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6月21日电(记者 李佳颖)记者今天走进朝阳区市场监管局工作现场,近距离体验市场监管执法检查,全方位了解市场监管工作日常以及2024年上半年该区在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和监管体系、全力保障民生等方面的重点工作内容。

有感服务,打造创新创业热土

据悉,为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改革,2024年上半年,朝阳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一网通办,开办时间从2至3个月缩短至最快1天,并同步推出优化外资企业服务全英文短视频。此外,朝阳区全市率先核发新版《零售药品经营许可证》,推行京津冀三地外国(地区)投资者主体资格证明公证认证互认机制,开通京津营业执照异地“办、发、领”等多项服务,尽可能为企业提供最佳的准入服务。

同时,积极引进重大项目、重点企业落地朝阳。上半年,通过“证照联办”帮助阿里巴巴北京新总部崔各庄项目稳步落地,为中信国安、万达文旅、中移数字新经济产业基金、奔驰、宝马、英国保诚集团等重点企业提供优质准入服务,为通州八里桥市场1100余商户迁入黑庄户北京“菜篮子”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提供便利。

这种开放的态度备受青睐,众多企业、主体选择落地朝阳,共同谱写“宜商”“宜业”朝阳新画卷。截至2024年5月底,朝阳区市场主体总量为36.87余万户,位居全市首位。其中,外资企业1.3万余家,在全市遥遥领先。新增注册商标1.37万件,有效商标注册量79.9万件,两项指标均位居全市首位。新设个体3600余户,实有个体工商户4.6万余户,同比分别增长101.79%、14.0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朝阳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重点工作内容。(供图)

无感监管,充分激发主体活力

企业引进来,如何健康有序地发展?据介绍,上半年,朝阳区市场监管局一方面积极“练内功”,重塑法制员队伍,全市首创《行政执法文书范本及常见执法要点参考》,开展高频次、多角度法制培训,强化行风建设,不断提升执法监管专业化水平。

另一方面,该区着力打造“无感监管、无事不扰”新模式,探索构建无感监管“1+X”体系,试点“无事不扰”白名单,探索拓展非现场监管应用场景:依托“认证行政监管系统”对认证机构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提升监管实效;依托“北京市餐饮风险管控平台”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对餐饮连锁企业开展“体检式”检查;对电商平台内在售的CCC产品开展线上核查;对医疗器械开展“风险+信用”监管和分级分类监管,推进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系统应用;指导大洋路市场搭建智慧管理平台,提升非现场监管效能。

与此同时,朝阳还在全市率先发布《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清单3.0》,将187项违法行为纳入轻微违法、包容审慎监管的情形,上半年减免处罚1813万元,进一步激发市场和主体活力。至此,“宜商朝阳”“宜业朝阳”成为可触可感的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朝阳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介绍对餐饮企业的管理细节。(供图)

牢守底线,全力保障民生福祉

当日,记者跟随执法人员对大悦城的预付费企业进行了现场检查,了解朝阳区预付式消费整体监管情况。据介绍,作为朝阳区预付式消费工作专班牵头单位,朝阳区市场监管局推进完善预付式消费领域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组织各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企业爆雷前处置预案,制定“百日攻坚”方案,采取“行业+属地+市场监管”联合摸排方式,持续推进相关企业纳入资金存管,积极破解预付式消费监管难题,全力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品一特”是底线问题。上半年,朝阳区积极推动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地落实,推行“四步举措”提升校园食品安全治理,开展“清凉一夏”夏季食品安全专项行动,取得良好效果。全区食品抽检合格率99.39%,药品抽检合格率100%。同时,加强民生领域价格监管执法,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严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开展特种设备超期等专项治理,试点通过物联网技术对重点电梯实施24小时远程监测,在电梯修理工作中试点开展“修一保十”维保模式,提高维保质量,全面筑牢安全防线。

活动现场,记者还跟随执法人员亲身体验了电梯安全检查、餐饮单位食品安全检查,现场聆听青年干部围绕“保障安全”“促进发展”“保护权益”讲述的朝阳市监故事,并就市场监管领域相关问题与执法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朝阳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讲解电梯安全检查流程。(供图)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