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夏末,北海公园两岸的花草树丛依旧一片绿意盎然,微风掠过,犹如一片翠绿的海洋。

那是1975年8月底的一天傍晚,为新中国之崛起而鞠躬尽瘁的周恩来总理、在一名助理的搀扶下,走在一条羊肠小道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三年之前,周恩来便被诊断出了癌症,身边的同志们、乃至是毛主席都再三劝说,希望他能够暂时把肩上的担子卸下来,好好接受治疗。

向来乐趣听取同志们意见的周恩来,这次却罕见地保持着拒绝的态度,因为他清楚地记得,1910年在东关模范学校读书的时候,12岁的自己当着校长魏福锡的面吐露了心中的宏图壮志:“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

而眼下,新中国成立已经是第26个年头,距离这个愿望已经越来越近,自己怎么能轻易懈怠呢?

看着身旁波光粼粼的湖面、再瞥一眼殷红的夕阳,这位垂垂老矣的长者不由得发出了一声叹息。

见总理叹息,身旁的助手赶忙紧张地问道:“周总理,是不是身体又不舒服了?我们赶快回病房吧,让医生检查一下”。

周恩来则是摆了摆手,示意不用担心。

随后,他喃喃地说道:“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闻听此言,助手直截了当地回答道:“总理,今天是8月24号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默默点了点头,随即再次叹息着说道:“今天是8月24号,也是老舍先生的忌日。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我还是很怀念他,也很怀念当初和他们夫妇二人吃的那顿饭,虽然只有简单的两个菜,但却我吃在嘴中、回忆在心头啊”。

老舍先生,是在1966年去世的,作为一名杰出的文化学者,他与周恩来总理的关系向来很好,老先生去世后、周恩来还特地出席了追悼会,送这位老朋友最后一程。

跟在周总理身边工作多年的助手,是了解这段往事的。

但他心里感到疑惑的是,周总理口中的那顿简单的粗茶淡饭,吃的究竟是什么呢?

他与老舍先生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两人之间的故事,还要从3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时期开始说起。

1938年初,当时正在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意外接到了一封信件,让他感到一头雾水。

这封信是由学校的传达室送来的,老舍先生拿到手中之后,信封已经被打开,很显然是有人私自拆开过。

但究竟是什么人拆开的,他问遍了身边熟悉的同事们,却依旧没有解开这个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了一圈却一无所获,老舍颇为无奈地回到了办公室,自顾自地说道:“罢了罢了,让大家看一看也没有什么干系”。

随后,他便拿起了那封信,仔细看了起来。

信中的内容十分简单,只是说有一个叫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组织刚刚成立,希望他能够担任这个组织的领导者。

看到“抗敌协会”这四个字,老舍的心中顿时感到热血沸腾。

要知道,日本侵略者在不久前发动“卢沟桥事变”,肆无忌惮地侵略华夏大地之时,老舍就曾公开发表文章、慷慨激昂地批判他们所做的丑恶罪行。

后来,西北军最高统帅冯玉祥出资创办了名为《抗到底》杂志,专门招揽爱国文人在每一期杂志上发表抗日文章,宣扬抗争到底的思想。

得知这个消息后,老舍更是毛遂自荐,并如愿进入该杂志社担任编辑。

正因如此,有着一腔爱国热血的老舍在看到这封信之后,也是十分激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令他感到疑惑的是,这封信的底下并没有落款。也就是说,他并不知晓究竟是谁发来的这封信件,自己又该如何与对方取得联系呢?

在之后连续几天的时间里,老舍一度魂不守舍,整日思索着这封信究竟出自何人之手,这也直接影响到了他日常的授课工作。

直到几天之后的深夜,老舍像往日一样回到学校宿舍,刚刚打开台灯准备整理当天的授课心得,却突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请进”。

随着话音落下,一名50多岁的男子小心翼翼地推门而入,他的手中还拿着一张信纸。

借着昏暗的灯光,老舍努力看清了来人的面貌,正是学校传达室搞勤务的工作人员。老舍只知道他姓张,年纪也比较大,所以平日里遇到他也会礼貌性地打一声招呼。

“原来是老张啊,快坐”。

老舍拉着老张坐下,而对方却是一脸的愧疚,憋了好久之后,他才将手中的那张纸放到桌子上,支支吾吾地说道:“庆春啊(老舍原名舒庆春),前几日你的那封信……是我拆开的,今天下午我收拾房间的时候,才发现了这个,应该是信封里落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老舍拿起那张信纸看过后,几日来心中的郁闷转眼间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欣喜。

“老张啊,要是换做平时,我肯定要找到学校总务处告你的状,可这次我不怪你,你可真帮了我的大忙啊!”

原来,老张拿来的那张纸,正是那封信的第二张,落款为“中共中央长江局:周恩来”

弄清楚了来信者究竟是何人,这件事情就好办了。

第二天一大早,老舍就将写好的回信寄了出去,表示十分乐意接受这项重任。

不久之后,老舍便被确定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总务主任。

由于这个协会是周恩来亲自筹办的,所以老舍加入其中后,也终于见到了这位素未谋面、但却久闻大名的革命领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次见面之时,周恩来便快步走到老舍的身边,并主动伸出手与他紧紧握在一起,颇为幽默地说道:“邀请信寄出去几日,却迟迟不见答复,我还以为这是先生你‘无言的拒绝’呢,好多天都睡不好觉哦”。

而老舍则神情激动地说道:“现如今日寇猖獗,承蒙您和组织上的厚爱,才能让我有这么一片天地施展拳脚,痛斥侵略者,我怎么会拒绝呢?只是中间出了点岔子,迟了几日”。

1939年9月9日,在周恩来的提议下,老舍带领慰问团来到延安,受到了当地军民的热情欢迎。

当天夜里,毛主席还专门设宴为他们接风。

因为当时延安十分贫穷,桌子上的饭菜也十分简单,但老舍却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他真切地体会到八路军的队伍,的确是一支决心抗战到底、与侵略者拼死相搏的部队。

宴席开始之后,周恩来还贴心地安排他坐在毛主席的身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舍刚刚坐下,毛主席就笑着举起酒杯对他说道:“恩来一直把你挂在嘴边,说你是他志趣相投的朋友。既然如此,你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同样来自天南海北,因为抗战聚在了一起”。

闻听此言,老舍也激动地端起酒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在延安逗留了3天后,老舍一行人再次启程,前往清涧、绥德、榆林等地继续慰问当地的将士们。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老舍虽然没有拿起武器,在战场上与侵略者搏斗,但他选择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为全国抗日贡献出一份力量。

当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老舍接到美国的邀请赴美讲学。

而在随后的三年解放战争中,斗志昂扬的解放军战士们由南向北横扫反动派部队。

为了和社会各界共同商讨关于新中国成立的相关事宜,1949年9月初,中央决定在北平召开一次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当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即将召开之际,周恩来提议道:“老舍先生为了革命做出了许多贡献,他身在美国,我们自然也希望他能够回来一起参加这次会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包括郭沫若、茅盾、曹禺、田汉在内的30多位文艺界大师们联名写了一封信,送到了身在大洋彼岸的老舍的手中。

在他听说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并且得知周总理盛情邀请自己回国参加政协会议之后,感动得热泪盈眶。

他恨不得下一刻就回到故土,和昔日的那些老朋友们聚在一起,亲眼见证新中国成立这伟大的一刻。

然而,此时的他却是有心无力。

就在不久前,老舍刚刚做了一场手术,眼下正在恢复阶段,就连普通行走都会感到刀口处传来钻心的疼痛,平日里只能躺在床上静静休养。

考虑到自己的身体情况,老舍最终无奈地回复道:虽然不能亲眼目睹新中国之建成,但我心与诸公同在。

在继续休养了一个多月后,老舍的身体已经慢慢恢复,于是他当即和家人们订了回国的机票,最终于1949年12月抵达天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下飞机,老舍便被接到了北京,见到了早已等候多时的周恩来总理。

经过一番寒暄,老舍才得知,在缺席的那场政协会议上,周总理竟主动提出由自己担任全国文联主席。

老舍湿红着眼眶、说出了一番肺腑之言:“周总理,这个位置我胜任不了,还是由鼎堂(郭沫若)来做吧”。

最终,在他的坚持下,并没有担任全国文联主席一职,而是在1953年前往刚刚成立的民间文学研究会任副理事长。

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周恩来经常会去老舍家中拜访,一方面讨论些关于文学创作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了解一下对方生活上有没有什么困难,并且尽可能地去帮助他。

有一次,两人聊到了忘我的境地,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下来。

直到肚子饿的“咕咕”叫时,老舍这才发现时间很晚了,便连忙对周恩来说道:“总理,你每次来我家,到饭点的时候就离开,拦都拦不住,这次一定要留下吃顿便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老舍便转身嘱咐妻子胡絜青,让他准备一些可口的饭菜。

听闻这话,胡絜青显然一怔。

因为她并没有提前准备,厨房里只剩下三个鸡蛋、还有一条巴掌大的鱼干了。

她本想悄悄去市场买一些新鲜蔬菜,但刚走到门口,就被周恩来发现了踪迹,当即拦了下来。

周恩来笑着说道:“家里有什么就做什么,不必做太多,能让咱们几个吃饱就好了嘛”。

见周总理如此坚决,胡絜青只好回到厨房,用仅剩的那些东西做了一份摊鸡蛋和蒸鱼。

饭菜端到桌上后,周恩来深吸了一口香气后幽默着说道:“看来你和小超是一样的人,都是知识分子,但不怎么会做菜”。

听到这番话,胡絜青颇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平常事情多,也没什么时间学厨艺,总理您还要担待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周恩来则夹了一块鸡蛋放入口中,不禁回忆道:“有这些菜就很不错了,当初咱们红军长征的时候,战士们连顿饱饭都吃不上。到了延安,虽然能吃饱了,但每天都是窝窝头、黑米饭,看不到半点荤腥呦”。

看着周总理动情地回忆,老舍夫妇深受触动。

就是这样一支连饭都吃不饱的队伍,建立起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这份不怕吃苦、敢于奋斗的精神,值得世人学习。

胡絜青晚年时,曾多次接受记者的采访,每当被问起老舍先生与周总理的趣事时,她总是回忆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周总理在我家吃的唯一那顿饭,那顿饭让我和先生受益颇多。

1966年8月24日,老舍先生离世了。

当听说这个消息时,周恩来总理痛心疾首,他不敢相信这位多年的老友竟然离自己而去,以至于在很多年之后,周总理仍旧会在不经意间挂念起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年6月3日,在组织上的安排下,老舍的骨灰被迁往八宝山革命公墓妥善安葬。

此时,周恩来总理也已经病逝,但他的夫人邓颖超还是来到了仪式的现场。

见到胡絜青后,邓颖超便紧紧地握住她的手呢喃道:“假如恩来还在的话,他也肯定会来的,我今天就替他来完成这个未了的心愿”。

胡絜青听到这话后,早已泪流满面,她几次张了张口,却终因情绪过于激动而没能说出话来,只好重重地点了点头。

由此可见,周恩来总理与老舍先生之间的友情有多么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