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温梦华 每经编辑:陈俊杰

一部剧、一部电影带火一座城市,正成为文旅市场的“打卡”新潮流。

从《去有风的地方》给云南大理带去了“风”,《狂飙》带火广东江门,到《繁花》里的上海黄河路成为热门打卡地,再到《我的阿勒泰》让大草原火爆出圈。

今年,“电影之城”成为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题。光影之间,从世界各地奔赴而来的影迷,不仅抢电影票、买文创、盖邮戳,更是在展映影院附近喝咖啡、邂逅影人,打卡不同的影视取景点。

在电影新场景的不断延伸下,电影节的“打开方式”越来越丰富。影视,不再局限于电视和影院;电影节,也不止电影。

当“电影之旅”成为“城市之旅”,在“文商旅”融合跑出加速度的经济时代,电影如何为城市消费带来更多新场景?如何用“科技”引擎助推城市文旅消费裂变升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游客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体验“拉美风情”嘉年华 组委会供图

45万张电影票的背后

拉着白色行李箱走进上海影城的王同学,6月14日一早就从南京赶到上海。刚刚结束高考的她,为自己争取了3天观影之旅。谈起自己购买的《蓦然回首》《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以及4K版本的《恶棍》《点球成金》等影片,她如数家珍。

上海国际电影节官方数据显示,6月7日展映影片开票当天出票45万张,已超过去年电影节观影人次总数。在本届电影节观众中,有29%的影迷来自江苏、浙江、北京、广东等地,而让他们奔赴的却不只是“电影”这一个理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众映后互动 组委会供图

当下,大空间线下娱乐已成为潮流新趋势。走过30多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从一开始的影片展映、行业交流,发展到如今“大融合”的深度体验。传统观影之外,更是借助科技和消费,将电影与城市文化、城市消费场景相融合,提供更多沉浸式体验。

例如,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带一路”电影周首次推出的“拉美风情”嘉年华,丰富了电影消费新链路;未来影院内各种嵌合业态打造了文化消费新场景;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累计接待游客2562.7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44%。

其中,未来影院单元引入了26部来自国内外的沉浸式体验作品,包括5部全球首映,5部亚洲首映,6部中国首映。

此外,去年,全球首个商业化运营的大空间沉浸式探索项目《消失的法老》落地上海时,就吸引了超过10万名参观者。这种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创新体验,是文商旅融合的一次探索。

这些多元的新场景,不仅“拉长拉宽”了电影的外延,更激活了城市的文化消费。在未来影院场景中,谈起以电影为核心的线下影视娱乐生态,博新宇宙创始人唐祎程认为,沉浸式技术的探索对于目前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电影节的城市“大生意”

“今年我已经来了四趟上海,每次都在不同的时间,我也去黄河路打卡了,《繁花》里最火的地方。”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沙丹分享道。

不只是上海。近年来,北京国际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长春电影节、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等越来越多的电影节与城市文化深度融合,通过艺术、教育、商业、旅游等形式“以节促产,以节促城”,催生出全新业态及商业模式。

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目前每年有近700个电影节在世界各地举行,依托这些盛大的光影世界,电影节正裂变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电影节的带动下,戛纳已形成以商业展销吸引游客的商业模式。

相关数据显示,戛纳电影节每年吸引至少6万名电影界专业人士和20万名游客;电影节所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达2亿欧元,间接经济价值达7亿欧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影迷体验AR等虚拟技术 官方宣传片截图

数字化时代,文化、商业、旅游在促进和扩大消费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下,在科技+商业+文化+旅游的大融合之下,电影节正在成为更具娱乐性、互动性、沉浸式的消费新场景。例如,近5年来,在“金鸡”加持下,厦门住宿餐饮、旅游、零售、交通运输等经济贡献增长率达20%左右。

多伦多电影节首席执行官卡梅隆·贝利认为,上海、香港、伦敦、纽约、巴黎、多伦多等这些城市举办电影节,它们像是一个交叉路口,是不同文化交融的地方,把各种不同的影响力都组合一起。

“电影是一个独特艺术。我们通过城市来创造一些电影拍摄技术,把所有元素组合到一起。电影和城市是一种共生关系,两者相互共生。城市创造了电影,电影创造了城市,电影讲述城市的故事,并帮助我们去思考城市,去想象城市。”卡梅隆·贝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