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在学术界“熬”成了传统,在出版界“熬”出了品牌;以世界史为起点的“方尖碑”,获得众多专业读者自发的爱护与支持,成为出版品牌中的“养成系”;“青鸟新知”赓续“青鸟文丛”理念,坚持做“有温度的科普”,涵养新一代知识人……

6月20日,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北辰洲际酒店举行凤凰出版子品牌推介会,重点推介了旗下包括“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思库”“牛津通识读本”“曹文轩儿童文学奖”“凤凰文学奖”“凤凰书架”“青鸟新知”“方尖碑”“天际线”“译林幻系列”等在内的26个出版子品牌。

这些子品牌涵盖人文社科、世界文学、科普、少儿、艺术等多领域,其中既有历经时间沉淀、已拥有显著规模和广泛影响的成熟品牌,也有洋溢时代气息、充满活力的新兴品牌;既有内容为核心的品牌,也有机制创新型品牌以专业化平台构建竞争优势的平台品牌。它们搭建起精巧的品牌矩阵,助力凤凰出版在世界的天空翱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鸟新知”品牌嘉宾匡廷云。

凤凰一流作者团队的鼎力支持与辛勤耕耘是凤凰出版子品牌建设的坚实根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青鸟新知”品牌嘉宾匡廷云,在致辞中谈及与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已结缘二十多年。20世纪初,苏科社的高端科普品牌“青鸟文丛”涵养启蒙一代读者,获得普遍赞誉,“青鸟新知”赓续“青鸟”理念,全面升级,以“与发现者同行,做有温度的科普”为理念,旨在打造交汇科学与人文的人文科普,做科学的信使,介绍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立志承担起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责任和使命。她认为,“青鸟新知”积极构建数字时代新型出版传播体系,体现了凤凰集团始终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勇于开拓的奋进精神和高质量发展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晓云书作”品牌嘉宾孙晓云。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书作”品牌嘉宾孙晓云,在致辞中回忆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她就是江苏美术出版社的作者。作为一名书法实践者,她以一笔一画十余年之功,在为弘扬传统文化上与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深度合作,代表书论《书法有法》畅销海内外,陆续推出日、韩、英、阿多语种版本。近年来出版《四书》等中华国学德育经典系列、《中国赋》等重点主题书写系列、《三字经》《百家姓》等书法临本系列近20种图书。她希望以此次子品牌的发布为契机,让更多读者感受汉字书法之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文轩儿童文学奖”品牌嘉宾曹文轩。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儿童文学奖”品牌嘉宾曹文轩分享了该奖诞生的幕后故事。“曹文轩儿童文学奖”2017年在江苏省委宣传部和北京大学共同支持下设立,凤凰集团、省作协和北大中文系主办。曹文轩表示,他很欣喜地看到,四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评下来,发现了不少好作品和有潜力的年轻作家。好几位年轻作者自从获得该奖之后,很有点脱颖而出的气象,并一下名声大噪,在他看来,这也许就是设立文学奖项的意义。目前“曹文轩儿童文学奖”已孵化38部精品,总印数超60万册,获“中国好书”、冰心儿童图书奖、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等大奖,首奖小说正影视转化,作品成功输出海外版权,使得中国故事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凤凰文学奖”品牌嘉宾李敬泽。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凤凰文学奖”品牌嘉宾李敬泽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凤凰文学奖”的创意独具。他说,该奖打破评选已经出版的文学作品的惯例,而是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从接收的未出版的来稿中遴选作品评奖,凤凰集团这种勇敢地面对未知的精神,也激励、推动、带动他来参与“凤凰文学奖”。如今“凤凰文学奖”已经办了三届,他认为这个奖对于文学创作、出版的意义已在运行中被证明,很多大作家、新锐作家也注意到凤凰文学奖的价值。“凤凰文学奖”已经推出了很多优秀作品,未来的漫长岁月中,相信它会证明这是持续闪耀光芒、持续向远方飞翔的“凤凰文学奖”。

凤凰出版子品牌生机勃勃的发展,也离不开背后一个个主理人和默默付出智慧汗水的编辑团队。主理人确立愿景、服务作者,带领编辑团队用心浇灌子品牌茁壮成长。推介会上,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子品牌主理人康海源、方尖碑子品牌主理人荆文翰作为子品牌主理人代表,做了品牌推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品牌主理人康海源。

有人说,“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是“江苏出版第一品牌”,历经36年洗礼,该丛书共出版232个品种的社科人文经典品牌。上世纪80年代末,江苏人民出版社率先译介海外学者研究中国的著作,希望借“另一双眼睛”看中国,助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国学术国际化。丛书内容宏富,作者囊括海外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学专家,为文化交流持续架高宽阔桥梁。康海源援引丛书主编刘东教授所言,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在学术界“熬”成了传统,在出版界“熬”出了品牌。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前后历经了多任社领导,参与的编辑人员有数十位。如果没有坚持和韧劲,丛书办不到今天,而这种坚持代代相传,就像一场无终点的接力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尖碑”品牌主理人荆文翰。

方尖碑是记录历史的载体,象征过去与现在的勾连。2020年,译林出版社历史类图书品牌以“方尖碑”命名,策划、装帧、营销全流程创新,以世界史为起点,精选地区国别史、战争史、城市史等名家名作,出版了《第三帝国的兴亡》《巴黎传》《极北之地:西伯利亚史诗》等重磅作品。与读者一起做书,开特装书先河,《新月与蔷薇》单本特装销量创行业之最。品牌进一步立足原创学术和考古文博,与故宫博物院、北大、国博、中国社科院等建立起密切合作。荆文翰特别分享了“方尖碑”的出版UGC,即与读者一起做书。品牌成立以来,有幸遇见了一批又一批热情且专业的读者,让“方尖碑”成为一个“养成系”的出版品牌,在读者中出现了品牌和图书自发的推广者、设计师、译者,甚至作者。读者是最真实的可能性,“方尖碑”也在与读者同行的过程中收获了更广阔的视野。

英国泰勒弗朗西斯集团图书总裁贝谨立谈道,他对与凤凰集团的合作感到非常自豪,泰勒弗朗西斯集团与凤凰集团旗下江苏人民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跨8个学科领域的英文图书,并不断巩固合作关系,扩充出版规模,提升出版效率,他也感受到中外出版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意义。贝谨立也谈及对品牌的看法,他说第一次去南京到凤凰集团,就被凤凰集团的体量、出版品类、组织规模深深震撼,凤凰依托品牌,一直为作者、读者、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和选择。如今,西方出版集团变得日趋精细化,以一个西方出版商的视角,他高度肯定凤凰出版26个子品牌的建设,认为子品牌为凤凰集团未来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非常多的契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亮凤凰出版子品牌。

推介会上还举办了富有创意的凤凰出版子品牌点亮仪式。各品牌嘉宾与凤凰传媒领导、相关出版社领导登台,共同为此次26个出版子品牌“赋能”。

南都专访“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品牌主理人康海源:

立足当代中国,回应时代之问

南都: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已经有36年历史,请谈谈这套书在学界和公众领域的影响?

康海源: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始于1988年,赓续36年,丛书以“到中国之外发现中国”为立意,系统翻译介绍海外汉学研究成果,借域外之眼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历史文化。截至目前,共出版图书232种,已成为“中国学术出版的一面旗帜”。

这样一本又一本高质量的著作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汇聚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学术界、读书界、出版界树立起良好的口碑。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译者、北京大学唐晓峰教授评价:“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反映了国际汉学的水平,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表现出顽强的学术生命力。”著名学者许纪霖教授说:“没有海外视角的投射,就没有中国研究的今天。”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走过的130多年,也见证了中国学术的迭代发展。

先后参与丛书翻译的译者有300多人,其中许多译者已经成为中国学界的泰山北斗、中坚力量。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许多读者也在这套书的感召下走上了自己的学术道路。

南都:这套丛书在选题方面有哪些策略?倾向于选择引进哪些领域的海外汉学研究?

康海源: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能够延续36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丛书坚持学术质量第一的选书标准。丛书选题时间跨度从先秦到当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医疗等主题无所不包。其中既有海外学术大师的经典著作,也有学术中坚、学术新锐的成果,回看这232种书目,大多是在各自学术领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

从出版之初,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就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和问题意识,立足于变化发展的当代中国,积极回应时代之问。

丛书出版的第一本书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契合了当时改革开放的宏大主题。

世纪之交,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围绕新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大分流》《卫生的现代性》等著作应运而生。

进入新时代,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丛书适时推出了《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等反思生态环境问题的著作。《大象的退却》以大象生存环境的变化为切入口,讲述了数千年的中国环境史,获得了当年的文津图书奖。

南都:今年有什么新作品出版?请简单介绍

康海源:2024年我们“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推出的比较重磅的,1.精选版第四辑“乡土中国系列”,精选施坚雅、杜赞奇等汉学大家的经典著作,从乡村的微观视角理解时代变迁。2.“艺术系列”,专门介绍海外学界对中国艺术的研究成果,首批是《米芾》和《中正之笔》。3.重要的单本书有加拿大汉学家方秀洁的《卿本著者》,关于明清女性文学的一本书,出版两个月后就加印了。

南都:从你个人的角度来看,你认为汉学家们为什么研究中国?他们的研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康海源:从我个人的角度讲,现在的这些汉学家研究中国,是因为人总是对外面的世界感兴趣。比如周锡瑞,就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然后通过学习中文,不断地熟悉中国文化和社会。从社会背景上讲,因为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他者的学术研究逐渐兴起。所以有了汉学家这样一个群体。汉学家的研究,我们不一定都认同,但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维习惯,所以他们会去深究一些我们国人习焉不察的东西,横看成岭侧成峰,反而会看到一些我们忽视的东西,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思考和启示,这是他的主要价值。另外,他们也处于不同的学术脉络和思想脉络中,这些也会和国内的学术产生碰撞,激发国内学者的思考。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