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烂泥扶不上墙”,而泥巴竟也能变成稀世珍宝?

河南一位痴心匠人的手中,几块颜色各异的泥巴,竟然幻化出了惊为天人的瓷器杰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人们有所不知的是,这门手艺失传了800多年!甚至流落日本,还成就了几位声名远扬的日本艺术家!

而如今,这项中华绝技终于重现于中国的文化宝库!

这究竟是怎样一门神奇的手艺?

又为何会失传长达800年之久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痴心匠人,十年寻瓷梦

窑门洞开的一刻,柴战柱屏住了呼吸。十年寻瓷梦,就在此一瞬间。他小心翼翼地探入窑中,双手微微颤抖。

当那件晶莹剔透的瓷器映入眼帘,柴战柱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泪水夺眶而出。

指尖轻触瓷胎,那熟悉的温润触感,让他瞬间回到了六年前在景德镇学艺的时光。

瓷胎上自然交织的纹理,更勾起了他对绞胎瓷的无限向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了,真的成了!”柴战柱喃喃自语,声音略带哽咽。

他捧起这件绞胎瓷,仿佛捧着一个失而复得的孩子。

这一刻,所有的艰辛都化作欣慰的泪水,800年前的神秘工艺,终于在他手中重现世间。

柴战柱少年时,他立下志向,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瓷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梦想,驱使他远赴景德镇,拜师学艺。

六年寒窗苦读,柴战柱偶然接触到绞胎瓷的典籍,从此心生复兴这门失传手艺的强烈愿望。

2000年,柴战柱孤身来到绞胎瓷的发源地当阳峪。

为了圆梦,他倾家荡产,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几乎是住在了窑房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泥料、釉料、窑火,成了他昼夜相伴的挚友。

可是,800年的断层岂是轻易就能逾越的?

绞胎瓷对原料的要求极其苛刻,多种颜色的泥料在高温下极易开裂变形。

柴战柱一次次调配泥料配方,一遍遍摸索温度曲线,无数个通宵达旦,就为了窑中哪怕一线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意外的闪烁火苗,竟成就了柴战柱首次复烧的突破。

窑中火候骤降,他临时采取保温措施。

待再次升温时,泥料自然交融,天然的纹理图案跃然呈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年磨一剑。当第一窑绞胎瓷从窑中问世时,柴战柱热泪盈眶。

晶莹剔透的瓷胎上,泥料自然交织,形成天人合一的纹理,虽不及古瓷的古朴韵味,但已初具绞胎瓷神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绞胎瓷,这个消失800年的神秘工艺,曾在唐宋时期达到巅峰。

然而,战乱频仍,绝技失传,精美的绞胎瓷也难逃时代的磨难。

时过境迁,绞胎瓷虽已湮没无闻,但其非凡魅力却从未消退。

看到这,或许你会好奇,这“绞胎瓷”究竟有何来头?又为何会失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瓷之王,曾经的辉煌

绞胎瓷,以“绞”成型,以“编”成纹,堪称中华瓷艺皇冠上的明珠。它起源于唐朝,在宋代时期达到巅峰,精美绝伦的作品曾风靡朝野,备受文人雅士青睐。

当阳峪窑,绞胎瓷的故乡,曾是唐宋时期瓷器业的佼佼者。

李宗仲的窑场,更是其中翘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窑火如龙,喷薄而出,浓烟滚滚。火星飞溅,窑工穿梭其间,宛如逐火的精灵。

新出炉的瓷器被捧在手心,灯火映照下光华四溢。

缠枝花瓶上纹理盘旋,驼峰瓶上斑驳陆离,皆令人赞叹不已。

或如流水般柔美,或如老树盘根般苍劲,抑或如丝绸般光滑细腻……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痕迹,被巧夺天工地烙印其上,美得令人心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光的尘埃,800年的断层

然而,盛极而衰。随着北宋王朝的陨落,绞胎瓷的辉煌戛然而止。战火纷飞中,当阳峪古窑衰败破败,绞胎瓷的制作工艺也随之失传。

自此,这门曾经叱咤风云的手艺,竟在历史的烟尘中销声匿迹,杳无踪影。

800年后,存世的绞胎瓷器屈指可数,堪称凤毛麟角。

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1971年唐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骑马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尊栩栩如生的陶俑,身披绞胎瓷铠甲,纹理斑驳陆离,古朴典雅,彰显着绞胎瓷作为珍稀瓷种的超凡品位。

在拍卖会上,一件绞胎瓷的身价往往是寻常瓷器的数十倍。

然而,惋惜的是,这门瑰丽的工艺却在它的故乡销声匿迹。

反倒是在大洋彼岸的日本,绞胎瓷的魅力得以延续绽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火中的流离,异国他乡的新生

日本人对绞胎瓷的痴迷,要追溯到二战时期。彼时,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大肆劫掠,将大批珍贵文物洗劫一空。

绞胎瓷也未能幸免,流落异国他乡。

但正是在日本这片土地上,绞胎瓷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明治时期,陶艺大师小野佐九郎就将绞胎瓷视为研究重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后,“练上手”的制作工艺在日本民间广为流传,一大批杰出艺术家应运而生。

人间国宝松井康成的作品清新隽永,将楫丝、树瘤等天然意象巧妙融入其中。

赤水烧的掌门人伊藤赤水,其作品线条舒展流畅,极富现代感。

在他们的手中,绞胎瓷焕发出勃勃新生,影响力远播海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绞胎瓷的魅力席卷欧美。

众多西方艺术家也加入其中,将现代艺术理念注入这门古老工艺,令其在异国他乡重放异彩。

反观绞胎瓷的故乡,这门手艺的复兴之路却步履维艰。

如今,绞胎瓷在柴战柱的手中焕发出第二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品种日益丰富,工艺不断创新,屡获国内外大奖。

2018年,柴战柱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肩负起传承和发扬绞胎瓷的重任。

绞胎瓷的重生之路,是一个民族寻根溯源、文化自信觉醒的缩影。

它昭示着中华优秀传统工艺不会轻易消亡,只要有柴战柱这样矢志不渝的传承者,就一定能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永葆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在柴战柱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复兴的希望。那熊熊不熄的窑火,映照着悠悠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也必将点亮工艺复兴的光明前景。

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一个个国宝级工艺能重放异彩,一曲曲传承创新的乐章能奏响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