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平凉市城区中心,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公园,名为柳湖公园。公园内有许多粗壮的柳树,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经略西北时所种植,当地居民称其为“左公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柳湖公园。来源:平凉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网站

陕甘善后与新疆危局

同治十二年(1873年),陕甘局势平定后,左宗棠作为陕西总督制定了以留防后路各军为中心恢复经济的措施,如,代民垦荒播种、修筑城堡、整治道路、挖井引渠、栽树植蔬等等。这些措施充分体现了左宗棠从经世致用、民本思想出发,欲全面复兴西北经济文化生活的宏图大略。此后,陕甘地区民众生产生活逐步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军事行动提供了物质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宗棠画像。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此时的新疆,局面岌岌可危。在俄、英的支持下,中亚浩罕国头目阿古柏入侵新疆,沙俄趁乱出兵侵占伊犁。面对危局,清廷在海防与塞防之争后,最终确立了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方案,经略陕甘近十年的左宗棠挺身而出,担负起了收复新疆的重任。光绪元年(1875年),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率师出征。

新栽杨柳三千里

左宗棠的西征计划 “以缓行速战为义”,即充分做好战前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速战速决。

屯田与垦荒是左宗棠筹备后勤的重点。早在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就指出,“自古边塞用兵,非兴屯不可”,明确了屯田在边疆军事行动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治十二年(1873年),左宗棠在上总理衙门书中明确提出欲收伊犁,必克乌鲁木齐,而后“兴屯政以为持久之谋”的主张。

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军行抵哈密,左宗棠提出,军队应尽力开荒种粮,并明确开荒与屯田之区别,令官兵就地耕垦。遇有哈密民众归来,即发赈给种、拨给地亩,使其能够自种自食;或给予雇值,令其随军队耕获,使其能够自食其力。待官军开拔后,地亩开荒已成熟,哈密民众复业者必日趋增多。

在屯垦之外,左宗棠依然需要依靠陕甘及内地诸省的粮饷支持。种粮为基础,运粮则为关键。因此,左宗棠不仅注重对道路的开通与维护,也注重对路旁树木的种植。

在后勤布置妥当后,光绪二年(1876年)正月,左宗棠从兰州出发前往肃州(今酒泉市肃州区),在行军途中沿官道栽植树木。抵达肃州后,左宗棠在肃州设立行营,分遣大军西进。西征军在行军途中,同样沿官道栽植树木。据学人秦翰才之言,左宗棠在官道两旁植树,“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限戎马之足,三是供给夏时行旅的荫蔽”,这在当时主要服务于军队后勤。

在左宗棠影响下,其部下也积极植树。如,湘军将领魏光焘到达平凉时,令平凉士民择其地所宜树木,于池畔、河旁、道左、地角悉行栽植,或五尺一株,或一丈一株,不使地有空闲。与左宗棠相比,魏光焘的植树除“荫行路”外,更有“供梁栋之用,资爨(cuàn)薪之需,制器物”等实用考虑。左宗棠及其部属栽种的这些树木,从陕西绵延至新疆,沿途数千里,构成了西北边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左宗棠的充分筹备下,清军在北疆的军事进展较为顺利。光绪二年(1876年)六月末,收复乌鲁木齐;至九月,收复了除伊犁外的北疆所有领土。因时值入冬,清军决定就地休整,待来年开春后再图南疆。在此期间,左宗棠着手恢复北疆经济,大辟屯田、招徕流民、发展民生事业等等,旨在“军食可就地采运,饷需可就近取资”。光绪三年(1877年)三月,清军收复吐鲁番、托克逊等地,打开通往南疆的门户,阿古柏仓促逃往库尔勒,不久死去。至光绪四年(1878年)正月,清军收复喀什噶尔等城,左宗棠上奏建议新疆改设行省。至此,清军在新疆的军事行动取得了重大胜利。

引得春风度玉关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左公柳”已遍及西北各地。根据左宗棠在光绪六年(1880年)的一份奏稿记载,仅“自陕西长武县界起,至会宁县东门外止,计程六百里,节年共种植成活树二十六万四千余株”。此外,还有柳湖书院种活树一千二百余株;平庆泾固道署内外种活树一千余株;环县属境种活树一万八千余株;董志县丞及镇原县境种活树一万二千余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公柳。来源:平凉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网站

光绪五年(1879年),帮办甘肃、新疆善后事宜的杨昌濬在西行嘉峪关之时,沿途皆见左宗棠所植之树,心有所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与植树相伴而行的,是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恢复。在新疆军事行动基本结束后,左宗棠在奏折中提到“民困甫苏,未可责以力役”“不劳民力,不耗公财”,以兵代工为出发点,提出了修浚河渠、建筑城堡、广兴屯垦、清丈地亩、厘正赋税、分设义塾、更定货币等办理新疆善后事宜的要点。除新疆外,左宗棠在陕甘等地亦秉持这一经营理念,令各防军于暇时平治道路、开浚河渠、助垦民田、广植官树,修建城堡、驿舍、桥道、河梁,凡民力所不逮者,皆防军任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宗棠行书七言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在左宗棠的经营下,西北地区逐渐从战乱中复苏:耕垦日广,民食渐充,粮价日减;罂粟之地改种草棉,贫民亦免苦寒;广植浙桑,广设织局,民可获利;沟渠桥梁,无不整饬,水利兴焉;道旁所种榆、柳,业已成林;行过学塾,时闻诵声。左宗棠在西北的善政深得人心,得到了西北地区各族群众的认可。

如今,“左公柳”依然挺立在西北大地,仿佛在为我们诉说着那段历史。左宗棠对西北边疆的经略,有力抗击了外国侵略,巩固了国防,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了各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博士后)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制作 |章音頔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好看,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