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李怡燃 卜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每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往往是知名导演和演员聚集的“焦点”,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记者每年看片量最多的单元并非此处,而是亚洲新人单元(以下简称“亚新”)。“亚新”作品品质有保障,且每年都能诞生出令人瞩目的佳作,因此备受媒体与观众的喜爱。

日前,历届“亚新”评委、获奖与入围代表以及电影产业代表们齐聚一堂,在亚洲电影沙龙上围绕“亚洲新人·共同成长”和“亚洲电影新浪潮”等议题展开讨论。本届入围“亚新”的11部作品全部在上影节上进行了世界首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亚洲电影沙龙讨论现场。李怡燃/摄

“亚新”的最初创立并不是一个拍脑子就决定了的事情。早期创办者沈暘说,20年前,出访釜山电影节的经历给了她和团队极大刺激——一个小小的渔村竟然能将电影节举办得那么好,并且可以自称为“亚洲电影的港湾”,将韩国电影推向了世界。

当时,中国电影工业规模迅速扩大,上海国际都市快速发展,上海国际电影节也想给新人导演、新人电影机会,将中国电影甚至是亚洲电影推到世界。但创立新的平台并不是简单说说的事情,面对着资金的捉襟见肘,拿出30万元创立单元去扶持新人导演,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自2004年“亚新”单元创立以来,它成为一个为亚洲新人导演提供展示才华、激发创作热情的舞台。许多新人导演、演员带着他们的处女作来到这里,被很多同行点赞,坚定他们的创作方向,回去之后成为本国乃至亚洲电影创作潮流的一个引领者。

2014年亚洲新人单元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获得者雷扎·多尔米西扬,分享了他如何参加“亚新”的过程并用“新奇”二字分享了第一次来到“亚新”的感受。许多年前,他在柏林电影节上遇到了一位仅用1000美金做出电影的中国电影人,他意识到电影并不是通过资金做出来的,而是通过坚持和热爱做出来的。来参加2014年“亚新”单元时,电影见面会到了提问题的环节,很多观众都举起手想要提问,这让雷扎多尔米西扬感受到了巨大的鼓励。在此之前,他从未见过电影见面会上那么多人举手提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亚洲电影沙龙讨论现场。李怡燃/摄

有着同样感受的是2013年亚洲新人单元评委会特别奖获得者、青年女性导演刘娟。在这里,她第一次和百名观众一起看了自己的处女作——《初恋未满》。不常用社交软件的她因“亚新”开设的微博账号,至今有人发来私信问《初恋未满》之后她有没有新的后续创作。她说,“亚新”给了她长久坚持创作电影的动力。

中国导演、编剧、监制黄建新说:“电影是一代一代人的事,不是一个人的事,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会转换成另一代人为主体的这样一个状态。所以‘亚新’奖的意义,其实在推动一代人整体形成一股力量。不同代际的人承担的责任不同,成熟导演连接过去和现在,青年导演聚焦当下和未来。‘亚新’可以冲破习惯性的固化现象,让世界永远保持新鲜。”

阿里影业总裁李捷介绍,今年阿里给出了“海纳国际年轻导演计划”。该计划在全球物色有熟练国际语言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年轻导演。该计划第一批导演有20位,“这20位导演对于电影工业化的理解、对于导演的定位和对于整个客户市场的把握,还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对话能力,已经跟大众平时看到国内的电影年轻导演的有着一些明显差别”。

“就像《周初除三害》这种现象级爆发的跨地区电影,如果电影创作人才能够在亚洲地区自由流动,产生化学反应,创作出很多极具风格的亚洲电影的话,那么即使面临跟流媒体、短视频、直播形态的激烈竞争,我们也能够用最好的跨地区合作电影作品,把观众拉回到我们的电影院来。”李捷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