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度地图搜索泾北街,已经查不到结果,然而在这条几乎已经消失的街道上,却坐落着一座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古宅——查氏宅。泾北街位于松江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日前,记者在永丰街道仓城居委会干事杨宏青的带领下,探访了依然居住在此的查氏后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沿兴仓路往东走百来米,路北出现一条小巷,拐进去就是泾北街。街并不长,大部分居民已经搬迁。快走到尽头时,一座两层的江南民居古宅映入眼帘,这就是查氏宅。外墙上挂着相关部门2016年评定的文保点铭牌,诉说着古宅走过的悠长岁月。“查氏宅文保点有很大一片,包括泾北街17-22号,这座古宅是20号,居民住在22号。”杨宏青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门走进泾北街22号,外间是后来加盖的,陈设是现代民居的样式,再往里走来到客厅才感受到了古宅的气息。一扇镶满镜面的老木门将杂物间与会客区隔开,木构件的屋顶和灰色的水泥地静静相对,一根黑色的木头柱子裸露在外面,直通到屋顶的房橼上。透过房门往后院看,斑驳的外墙上,满墙的藤蔓生机勃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查平书今年68岁,目前他们一家五口和75岁的三哥查顺生一家五口住在泾北街22号。平日里只要天气晴好,四哥查斯槺和七弟查大成每天上午也会过来。兄弟四人就像小时候一样围在一起喝茶聊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说我们祖上最有名的就是我的曾祖父查贡甫了。”查平书介绍,“他1859年出生在老宅,其父查兰如就是方圆百里有名的眼科医生,所以曾祖父也子承父业。当时的门诊就开在20号那座两层的老宅子里。”据史料记载,查贡甫清光绪末年曾加入“上海神州医药总会及浙江绍兴医学分会”。民国10年组织了“松江医药卫生协会”,担任副会长,并与同仁创刊《松江医药杂志》。1929年3月,他还受松江中医界推荐,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医学团体代表大会,竭力反对国民政府取缔中医的决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查氏后人没有继承祖上的衣钵,都从事了其他行业。我原来是松江马铁厂职工,曾在张泽镇工作、生活过几十年,上世纪90年代下岗后回到祖宅生活。我三哥也是退休后回来的。”查平书说,“老宅子里装了我大半辈子的回忆,舍不得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查顺生是目前查氏兄弟健在者中最年长的,他说早年间泾北街大约住着四五十户人家,每户人家都是一两间小平房,灶头建在平房外面,上面搭个棚就是厨房了。“那会儿每家孩子都多,吃完饭人们就在门口的河道边溜达、聊天,日子清苦但很热闹。”查顺生说,“后来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老邻居们都陆陆续续搬走了。但我们在这儿住习惯了,现在屋子里修了厨房、卫生间,居住条件不比楼房差,所以孩子们也愿意回来和我们一起住。”

杨宏青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服务仍住在老宅里的居民。他介绍,仓城居委会辖区住在老街的居民还有119户。“今年是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核心区域三年改造行动计划的第一年,按照规划,这些居民将在三年内全部妥善安置。守护好老宅,并服务好老宅里的每一户居民是我们的使命。”杨宏青说。

文字、图片:贾丽

编辑:沈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