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卷发,言辞幽默,观点犀利,态度鲜明,每一次登场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总保有着他一贯的风格。

如果你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没关系!但你一定对上海世博会英国馆 “种子圣殿”、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天安千树、纽约哈德逊河上的“小岛公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学习中心、伦敦的新双层巴士、奥运会火炬塔以及充满童趣的Spun旋转椅略有耳闻,这些都出自于这位英国“鬼才”设计师之手,他释放的想象力一次次地创造出了让人难以置信的设计作品,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继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托马斯的作品为何屡屡出人意料,予人以惊喜?原因或许在他位于伦敦的工作室中可见一斑,在这个空间内浓缩着托马斯对于建筑的见解,开放和包容的氛围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重构,这个理念从工作室一直延展到他坐落在全球的各个作品中,从自然汲取灵感并在建筑中运用植物元素,构成一个庞大的Thomas Heatherwick生态系统,英国设计大师特伦斯·考伦爵士称其为“当今时代的达芬奇”,BBC甚至为他制作了一部叫《The Culture Show: The Unstoppable Thomas Heatherwick》的纪录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托马斯本人携新书《人本主义:一位匠造者的世界建设指南》中文版,亮相“2024 设计上海”上海世博展览馆,中文版的问世也意味着中国粉丝能够以更直观的方式了解到那些惊艳之作诞生的土壤。

《人本主义》的发布是赫斯维克工作室全球十年倡议的一部分,旨在鼓励全球设计师及行业人士将设计理念与人的真实需求紧密结合,创造以人为本、造福社会并可持续的建筑作品。

「无聊至极」

封面中托马斯用手抚过高迪名作米拉之家的墙面,而“人本主义”的叙事也由米拉之家拉开序幕,有意思的是封面微凸的肌理感犹如让读者还未开启阅读,就已经感受到了托马斯所感,这是一种毫不掩饰的原始状态,细小随意的刻痕又增添了另一层复杂性,提醒我们这是人类双手的杰作。这是对于无聊与麻木最直接又隐晦的反击,跟随着这层感知的引领去看开书页,一探究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中直指我们所面临的中心问题“BORING无聊”——我们正在遭受一场无聊的瘟疫袭击,而且是一场全球性的灾难。在托马斯的观点中“建筑需要具有充分的可感知的复杂性,这一点很重要”。

托马斯认为,“无聊至极”之处在于过于平面、过于朴素、过于笔直、过于锃亮、过于单调、太缺乏个人性和太严肃的建筑。而当这些元素堆叠在一个建筑或一个街区时,“无聊”的灾难就会显现出来,并且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全球八十亿人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故事,而我们的设计如何为故事腾出空间?去帮助提醒人们你是特别的存在。”这是托马斯一直在思考并付诸于实践的理念。

人本规则

你我皆为过路人,在这个世界步履匆匆。托马斯说:这本书不是传给我的孩子,而是要传递给路过的人。一座建筑是否足够有趣,在于能否吸引过路人的注意,这便是他“人本化”的经验法则。

当你看着大自然四十秒,就会开始感到愉悦。而当你望向窗外的街道时,又是否会感到身心舒畅?在一场”无聊的瘟疫袭击”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赫斯维克工作室通过大量跨行业学术研究和实地考察,结合多年在国际一线的行业深耕,总结出了与公共健康、气候变化以及文化保护在内的全球热点议题相关的前沿观点。其中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建筑物以及周遭环境对人类的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当人们被缺乏视觉复杂性的乏味建筑包围时,皮质醇水平会显著提升,从而导致更高的压力。

为了帮助解决这一城市危机,托马斯在书中也提出了三个“人本化规则”,以供设计师和开发商们参考:

情感是一种功能:认同使用者对建筑的感受是其功能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千年思维:在设计建筑时希望并期待他们可以持续存在1000年。

优先考虑门前距离:将建筑的趣味性集中于2米处的门前距离。

自然共生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每一栋建筑都应当成为悉尼歌剧院或是古根海姆博物馆,而重点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在其中感受到社会的故事与时代的文化。

好的建筑在于与人共生,与自然共存。在托马斯的作品中,自然元素被广泛运用。泰晤士河上的未来花园、纽约小岛公园、上海天安千树等等项目无一不是如此。

“自然不是一种被利用的资源。”这个被誉为“绿色植物之神”的设计师如此解释道:“就好像曾经我们认为已足够了解胃和皮肤上存在的细菌依附于人类而生存,然后开始了解我们不能在剔除所有细菌的情况下仍然成为人类。同样,自然界中所有的昆虫、植物、动物皆是如此。我们必须对自然世界友善,因为我们就是自然中的一部分。”

与自然的共生,也正为城市级艺术事件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给创造力一个空间

当人们在谈论艺术建筑时,普遍认为艺术建筑是具有艺术性的。然而艺术只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那些零零杂杂的碎片,喜怒哀乐的情绪等都构成了具有生命力的文化。

托马斯惊叹于人类惊人的创造力。“如果你看一些100年前或150年前的旧塔,通常它们都非常简单,但在进门时就会予人以爱。”那些点头可以变成微笑,可以变成相识,可以变成闲聊,进而变成更多的交谈,让“人”的存在得以显现,从而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所以创造力不应该只在画廊,在富裕阶层墙上的油画中,公共生活需要文化,需要想象力的思维去讲故事,我们需要有一个空间把这些放回去。”

在托马斯看来,建筑师之所以不再那么艺术化地思考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建筑工作本身已经变得非常复杂。在过去的百年里,建筑的法律、政策和监管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建造一座建筑所涉及的技术和选择也成倍增加。既要有艺术性,又要有安全性,还要有可持续性,既要当政治发言人,又要当销售人员,还要当不同团队的领导者。这对于一位建筑师来说,简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托马斯通过与不同的杰出建筑师合作,在协作中产生火花,但在他们的工作中一直有个共识,那就是所有的功劳(和过失)都是平等分享的。“我喜欢我们永远不会告诉任何人某个特别的想法是从哪里来的。这让我们不必担心那些愚蠢的自我,而是带着真正的冒险精神去合作。”

这位“鬼才”设计师始终带着他的激情与好奇心进行着一次次的世界冒险。在他看来,建筑正在开始一场新的“文艺复兴”,而中国很可能引导这场变革。

在西安新地标——生命之树的项目中,托马斯运用代表中国文化的陶瓷来做墙砖,这些工业级别的瓷器,在肌理中呈现出流动的生命质感,而这是他在游览苏州园林时感悟到的。他坐下来面对这那些“形状复杂的岩石”,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你可以看到纹理中的无限,仿佛会呼吸一样,里面藏着一个无垠的宇宙,我们如何制作一个项目才能让你的眼睛这样追寻着这些纹理去探索?”托马斯思考着。有趣的是,一个英国设计师在江南园林中顺着太湖石的肌理遨游宇宙,在“格物致知”中与古人进行着一场跨时空跨文化的凝视。

归根结底,由人构成的文化方才是建筑之根本,这就是托马斯的选择,也是我们与AI所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