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生/文

一、势不可挡的出海潮

在探讨中国企业出海的现状与趋势时,理想状态是要取得所有公司的相关数据,但该数据较难获取,所以我们主要聚焦A股上市公司财报中关于海外业务的相关内容,以从中窥见中国企业全球化的进展。

海外业务收入增长势头强劲。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A股上市公司的海外业务收入从最初的40多亿元增长至如今的8.5万亿元左右(见图一),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38%,远高于国内GDP的年均增长率。近年来,即使在体量已非常庞大的情况下,每年的增长率依然能保持在两位数水平,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企业出海的强劲势头与巨大潜力。

A股企业海外收入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维持了逐年正增长,仅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因海外业务短暂受挫增量为负,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及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深入推进,海外业务收入迅速回升,并保持了高速增长。特别是在2021年和2022年,在全球疫情背景下,中国供应链的稳定和海外需求的激增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极佳的发展机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见图二)。

A股企业海外业务收入总和与主营业务收入总和的比例近年来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16年的12.2%上升至2023年的13.7%(见图三)。当然,这一比例与很多大型跨国企业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动辄超过50%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这表明未来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科创型企业引领国际化新浪潮。在中国企业出海大潮中,科创型企业成为了引领潮流的重要力量。从结构上看,科创板企业的海外业务收入占其主营业务的比例居首,这主要归因于科创板企业所具备的高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这些独特优势使得它们在全球市场上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紧随其后的是创业板和北交所企业,它们同样凭借着持续的创新和海外市场拓展,实现了海外业务的快速增长。尽管主板类公司的业务体量庞大,但相对而言,其海外业务的总量和增速都略显逊色(见图四)。

一定程度上,这反映了承担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重任的高科技企业国际化程度更高,这令人欣喜。但也应看到,科创板企业海外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从2019年的30.9%下降到2023年的23.4%,这到底是因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快于海外业务收入增长速度,还是海外业务收入在萎缩,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出海结构不断转型升级。随着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的深入推进,不同行业在出海业务中的表现及收入结构正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趋势。A股上市公司海外业务的数据变化,不仅映射出各行业在出海策略上的灵活调整,更揭示了海外市场需求的新动向。

传统的纺织服饰和商贸零售行业出海收入占比逐渐走低,这标志着中国出口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与此同时,机械设备、电子、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行业异军突起,凭借先进的技术实力和产品优势,迅速在海外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此外,美容护理、国防军工等新兴行业也开始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国际化舞台。这些行业的兴起,不仅体现了中国企业在不同领域的竞争实力,也为企业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开辟了新路径。

从A股上市公司海外收入排名来看,前30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汽车等行业。这些企业不仅海外业务收入总额庞大,而且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也较高,显示出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优势。其中,电子行业中的立讯精密以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比亚迪等,已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标杆和领军者。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2018年之前,A股上市公司中有海外业务的占到了90%以上。但自注册制试点实施后,虽然上市公司数量快速增加,有出海业务的公司比例反而不断下降,2013年仅为64%左右。鉴于已出海的公司出海业务通常具有延续性,不太可能出现成规模关停的情况,因此更大的可能性是新上市公司较少涉足海外业务,未来仍有较大潜力可挖掘。

二、四条出海战略路径

在深入探讨中国企业出海战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往往会遭遇两大关键问题——出海人才的短缺和企业战略目标的模糊。对于前者本文不做赘述,而对于后者,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很多企业之所以在战略上存在失误,往往是源于对战略目标的认识模糊和怀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许多企业在出海之初往往充满雄心壮志,希望能一蹴而就。然而这样的想法往往忽视了企业出海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企业需要明确自己到底要什么,不要什么,以及在不同阶段应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制定和实施出海战略,企业需要充分考虑行业特性、企业自身的组织能力、产业链需求以及地缘政治的影响等因素。不同行业在海外市场的市场空间不同,决定了企业出海业务的难易程度和增长速度不同。同时,企业自身的组织能力也是影响出海战略制定和执行的关键因素,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制定有效的出海战略。

整体来看,企业出海实现路径主要有四条。

首先是本地化运营。当前,本地化运营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出海的主要路径。在这方面,我认为中国企业有很好的学习对象——那些成功进入并在中国市场取得显著成绩的外资企业。当然,也有部分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铩羽而归,最终被本地企业击败而退出市场。这些正面和反面的案例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外资企业的战略和本地化运营模式,我们可以总结出他们的成功因素,这对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运营也会有所帮助。

在本地化运营时,企业尤其需要考虑当地的营商环境。例如,中国汽车产业在欧洲市场倾向于在当地建厂,但由于地缘政治等原因,是否在美国建厂需要慎重对待。而同样在美国、加拿大之外的美洲市场,受地缘冲突影响较小的其他地方,例如墨西哥,中国企业当地建厂、当地销售已成为潮流。

华兴资本曾做过一项调研,发现投资方在决定是否投资中国企业的出海项目或海外本土项目时,最常关注的五大因素分别是:当地市场规模天花板及市场份额(24.4%);企业产品能力/科技含量(16.7%);企业在当地的资源及能力稀缺性(15.4%);企业业务规模与增速(14.1%);企业团队的国际化程度(10.3%)。

其次是合资/合作。合资/合作可以帮助企业灵活应对不同的关税情境。以零跑汽车和Jeep母公司Stellantis集团的合作为例,双方可以根据关税情况来灵活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实现互利共赢。通过这种合作,企业不仅能够突破关税壁垒,还能在全球化舞台上实现更广泛的市场覆盖和更高效的资源配置。

其三是并购。并购作为另一种重要的出海方式,在过去几年经历了较大变化。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高峰期集中在2015年和2016年,这主要得益于当时相对友好的地缘政治环境和较为宽松的资金流动条件。然而,随着国际环境剧变,并购热潮自2017年起逐渐冷却。

当前,中国企业出海更多地倾向于通过本地化运营和品牌建设来深耕国际市场,而非单纯地通过并购获取品牌和市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并购策略被完全抛弃,对于具备明确战略需求、强大整合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企业而言,并购仍然是一种高效的国际化方式。企业在采取并购策略时,需要更谨慎和灵活,避免盲目跟风或冲动决策。

其四是技术授权。对于部分企业而言,技术授权成为了另一条出海途径,例如宁德时代对海外汽车制造商的电池技术授权。尽管技术授权提供了一种新的国际化模式,但部分国家的政治环境仍对此类出海方式构成不小的挑战,使得这一策略的执行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在选择技术授权作为出海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市场环境、政治风险以及技术本身的竞争力等多方面的因素。

三、出海风险管控

企业在迈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除了法律风险外,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风险因素,例如政治风险、自然风险、合同风险、财税风险、履约风险以及其他风险。

对目标市场的深入理解是企业出海成功的前提。这不仅仅局限于对商业环境的适应,更涉及对当地历史、文化、社会、宗教等多维度因素的全面把握。西方的历史背景深刻影响着其市场运作思维,中国企业若想在西方市场立足,必须加强对其历史文化的了解,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其思维方式,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共存、共生、共益”的理念是企业实现海外市场长期发展的关键。在国内市场,以“卷”为荣的中国企业或许已经习惯以竞争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但在海外市场,企业应更加注重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共赢,应该获增量,而不是抢存量。尊重当地行业规则、融入当地社会、实现本土化运营,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稳健发展的必由之路。

同时,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还需注意对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的实践,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教授、中欧企业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