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本来就是冷酷残忍的,蒙受失去战友的苦痛,在中国军队的炮火下,阵地上连一处完整的草皮都不曾留下,如此破坏力之大的作法,真的存在吗?我不理解!这太过于惊悚。”

1952年11月,一位英国士兵“控诉”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火力之猛烈、杀伤力之巨大。

撇开他这可笑的话不谈,他那脆弱的内心更令人惊奇——美国人都没事,怎么就你英国人受不了呢?

在写完这句话不久之后,这位士兵就“幸运”地搭载着装了67位精神病士兵的货船逃离朝鲜,赶赴日本休养。

但他的战友们就没有这样的“好运”了。

随着战斗的激烈,英国士兵的精神状况直线下滑——临近1952年年末,英国士兵不仅仅是沉默寡言,还开始大量服用吗啡这种镇定药物;他们开始频繁做噩梦,在半夜惊醒,甚至是自杀。

战后的统计数据披露,朝鲜战争参战士兵有3.5%的精神病人。可谓是匪夷所思。

那么,朝鲜战场上的英国人究竟怎么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朝鲜战场上的精神病:是英军的落寞?还是良心发现?

继二战战败、泡沫经济破灭,2020年脱欧再次给予英国重创,灾难带来的死亡阴影与巨大伤痛,迫使英国首相不得不直面之前畏缩不言的战争往事,并基于当下局势重新思考过去。

并且对其而言,当下英国社会似乎又陷入了“可能发动战争”的不安氛围中。

因此,为治愈灾难与战争的创伤、走向复兴与和平的未来,英国首相不得不在任期的最后阶段向世人公布“什么是真正的战争”。

随之而来的,则是一大批英国解密档案的公布——血腥的战斗场景、截肢的二战老兵、目光无神的指挥官……一切似乎都在宣传着战争的悲剧与伤痛。

在这一众档案中,英军在朝鲜战争中的数据是最少的,但其相关的资料却是最有趣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疟疾判断指标”、“冰寒天气饮食结构图”、“精神病员数据档案”——乍一看,英军似乎是去朝鲜“养生”,而非是去朝鲜打仗。

但是,这看似悠闲的“朝鲜之旅”,却在军队中诞生了超过3.5%的精神病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与二战时期0.06%的精神病率相比,这一数据无疑是显得匪夷所思。

根据英军的征兵标准,任何参战人员均需参加战前检查,从身体到心理不一而足,整个过程历时超过三个月,一旦有任何可疑的症状,英国军方就会遣返这名士兵,让其“回家休养”。

这么说来,朝鲜战场的英军都是“正常人”。

更可靠的一点是,根据英国BBC披露的数据,参与朝鲜战争的英国士兵有86%左右曾参与二战,100%的士兵均为“A级预备役”。所谓的“A级预备役”,按照英国官方的说法,那都是服役超过三年的“老兵”。

由此可见,这些英国士兵都应对战争的残酷性有充分的预估,心理防线也应该更为坚固。

但是,总共逾80000名英军参与的朝鲜战争,最终为这个落寞的帝国带去了近3000名精神病人。

事实上,在与朝鲜军队作战时,英军的表现毫无异常,士兵之间谈笑风生,一名名为乔尔的中尉甚至每天都会记录朝鲜的日落,称要“回国后与自己的妻儿分享”。

但一切,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后变得诡异起来了。

在与中国军队进行了屈指可数的几场战斗之后,英军鸣金收鼓,选择了避而不战。与在前线杀红了眼的美国士兵相比,或许英国人的内心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溜了溜了”。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现象呢?不妨看看英军的行军日志。

在这场以正义为名进行的战争中,英国人一直自认为秉持着“上帝的旨意”,凭借着强大的武器将朝鲜人民军视若草芥,一路跟着美军的步伐直取朝鲜。

在那时,英军的伤亡是极小的。

但即便如此,倘若收获了朝鲜战俘,他们便会采用区别性的原则、选择性地对待生命。虽然虐俘的丑闻极少传出,但是杀害战俘却是常有之事。其中,一部分人甚至成为了屠杀的“刽子手”。

然而,当与中国军队交战后,英国士兵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与中国军队的战斗中,英国威斯特敏皇家战斗营的阵亡率到达了惊人的89%!英国坦克营在阵地战中两小时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全歼!

这是什么概念?英国人过去几个月的损失,不及一场战斗的十分之一。

自此之后,英国士兵开始对杀害战俘一事感到恶心,不少士兵会因此呕吐不止。

一名名为阿什利·克的士兵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对于被我们杀害的战俘,这些得不到承认与尊重的生命就像是低等动物,我们就像是在屠杀场工作的刽子手们,就像完成某种杀人的流水线工作一样,我们竟然能够在白天从容不迫地上班,晚上又心安理得的睡觉。可是如今呢?中国人来了,那些朝鲜人的命运正在等着我们……”

在笔记的最后,阿什利·克的字迹已经变得扭曲不堪,是对扑朔的命运感到畏惧?还是对自己曾犯下的罪行感到惶恐?

没人知晓答案。

在写下日记之后不久,阿什利·克与同一阵地的26名战友被送往了位于日本的精神病疗养院。

不仅仅是阿什利·克,英军军官的信念也出现了动摇:

“中国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我实在无法理解,这场战争是为了演一出‘翻盘戏’吗?”

指挥官的崩溃无疑是致命的,尽管他在极力地克制自己,但当牛津营在被打光了一半的人,再全员投降的消息传回后,他还是凌乱了。

当营地里仍然有英国士兵要杀害朝鲜战俘时,他开始变得歇斯底里:“这活儿是流水线式的作业,而且这份工作你们已经干了五个月!”

他讶异于人们对待杀戮稀松平常的心境,更震惊于那些对死亡波澜不惊的人,会与家人写信,商议着以后共进晚餐,平静地度过一个懒散的午后,似乎与杀戮相隔甚远呢。

这位并未留下姓名的英国军官最终战死在了朝鲜战场,尽管他该和那近3000名精神病人一样,都送去后方修养。

在他的日记的最后,“暴行”这个词显得格外的瞩目。

是只有成为精神病才能良心发现吗?这一疑问的答案或许只有他自己才能知道。

但只是,英国的精神病档案缺失了太多页码,英国人关于精神病的关注度也十分之低,3.5%的精神病率,是一个被绝对低估的数据。

但这不禁令人惊奇,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如此之高的精神病率?

二、出工不出力的英国绅士:被打怕的英军

正如前文所述,在与朝鲜人民军战斗时,英军所向披靡,大有势如破竹之意,而当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后,英军不仅是节节败退,甚至是“畏战、避战”。

无论是在38线附近与联合国军共同作战,还是在前线独自迎战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军历经数十战,竟然是少有胜绩。

但尽管如此,英国人还是要“打肿脸充胖子”——毕竟作为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传统,无论如何都要做好面子工程,也就是美其名曰的“绅士风度”。

可是,这是战争。

在朝鲜战场上,英国累计参战超过80000人,在节节败退之后竟是变得分外“温柔”——志愿军来攻,那我就撤;志愿军想要哪块地盘,那我就找个理由抓紧撤兵——成功地在自己的盟友面前演绎了一把何谓“出工不出力”。

其实,这也怪不得英军,毕竟谁让他们被打得实在是过于惨烈,在雪马里、高阳岱、马良山三处阵地几乎被全歼——这是什么情况?这是遇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就得掉一层皮呐!

当中国人民志愿军进一步加大活力之后,英国人更是撤得飞快,自1952年夏季之后,英国军队几乎就没出现在正面战场上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