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真是万能(闲)的,竟然为了实锤姜萍是不是作弊,把她的采访记录用工具一帧一帧的扒出来找问题。您能想到真的找到了么?

因为之前姜萍的板书是很多写的不规范的,错不能说错,但是写的Σ变成“½”就很离谱,让人们感觉有作弊的嫌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都询问了学数学的同学,认为姜萍的板书和内容回答存在极大的不规范的内容,甚至有可能是抄写的,总之,如果是正规的考试恐怕会得不到分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个网友扒出来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王闰秋的书写习惯“Z”(打不出来)很像个“主”字,但是姜萍显然不认识这个符号,于是就照抄成了“主”。这就很离谱了,复数Z上有一横是Z的共轭复数的意思。只能说王闰秋的书写习惯把横搞成了点。然后姜萍就有样学样了。把这个符号写成了汉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学确实不可能骗人。这点上是真理。我估计即便网友拿出这样的证据来,还有人会说姜萍应该是没学扎实,喜欢把这个共轭复数写成“主”,反正是个符号,无所谓。要真这么说,确实让人无法反驳。

但是每一个学数学的同学都不会犯这个错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某平台上对姜萍的推崇简直没眼看了。其实仙子阿不仅仅是对姜萍个人的质疑,更深层次地,它触动了公众对于学术诚信、公平竞争以及知识尊重的敏感神经。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信息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真实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姜萍是否作弊的争论,其背后反映出的是对整个学术环境的担忧。如果连基本的数学符号都能被误解、误写,那么更复杂的学术内容是否也会遭受同样的命运?这种不规范,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行为,如果被纵容,将会对学术的严谨性造成极大的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人可能会为姜萍辩解,认为这仅仅是个别笔误,不影响其整体的学术水平。然而,细节决定成败,尤其是在需要严谨思维的数学领域,一个符号的误解都可能导致整个逻辑链条的崩溃。搞学术研究尤其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