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大家好奇的脑洞知识,整理有价值的学习资料,供一直奔波在学习路上的友友们参考借鉴

对于没见过的生物,科学家想要复原它的样子是极其困难的,比如大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极其复杂的古生物复原过程中,首先科学家需要收集大量的化石,进行分类、鉴定和整理,但通常情况下,古生物的骨骼化石基本上是零散且破碎的,甚至还可能来自不同的个体,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科学家得到大象骨骼或许是这个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后,科学家会把它与现代已知的一些生物进行研究,换言之,就是把现存的物种作为参考,再根据生物学的相关理论,加之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再次推测大象可能具备的一些特征。因此,大象的样子有可能是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意看,这样推测出的大象和实际上的大象相差甚远,怎么看都不对劲,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没错,是标志性的长鼻子!

由于大象的鼻子是软组织,在化石的形成过程中,软组织极难被保存下来,因此它没有办法给科学家复原提供线索,但是科学家的大脑洞或许依然能从其他方面找到线索。

很快科学家根据大象的牙齿化石轻而易举的就分析出,它属于食草动物。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科学家发现大象的牙齿很长,前肢又不具备灵活的指骨,想要像其他食草类动物一样趴下来低头喝水、吃草是不可能实现的,那它到底要如何完成进食动作呢?

肯定是身上有着某个高度特化的器官可以实现进食动作,那么,科学家有理由相信,大象应该会有一个长长的下颚,大致是这个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看起来像极了1000多万年前的“铲齿象”,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科学家发现在目前所找到的大象骨骼化石中,并没有下颚骨化石的存在,紧接着推翻了长下颚骨的猜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学家陷入了迷惑,既然没有下颚的存在,那么头上只有三个器官可以做文章了,分别是鼻子、耳朵、舌头。

经过一番研究后,科学家得出结论:想要满足进食特点的器官,必须要具备长而有力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够起到支撑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后,科学家在颅骨化石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他们发现,大象鼻子的部位有着明显的肌肉印痕,从而推断出,大象必然长着一根长长的鼻子,而这根长鼻子不仅好看,还能用来实现进食,最终大象的复原成果是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得出来,科学家费劲巴拉的各种推测后所复原的大象,还是可能会与真实中的大象相差甚远,这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能复原到这一部分已经很厉害了。如果当时,科学家以人类作为参照物,那么大象可能会是这个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恐龙在65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按照复原大象的思路延伸开来,恐龙的头部软组织或许被忽略了,真实的恐龙会不会是这个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来看看猫的复原样子,可能会是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