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十多年前,她应著名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家晏阳初之约来到重庆璧山投身到乡村建设实验中;即便是退休后,她又先后6次回到这里并成立了专门资助贫困学生的基金……她名叫伊莎白·柯鲁克(中文名饶素梅)。

究竟是什么原因令这样一位加拿大人和重庆璧山的小山村产生了深厚情缘?6月21日,由重庆市作家协会、中共璧山区委宣传部等共同主办的“阅读面对面·重庆文学公开课”之长篇报告文学《信仰照亮生命——伊莎白与兴隆场》新书分享会给出了答案。

《信仰照亮生命——伊莎白与兴隆场》由重庆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作家张鉴耗时四年创作而成。在走进这部新作之前,有必要先聊一聊书中的主角伊莎白到底是谁?伊莎白的全名是伊莎白·柯鲁克(中文名饶素梅)。她1915年出生于成都仁济医院,父母均为加拿大传教士。他们从加拿大到成都后曾参与创办了华西协和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伊莎白幼年及青少年时期在成都和加拿大两地生活学习。她在多伦多大学获得儿童心理学硕士学位后,回到中国开始了对中国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工作。后来,伊莎白和丈夫为新中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创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她也因此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并成为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专家、终身荣誉教授,被誉为新中国英语教学拓荒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伊莎白和重庆、尤其是璧山的缘分则开始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当时,她应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家晏阳初之邀,来到璧山兴隆场(现在的重庆市璧山区大兴镇)参加了乡村建设实验项目。伊莎白前后一共六次到访璧山兴隆场,在此过程中,她不仅留下了大量田野调查手稿,同时还和同事一起,在当地开办过诊所、小学、贫民识字班等,并参与创办了盐业合作社。2013年和2018年,伊莎白还根据当年的田野调查分别出版了《兴隆场:抗战时期四川农民生活调查(1940-1942)》《兴隆场: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和抗拒(1940-1941)》。2023年8月,伊莎白在北京病逝。

张鉴是璧山人,她小时候就听说过伊莎白的故事,稍大一点更是为伊莎白在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深入偏僻落后的重庆山村帮助素不相识的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大爱所感动。这也成了她本次创作《信仰照亮生命——伊莎白与兴隆场》的初衷。

整部《信仰照亮生命——伊莎白与兴隆场》张鉴前后花了四年时间才全部完成。伊莎白与璧山兴隆场的深厚情缘自然是全书的重点,为了更好地还原1940年代她受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家晏阳初之邀,来到兴隆场(现在的重庆市璧山区大兴镇)参加乡村建设实验项目以及退休后六次重回兴隆场,成立“伊·柯基金”,资助大兴镇贫困学生,关心大兴镇发展变化的动人故事,兴隆场和伊莎白有过交道的人、她的亲友等,都成了张鉴的采访对象。

“写作过程中确实困难重重,但是伊莎白的精神始终鼓励着我,这本书既是对她的致敬和怀想,更是对她大爱情怀的歌颂和传承。”在现场,张鉴分享自己的创作历程和心得体会时这样说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重庆现实题材创作的重要收获,而报告文学的形式也充实了重庆的文学创作类型。”在新书分享会现场,重庆市作协副主席、重庆文学院专业作家张远伦代表市作协对《信仰照亮生命——伊莎白与兴隆场》出版送上了祝贺。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周晓风表示,《信仰照亮生命——伊莎白与兴隆场》真实再现了历史,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可以说这部作品把一个重庆题材推到全国,而且由于题材和主题的特殊性,以及作者写作上所取得的成功,该作品将进入某种国际视野。”

著名作家黄济人则认为《信仰照亮生命——伊莎白与兴隆场》既是一部人物史,又是一部乡村发展史。在书中,大家可以真切感受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生动的中国乡村,同时看到以伊莎白为代表的国际友人与中国人民结下的深厚情谊。“这本书选题珍贵,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堪称奇书一点不为过。”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实习生 张莎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