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县领导,9个局长”

这是巴东县委原书记陈行甲时常挂在嘴边的反腐成绩,也是他至今仍能在网络保持超高人气的原因之一。

尽管他定义的人生下半场是做公益,但人们关注的焦点却始终是他的反腐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辞职后的陈行甲积极做了许多公益事业,但与他辉煌的反腐经历相比,本该被关注公益,知名度反而不高,除了卖书以外,陈行甲本人也未能很好将反腐与公益两种属性进行有机结合。

比如,他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名气,号召更多人参与公益,而不是孤军奋战,看起来就像是去体验不同生活的,公益属性倒显得有些低了。

不必吹毛求疵,人无完人,陈行甲不可能没有缺点,也不可能做到人人都喜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2年12月,即将届满调动的他,却突然选择辞职,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他的朋友,一位笔名叫老曾的人,曾在媒体上发文《陈行甲,你是这样的人吗?》,文中说出了他对陈行甲辞职原因的理解——

“没错,你曾谈到,离开巴东时,客观上确实有一些未能尽如人意的人事羁绊,但从主观愿望讲,由于受到悲悯善良的母亲影响,从事公益事业这颗种子,很早就在你的心中萌芽并慢慢伸枝展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曾说的很隐晦,我们不知道所谓的客观原因“人事羁绊”到底指的是什么,不便明说,自然有其理由。

辞职确实也不会只是为了做公益那么简单。

关于陈行甲的评价,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你都无法否定他是一个清官的事实,尽管清官并不一定就是好官,更不一定是能吏。

一个县委书记,在任期间能够保证绝对的清廉,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清廉只是县委书记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并不是全部,清廉也不算是政绩。

比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区长孙连成,他不拿不要、不贪不占,外界各种腐蚀对他无可奈何,水泼不进、针插不进,清廉程度比之陈行甲有过之而无不及。

孙连城无疑也是一个清官,他也不怕任何调查,那么,他算是一个好官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然不算,其政绩乏善可陈,根据他在区长任上的履职情况分析,他不过是平庸之辈而已。

以为官角度来看,陈行甲无疑是失败者,他用辞职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职业生涯,事后,他引以为傲的清廉也没有在组织内部形成影响力。

比较直观的一点就是,后来没有一个县委书记学过他,也没有任何官员在他辞职后,还对他有正面的评价。

主政一方,管理着数十万百姓的县委书记,其心智应该成熟的,离开巴东时他已51岁,辞职更像是不欢而散。

为什么会这样呢?

抛开所谓的反腐阻力不谈,种种迹象表明,他其实是赌输了,而不得不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是有关前途命运的赌局,十分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陈行甲,当年敏锐的嗅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官员的机遇。

那段时间,他也尝到了互联网与工作相结合的甜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直言不讳的说,“好的官员他应该是个网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来看,好的官员就应该是网红吗?

显然不是的。

且不说在网上抛头露面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好的官员是网红,那些默默付出,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领导,岂不是成了透明人?

谁是网红,功劳就成谁的了。

把好官员和网红联系在一起,很容易适得其反,因为有些官员会为了证明自己是好官,而有意向网红领导发展。

比如,某市委书记在任期间,他曾戴着针头开会的画面被广为传播,一个带病工作的光辉形象呈现在所有人面前,于是他就被称为“网红书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他是好官吗?

他现在正在接受调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有关前途与命运的赌局中,时任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把宝全部压在“网红效应”上,按照他的逻辑,成为网红,也就成为了好官,自然就会拥有大好前程,实现自己的抱负。

于是,他接下来要做的事,便是如何运用一切资源使自己成为享誉全国的网红领导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一个县委书记怎么能把自己的仕途压在网红效应上呢?

这简直是开玩笑。

是的,现在看起来确实略显荒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十年前和今天的环境不一样,移动互联网才刚刚兴起,短视频也才崭露头角,人民的生活不知不觉间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当时的陈行甲把前途压在网红效应上,就像二十年前的地方领导把前途压在GDP上一样,飞速增长的GDP是政绩,铺天盖地的网红效应怎么就不是政绩呢?

不仅打响了自己的名气,也向外推广了当地的旅游、文化等各类资源,肯定是一番亮眼的政绩。

近年来官员频繁“出圈”的现象,都是一样的道理,将个人目的和工作职责完美结合,何乐而不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看看陈行甲是如何制造网红效应的。

案例一。

为了解当地的地理地貌,陈行甲在巴东县县城周围闲逛时,碰巧发现了一个地方的景色不错,于是他便萌生了开发的想法,他将这里命名为“巫峡云巅”,作为重点旅游景区打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亲自题写了景区名字,更是将自己的诗词刻在了石碑上,还留下了署名,以供来往游客瞻仰。

景区揭幕那天,他在现场用扩音器,饱含深情的朗诵了那首他引以为豪的原创诗词《江城子 巫峡云巅》,场面十分热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案例二。

由于在清华读过研究生,陈行甲利用其独有的人脉资源,越过州、省两级,直接联系他的清华校友,用私人关系,策划了翼装飞行世界杯巴东分站,并网络直播3000米高空跳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非专业人士而言,高空跳伞具有一定危险,作为县委书记的陈行甲不顾个人安危,并用直播的方式让世人皆知,且不说影响怎么样,如果出现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不是他一个人能承担的责任,会牵连出一大批相关人员和部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何况针对该事件的评论,大部分都不是善意的鼓励。

案例三。

在一次旅游资源推介活动中,为了节省请明星的出场费,陈行甲亲自上场,手拿话筒,信心满满的演唱《美丽的神农溪》,现场颇为轰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文提到的陈行甲的朋友老曾在《陈行甲,你是这样的人吗?》提到,“你自己出镜录制MV,用你那并不完美的嗓音,演唱用以旅游推广的县歌《美丽的神农溪》,传到网上,一夜的点击量达到惊人的15万人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曾的观点透露出两个重要信息,一是陈行甲的歌声并不好听,确实也没有任何报道透露他的歌喉有多么出色;二是实际宣传效果一般,巴东县的常住人口就接近50万,公职人员包括教师医生在内至少大几千人,15万人次的点击量并不惊人。

以上三个案例只是陈行甲在巴东期间制造网红效应的缩影之一,但不难看出他为此付出的努力和心血。

值得一提的是,坊间有人传言陈行甲作风独断专行,几乎不和同事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巫峡云巅”景点的打造来看,这个项目难免有人反对,县委书记把自己的诗词刻在景点的石碑上,这样的做法太高调,当地官员不一定都能接受,连群众也是。

辞职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陈行甲透露,他的领导曾找他单独谈话,并说,“你以为你陈行甲很聪明,你觉得我没你聪明吗?你以为就你陈行甲读书多吗?你以为你那点心思我看不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这些话是为了展现该领导对他的误解,但从侧面证明陈行甲不仅与同事们很难相处,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更是不能称之为融洽。

令人深思的是,陈行甲辞职后,他的任何同事领导都未曾对他有过任何评价,反倒是陈行甲依旧在各个场合反复强调,曾经的同事和领导很多是“坏人”,还把具体的情节写进了他的书中,相关作品大卖特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蛛丝马迹都足以让人怀疑,英雄的陈行甲是否名副其实。

另外,反腐到底是不是他刻意的在制造网红效应,目前争议很大,暂且不作讨论。

陈行甲想成为网红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表现在他担任县委书记的时候,辞职以后他也在积极的做着相关尝试,积极地成为一名网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参加综艺节目、频繁出书立传、媒体邀约不断等等,每隔一段时间就能看到他的信息,热度一直没有降低,以网红的标准来看,他是名副其实的大网红。

值得注意的是,那个时候,网红效应刚刚进入体制内,成为网红领导的效果如何,谁也不清楚,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陈行甲算的上是先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他也确确实实有很大的收获,2015年,他获得了“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

或者换句话说,荣誉有了,目的也达到了,如果此时进入正轨,提拔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在亲身经历了互联网红利后,当了五年的县委书记,对他来说,已经没有吸引和成就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统计,他的第一本书销量已经破百万,尽管他表示因此带来的收入都投到公益,但一本畅销书带来的巨额收入是无法想象的,这可能已超过了他几十年工资的总和。

而他今后还可以写更多的书,参加更多的节目,收入只会源源不断,与之相比,被“禁锢”在一个小小的县城或者地市,他又怎么能静下心来呢?

他已是见过大世面了。

类似的人物,还有反诈老陈,老陈辞职时的理由是为了更好的做反诈,现在他已经不反诈了,而是专心的当网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行甲把自己的人生分为两场,上半场主要是当官,下半场主要是做公益。

如果只看上半场,那么网红效应的豪赌已是物极必反,他无疑是输了,毕竟他灰溜溜的走了。

但综合来看,他的豪赌肯定是赢了,他现在的人脉、资源、财富和声望,早已不是当年的陈书记所能相提并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不必把人生分成上下两场,这是故意斩断二者的联系,没有上半场制造的网红效应,尤其是县委书记突然辞职带来了顶峰效果,又怎么会有下半场的成功呢?

在网上看到许多人把陈行甲形容为英雄,并称其如果不辞职,可能连安全都会受威胁,此类言论不值一提。

陈行甲离开体制,或许有一定的内部压力,但纯属他的个人选择,因为就算不在巴东工作,也有无数地方或部门等着他,根本不必为工作,或者人身安全发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之所以辞职,是他的追求发生了变化,在制造网红效应的实践中,他变得不想当官,只想当网红了,仅此而已。

总而言之,恭喜陈行甲,如愿以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