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对当代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留给世人的著作可谓浩繁、博大。《经济与社会》《学术与政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著作在中文世界的盛名已无需赘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年)

今天,韦伯的著作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出版和传播。然而韦伯在世时,其作品并没有真正成为“经典之作”。虽然曾出版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也发表了大量文著,但韦伯的重要作品多以手稿、授课笔记和演讲记录的形式留存于世。韦伯去世后,这些手稿和笔记经由韦伯的遗孀玛丽安娜(Marianne Weber)及其他韦伯研究者的整理,才逐渐得以出版。

韦伯在英语世界的闻名得益于曾留学德国的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是他首先以英语引介韦伯的思想,并由此带来韦伯在英文国家的声名。在中文世界,韦伯的作品经历了一个从介绍、翻译到广泛传播的过程,这一过程也与中国学人不同时期的现实关怀息息相关。韦伯在中国的接受史,可以说是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思潮变迁的一个侧影。

20世纪初:“来而未到”的韦伯,早期的介绍与翻译

韦伯被中国学界所认识,大致要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在德国留学、驻访的中国学人如顾孟余、俞颂华、张君劢、梅贻宝等人,为韦伯学说在20年代引入中国学界做出了贡献。但马克斯·韦伯作品第一本中文出版物,是1936年郑太朴从德文翻译的《社会经济史》。这本书是韦伯逝世前在慕尼黑大学的讲课,由其学生依据笔记整理成书,英文译为“一般经济史”(General Economic History),1981年姚曾廙翻译的《世界经济通史》也是依据同一底本。这两本韦伯作品都以经济类图书刊发,读者尚未得以从中窥视韦伯思想全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界经济通史》再版时更名为《经济通史》。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近年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在清理原燕京大学遗留物品时,发现了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撰写的一篇题为“新教教义与资本主义精神之关系”的佚稿,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对韦伯思想进行研究的中文学术文章。参与整理该佚稿的王铭铭教授推测,这篇文章可能是费孝通先生在云南魁阁时期(1938—1945年)或更早之前写就的。这一发现表明,随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学的兴起,韦伯的思想已经开始在中国传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会学家费孝通(1910—2005年)

然而,相较于另外两位同为“社会学奠基人”的马克思和涂尔干,同一时期韦伯的著作在中文世界并未广泛传播。此后的40年代到70年代之间,由于中国进入巨大的历史变革时期,社会学的发展包括韦伯在中国的传播,也就进入了沉寂的阶段。中文世界真正的“韦伯热”,迟至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

改革开放后的“韦伯热”:社会学的发展与变革时代的精神需求

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有关韦伯的研究还属“禁区”。在已有的出版物上对韦伯的评价大多转引国外的论述和介绍,其中充斥着苏联教科书的影响:从列宁所说的“‘博学的’教授先生”“胆小的资产阶级教授”,到《苏联哲学百科全书》中的“修正主义的思想理论来源之一”等等描述,不一而足。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学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变革时代人们对精神食粮的需求,韦伯的思想开始在中国学术界传播开来,韦伯的作品也逐渐被翻译引进。

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诞生在中国?这一问题引发了对韦伯的两部重要作品的关注。1986年,四川人民出版社“走向未来”丛书收录编译了黄晓京、彭强翻译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87年由于晓、陈维纲等人合译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北京出版。自此中国大陆学者开始从社会学学科意义上接触韦伯思想的中文著作。其后又有洪天富(1993年)和王荣芬(1995年)分别译自德文的《儒教与道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儒教与道教》两书迄今已各有六种以上源于英文和德文不同底本的中文译本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最早的两个中文版本(1986年、1987年)

同一时期,大陆学者和台湾学者不约而同地开始翻译《学术与政治》。台湾1985年翻译的《学术与政治》(后列为台湾远流出版有限公司“新桥译丛”的一种)是罗久蓉根据英译本、参照法译本译出,又经钱永祥据英译本及德文本校订后定稿的,而在1988年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大陆学者王容芬译《学术生涯与政治生涯——对大学生的两篇演讲》基本上是根据德文本译出的。此后,又有冯克利、王容芬、阎克文、李菲等不同译者翻译的《学术与政治》版本面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术生涯与政治生涯》,王荣芬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如果说80年代以前的中国读者对韦伯还很陌生的话,那么经过“韦伯热”,大家对“祛魅”、“理想型”等韦伯特有的术语已耳熟能详了。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文出版的韦伯作品层出不穷,但尚未形成系统,水平亦有参差。

21世纪以来的全面引进与研究:现代性视野下对韦伯思想的发展、反思

进入21世纪以来,韦伯研究领域始终热度不减,韦伯作品的翻译、研究文献的译介和专门研究领域真正兴起。中国学者认识到,“了解韦伯,是认识现代世界的必经之路。”韦伯成为人文社会科学诸领域乃至更广泛的公共阅读领域的一个焦点,其著作受到社会学及相邻学科的广泛关注,并不时引发公共话题。

2004年5月开始,为了更好也更全面的引介马克斯·韦伯的思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新桥译丛”中精选出12卷本的“韦伯作品集”,由钱永祥等学者合力译出,内容几乎涵盖韦伯的所有思想和研究精华,其中包括康乐、 简惠美翻译的《宗教社会学》《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等韦伯宗教研究的著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997年,林荣远译自德文版的《经济与社会》出版。《经济与社会》的第一章“前言”部分,即《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作为理解韦伯所述社会学及其思想的重要基础,也受到了学界重视,由顾忠华、胡景北两位学者分别单独译出。2010年,阎克文翻译的《经济与社会》问世,所依据的1968年英文底本由多位韦伯研究专家合作翻译,并加有长篇导言和注释。韦伯有关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和政治社会学著作,如李荣山翻译的《罗雪尔与克尼斯》《批判施塔姆勒》等,也陆续出版。此外,国内外学者选编的多种韦伯文集,进一步丰富了市场上可供选择的韦伯文本。如彼得·拉斯曼(Peter Lassman)与罗纳德·斯佩尔斯(Ronald Speirs)共同编译的英文版《韦伯政治著作选》,中译本由阎克文翻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韦伯政治著作选》,阎克文译,世纪文景,2024年

近年来,国外韦伯思想研究的一些重要著作(如沃尔夫冈·施鲁赫特[Wolfgang Schluchter]、西奥多·蒙森 [Theodor Mommsen]、迪尔克·克斯勒 [Dirk Kaesler]等人的作品)也逐渐被引进和翻译,这些出版物大大促进了韦伯思想在中文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广泛传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理性的反讽: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李放春著,光启书局,2024年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韦伯?这个问题早已引发无数深思和讨论,并不乏启发人心的答案。

然而直到今天,韦伯作品的翻译与引进仍然是一件重要的未竟事业。正如阎克文老师在《学术与政治》译者前言里所说:“通过翻译再现经典原著的本色,或许是没有止境的。”面对韦伯留下的巨大的思想宝库,不断打磨已有译本,促成未翻译作品的翻译工作,让读者可以在中文世界更好地阅读韦伯、领略韦伯的思想魅力,是译者、学者和出版方共同的“志业”。

参考文献:

1. 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2. 苏国勋:《韦伯思想在中国》,《学海》2021年第1期。

3. 何蓉:《韦伯来到中国(1920—2020):百年学术历程中的当代知识人重建》,《学习与探索》2022年第2期。

4. 李放春、晁群:《韦伯社会学学说是怎样进入中国的?——前帕森斯的学术传播史考察》,《开放时代》2023年第4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景韦伯作品集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经济与社会》(第一卷)

《经济与社会》(第二卷,上下册)

《罗雪尔与克尼斯:历史经济学的逻辑问题》

《批判施塔姆勒》

《学术与政治》

《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

《韦伯政治著作选》

马克斯·韦伯年表

(摘自《韦伯政治著作选》)

1864 生于爱尔福特

1867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71 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

1872 文化斗争开始

1872 尼采《悲剧的诞生》出版

1887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发表

1889 写作《中世纪贸易公司史》博士论文

1890 俾斯麦卸任

1894 就任弗赖堡政治经济学教授

1895 发表就职演说“民族国家与国民经济政策”

1896 就任海德堡政治科学教授

1897—1903 精神疾病期

1904 访问美国,在圣路易世界博览会发表演说

1904 撰文论述“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的‘客观性’”

1905 俄国革命

1905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发表

1906 “论俄国的立宪民主形势”发表

1906 尼采的“权力意志”发表

1906 出席社会民主党年会

1908 参加民族自由党代表大会

1909 编辑《国民经济学概论》

1909 积极参与建立德国社会学学会

1913 就 价值与客观性问题产生严重分歧后,退出德国社会学学会

1914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1914—1915 组织了九个军医院

1916—1918 战时新闻写作。反对潜艇战的扩大和兼并政策

1917 参加了两次(5 月、10 月)劳恩施泰因聚会(Burg Lauenstein conferences)。听众主要是社会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青年

1917 俄国革命

1917 在慕尼黑发表演说“以学术为天职”(11 月)

1918 就任维也纳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发表演说“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证批判”

1918 德国要求停战(10 月)

1918 加入新成立的德国民主党

1918 德国革命起义开始(11 月)

1919 发表演说“以政治为天职”(1 月)

1919 参加凡尔赛和谈

1919 在慕尼黑任教授

1920 因肺炎辞世

1921 《经济与社会》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