字无足轻重,何需慎之又慎地守护?舒成勋深思熟虑后,推测专家或有失误。壁上题字者中或有显赫人物,或许便是曹雪芹本人。为此,舒成勋决定保留这些文字,并亲自探索其背后的真相。

经过深入的走访与调查,舒成勋证实了张永海老人的陈述。乾隆年间,当地确有一位八旗士兵名为鄂比,尽管身处军伍,他却对文学有浓厚兴趣。他特别欣赏曹雪芹的才华,两人交往甚密,鄂比是曹雪芹珍贵的知己之一。

经过深入探究,墙上的对联极有可能出自鄂比之手。因此,接下来需要确定的关键点是,“拙笔”这一称谓是否代表了鄂比的真实姓名或别名,这是解开这一谜题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