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氪金”源于日语的“课金”,意为“支付费用”。为了对抗焦虑、失眠、“内耗”等问题,不少年轻人选择了付费咨询、报名相关课程等方式进行应对。据相关估算,心理健康市场的消费规模或上千亿元,而“氪金心理学”也由此而来。

锐评

“氪金心理学”反映出当下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但狂热背后,“冷思考”也不可少。

对很多职场人士而言,之所以愿意为心理健康而“氪金”,是因为在工作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然而,过度依赖付费服务可能导致一些人忽视了自身内在的调节能力和身边免费的支持资源,如与亲友的交流、自我反思和实践等。其实,很多所谓的心理问题可能更多是由于个人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或生活压力等因素引起的。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如果盲目地花费大量金钱去寻求专业帮助,可能会忽略问题的根本原因,甚至加重心理负担。

此外,市场上的心理健康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在“氪金”时可能难以辨别真正有效的服务和课程,存在浪费金钱却无法获得有效帮助的风险。

——许志星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