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世界雨林日

■ 海南日报记者 孙慧

6月20日,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的监测大屏幕上,视频可随时切换多角度高清画面,通过与安装在热带雨林中的实时监测摄像头连线,实现现场直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栖息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的海南长臂猿。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通过安装在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的摄像头,我们偶尔拍摄到长臂猿玩耍、进食的日常画面,这对于我们监测、研究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状态、规律有很大帮助。”霸王岭分局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副队长周照俪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晨光中的俄贤岭景色如画。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霸王岭分局还与中山大学、中国林科院、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合作,通过红外相机、录音设备等智能设备对海南长臂猿种群及个体进行全天候监测,应用新技术进行海南长臂猿监测试验。比如,2021年9月到2022年12月期间,中山大学范朋飞团队通过跟踪观察、主动录音和被动录音等方法识别和收集了5群8只海南长臂猿雄性个体的声学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开发技术进行识别,准确率在90%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拍摄到的巴黎翠凤蝶。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在着力构建智慧化生态管护新模式,通过建设省级智慧管理中心、智慧雨林大数据中心平台,启动“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项目,探索构建“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卫星样地+随机样地+公里网格样地”四位一体的热带雨林监测体系等举措,以信息化、智能化设备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

科技手段也广泛应用在热带雨林的日常巡护等工作中。在霸王岭片区,每位护林员配备的专用手机都与信息管理平台相连接,每次巡护的时间、路线都会被记录下来,实现对巡护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监测人员一旦需要巡护的某类数据,可在管理平台查询导出,简单方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护林员进山巡护。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还在广袤的雨林设下“天罗地网”,在公园的关键点位架设卡口监控相机,铺设振动光纤与传感器,通过多种技术交叉应用建设一道“电子围栏”,逐渐实现对主要路口、重要点位的24小时不间断监控。同时,防火远程视频监控瞭望塔、防火视频监控指挥中心等项目也相继落成应用,提升了雨林的护林防火能力。(海南日报海口6月21日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树龄超过两千年的陆均松。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只为青山猿鸟乐

海南热带雨林

海南热带雨林是我国分布最集中、类型最多样、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指数高达6.28,与巴西亚马孙雨林相当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位于海南岛中部,区域总面积4269平方公里,涉及五指山、琼中、白沙、东方、陵水、昌江、乐东、保亭、万宁9个市县,约占海南岛陆域面积的12.1%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5.86%,其中天然林面积3267.93平方公里,占国家公园面积的76.56%

▶截至2023年10月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共记录陆栖脊椎动物资源5纲38目145科414属540种,拥有全国约20%的两栖类、33%的爬行类、38.6%的鸟类和20%的兽类

▶截至2024年5月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共记录维管植物210科1159属3653种,其中包括坡垒、美花兰、海南苏铁等7种国家I级保护植物

海南长臂猿

自2003年以来,海南积极开展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生态修复,共修复栖息地近5000亩。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增加至7群42只

(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