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麦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35岁危机,指的是打工人35岁后职场竞争力骤然下降,面临着被裁员优化的风险。

为什么大家对于35岁现象深恶痛绝,因为这事踩踏了职场人最后的一点底线:

首先,3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是职场人经验和技能都锤炼得足够厚实的时候,在这个大可以有所作为的时刻,却面临强行清退的行为,实在让人无法接受。

其次,35岁是中年开始的时候,对于一个正在人生路上负重前行的中年人来说,一份稳定的工作,往往保证了那些对人生最重要的东西的安全,比如房子,老人,子女等等,而抽掉工作如同釜底抽薪。

再次,当下我们的职业寿命几乎长达45年(以男的20岁就业,65退休为例),35岁才走过了职业生命的1/3,这时候遭遇年龄引起的职业危机,对于大多数以职场为人生主场的人来说是,会引起绝对的无所适从与失败感。

02

但是35岁现象,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特别是在互联网,IT,民营企业这几个领域特别突出。

这几年我经常会看到这些企业的HR在讲人效这个词。

查了一下,原来人效是指单位时间里产生的销售额/利润等,也叫劳动生产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劳动生产率这个词我太熟了,因为在工厂的设备管理里,我们通常会有个衡量设备生产率的经典指标:OEE(设备综合效率).

OEE=时间开动率*性能开动率*合格品率


时间开动率:一个班假设有8个小时,那么你专注干活的时间有多少 ?
性能开动率:专注干活的几个小时里,连续满效率干的时间有多少 ?
合格品率:连续满效率干的时间里,做出来的产品合格率多少?

简单一句话就是:在计划的时间里你能全性能地跑出多少合格品?

别小看这个指标,工厂用这个指标评价和管理设备的效率非常好用,因此在很多制造型企业里非常的普及。

03

但是,你说这个思维能不能用到人身上呢?

我们国人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学习能力超强,我经常看到这些行业的HR在互相研究和比较彼此的人效谁高谁低。

暂且不去评论计算人效的目的和意义,单从客观的角度去看看,人效这个KPI代表着什么:

先说说好的设备OEE是多少:一般来说做得好的企业也就80%多。

也就是说投入理论上能产出100个产品的时间,最多出来80个合格品。

因为设备能做到持续高效高质运转其实是很难的,通常有个极限。

把这个管理思维放在人身上,去衡量人的效率,等同于要求人要持续地高强度输出高质量的结果。

而对于人来说,人本身因身体机能和环境等因素受限,恐怕极少能做到这些高要求,就算能输出,人大概率也会废掉。

人毕竟不等于设备。

而如果输出不及预期,那么在HR眼里,你的性价比就变低了。

如果是你的话,你能有什么选择?

就只好卷业务,卷上班时间,卷出活速度,卷结果,卷PPT报告......向一切无限指向效率极限的方向去拼。

这就是人效的逻辑,你的每一个行为都会直接体现在这个冷冰冰但足能玩死人的公式里。

如果你不卷,门外多的是廉价优质的年轻人踮着脚尖等着进入流水线。

最后在不断追高的指标下,大概率只有一条路:卷铺盖走人......

04

听说现在这些行业的职场圈里出现了一种新路径:

35前卷大厂,拿命换钱;

35后润外企,WLB(工作生活平衡)。

当然,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人都是会找出路的,路也都是走出来的。

职场人步入35或40岁后,很多人都会寻求更加稳定和平衡的工作环境。

因为要照顾的方方面面的东西太多了。

而外企又以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工作生活平衡赢得不错的口碑。

因此对于35岁面临职业困境和年龄危机的打工人来说,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样看来,外企是真的又香了?

05

作为一个常年混在外企的“老人”,深知外企一向推崇D&I(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文化,这也是我高度认同的理念。

所以,对于被“卷”到外企来的朋友们,我们是持双手欢迎态度的。

但是,坦白说,现在的外企也并非世外桃源,这些年有很多被吐槽的地方,这里简单提出几点,算是一些建议和tips(提示):

现在的外企很大程度上已本地化了,并非纯外资

流程比较多比较长,决策会比较慢,需要多忍忍

不管是KPI还是OKR,哪里都一样的,没有简单的大锅饭

薪酬总包没法和大厂比,但是,时薪一定很有竞争力

职场淡人就好,千万别不自觉地“卷”起来,不要做那一条鲶鱼

最后,愿大家都能远离那些35岁现象的企业,让他们各自为卷去。

不管在不在外企,都能安稳度过中年之殇!

共勉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MK麦客 : 文字爱好者,自由撰稿人,20年外企老兵。8小时内用数字探索商业与管理,8小时外借文字感悟职场与人生。后外企时代,观外企聊职场,共同探索心灵与财富双重自由

全网同号,欢迎 点赞,转发,在看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