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根据《惠州市人民政府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程序规定》的要求,广东省惠州市公安局将《惠州市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该征求意见稿第十七条规定,搭载身高1.2米以下未成年人的,应当使用固定儿童安全座椅。第二十八条第二款第二项还规定,驾驶电动自行车上道路行驶,驾驶人或者乘坐人员未佩戴安全头盔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警告或者五十元罚款。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第一个地方政府将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和佩戴安全头盔纳入相关法律法规的案例。

近年来,伴随着儿童乘坐私家车和电动自行车的比例逐渐上升,因不正确使用安全座椅、不佩戴头盔导致的儿童伤害事故频发。前不久,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的儿童道路安全研讨会上,儿童安全座椅使用与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这两大影响儿童出行安全的关键因素成为与会专家热议的话题。

儿童道路交通伤害仍需高度关注

“今天我们群里有8个朋友‘团’了儿童安全座椅,还是蛮有成就感的。”今年4月,徐红梅在微博上发文说。

徐红梅是个拥有18万粉丝的母婴博主,2023年11月,生下宝宝后,便在汽车上给娃安装了“安全座椅”。平时每次出门,徐红梅都让孩子坐在儿童安全座椅里,扣好安全带才能安心驾驶。

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年底发布的《2023年全球道路安全现状报告》显示,道路交通伤害仍是全球5-29岁儿童和青年的第一大死因,平均每分钟就有2人死于交通伤害,每天死亡人数超过3200人。

2023年11月,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主办的道路交通伤害预防策略研讨会也曾指出,在我国,道路交通伤害是1-14岁儿童的第二致死原因,这是15-19岁青少年第一致死原因。

福建省福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交通管理局)法制大队大队长陈宗奇,在研讨会上分享了一起发生在厦蓉高速上的交通事故:一辆小客车因下雨路滑在弯道失控,腾空翻转十几米后倒在路旁,系了安全带的驾驶人并无大碍,而驾驶人5岁的女儿因未使用安全座椅伤势严重,尽管第一时间送往医院,但仍未能挽救生命。“儿童因为身体尚未完全发育,比成人更容易受到伤害,需要更多关注和保护。”陈宗奇说。

儿童安全座椅“配而不用”也是一大问题。据了解,国家车辆驾驶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范立在此前召开的《2023儿童道路安全报告》发布会上就曾提出,当机动车发生意外时,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能将婴儿死亡率降低约70%,1-4岁低龄儿童死亡率降低54%-80%。

2020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在第十八条明确定:监护人应“采取配备儿童安全座椅、教育未成年人遵守交通规则等措施,防止未成年人受到交通事故的伤害”。

不过,中国家长对安全座椅的认知和使用仍有显著不足。今年年初,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在中国代表性城市开展的调研显示,0-6岁儿童家长组有67.53%的受访者为孩子配备了机动车儿童安全座椅,其中,仅有33.48%的家长表示孩子在乘车出行时总会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很多家长表示在孩子哭闹或者距离近的时候安全座椅就成了“摆设”,仍有75.43%的受访者存在怀抱儿童乘车这种高危行为。

徐红梅也表示,身边有些家长常常会以孩子不适应、哭闹为理由不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其实孩子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养成习惯后就会适应,毕竟孩子的生命安全最重要。”

另外,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儿童安全座椅尤为重要,否则不但不能保护儿童安全,反而会给儿童造成更严重的伤害。5月3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方微信公众号专门就“如何选购合格的儿童安全座椅”发布提示,“作为车辆发生意外时保护儿童的最后一道防线,儿童安全座椅的安全性极为重要”。

此外,近年来,乘坐电动自行车逐渐成为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遭遇交通伤害的主要方式。据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研究部讲师朱弘昊介绍,儿童乘坐电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伤亡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未能正确佩戴安全头盔以及未安装配备安全座椅。

“有的家长在电动自行车的踏板上放置小板凳,让儿童坐在上面,一旦紧急刹车,儿童的头便很容易撞在车子上,而儿童站在踏板上极容易因为缺乏保护被甩出去。”朱弘昊特别强调:“6岁以下儿童搭乘电动自行车,家长在车后安装配备有安全带的安全座椅更安全。”

相关立法效果已经显现

冯女士是在北京某高校工作“宝妈”,自从有了孩子,她就格外关注出行安全。“我们家娃4岁,从提篮到安全座椅再到安全座垫,一直都在使用。”

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早在怀孕期间,自己就在妇产医院的“妈妈讲堂”中了解到要给新生儿准备车用安全提篮。“最开始,我买了二手的安全提篮,但孩子小的时候,出门机会并不多,所以孩子1岁就买了一个安全座椅。”

“在选择安全座椅时,最让我触动的是一个数据。”那是一项中国新车评价规程碰撞实验。一辆时速50公里的汽车发生碰撞时,会让一个10公斤的孩子变成300公斤重——家长根本无法抱住。“我自己也有切身感受,急刹车的时候小孩一下子就撞到前排座椅背部,当时确实感觉自己并不能抱住娃。”

冯女士观察到,如今身边的家长对孩子的出行安全越来越关注,对使用安全座椅也比较认可。虽然配备了安全座椅,但很多家长却不能保证每次都使用。“有时候可能觉得路途近一点或宝宝哭闹,就算了。”她说,“同时身边部分长辈会认为使用安全座椅没什么必要。”

事实上,立法仍是降低儿童道路伤害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以上海为例,2014年实施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和2017年实施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明确要求:为未满4周岁的未成年人配备并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2021年施行的《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则规定了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和乘坐人员应佩戴安全头盔。

上海市疾控中心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车家庭的儿童安全座椅拥有率从2015年的56.8%上升到2018年的80%。立法后,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头盔佩戴率从12.67%提高到90%以上。

除了上海,近年来包括福建、深圳等省市在儿童出行安全的立法上也在积极寻求突破。

2021年5月27日,福建省通过了《福建省儿童乘坐机动车使用安全座椅的规定》,在细化儿童安全座椅使用方面迈出了一大步。该法规明确:父母等监护人或者其他成年亲友携带不满4周岁儿童驾驶或者乘坐小型、微型载客汽车,应当在车辆后排规范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儿童因疾病或者其他身体原因无法使用的除外;父母等监护人或者其他成年亲友违反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或者处100元以下罚款。

非机动车儿童约束系统国家标准亟待完善

在徐红梅看来,之所以当下儿童安全座椅“叫好不叫座”,一方面有家长嫌麻烦或者价格贵等原因,但更重要是现行法律法规及地方政府对儿童安全座椅的推行力度不够。“很多地方对行人闯红灯、乘车不系安全带有一定惩戒,但对儿童不坐安全座椅,大多数是提供一些建议。”她还留意到,驾考环节对这部分内容也没有相应要求,“我参加的汽车、摩托车驾照考试几乎都没有涉及到这部分知识。”

冯女士留意到,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家长其实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给孩子用安全座椅,什么时候使用安全坐垫。“据我了解,安全坐垫有一个身高体重年龄的一系列标准,如果前期不是很了解,很难选择。”冯女士说。

我国早在2011年12月30日就发布了《机动车儿童乘员约束系统》的国家标准,但截至目前,仍未有针对非机动车儿童约束系统的国家标准。

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于2010年12月17日下达了《自行车用儿童座椅安全要求》国家标准计划,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起草,项目周期为36个月,但目前该标准仍停留在“审查”阶段。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张冬阳博士表示,正是因为非机动车儿童安全座椅还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相关监管也有待完善,造成市场上这类产品的质量良莠不齐,也给家长选购电动车儿童安全座椅带来了困难。

陈宗奇也呼吁,应尽快研究出台非机动车儿童安全座椅国家标准和配套的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头盔(非玩具类)国家标准,切实保障儿童出行安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