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乾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乾隆)

公元1748年,大清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往前推十年,乾隆实在是一个脾气秉性都很好的人,对待大臣,他友善和睦,对于那些值得信赖和重用的臣公,皇帝表现出了尽显礼贤和优容的姿态,臣下们偶然犯错,他也能原谅容忍,对待亲族,他更是情深义重,他父亲雍正最喜欢迫害兄弟,而乾隆一朝大改其风,不少在前朝获罪的皇亲得到豁免,诸多爱新觉罗氏的皇裔也被优待。

那时的乾隆,情绪稳定,举止从容,说话不紧不慢,遇到问题总能用一种较为平和的方式来解决,在臣下们的记忆里,年轻的皇帝似乎从来都没有生过气。

可是,这一切都在乾隆十三年结束了。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乾隆的父亲雍正,正好在位十三个年头,所以对自己即位的第十三年,皇帝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感受,甚至就连皇帝本人都说:

朕刚刚登基的时候,时常想到也许到了朕在位的第十三年,朝廷里就会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这恐怕不是人所能预料到的。

果然,在这一年,乾隆的第一任皇后富察氏薨逝了。

富察氏,即孝贤纯皇后。

在当时看来,富察氏的薨逝并没有在朝野内外引起太大的波澜,乾隆皇帝也没有表现出有多难过和悲伤。

(富察皇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富察皇后)

皇后嘛,死掉了可以再立一个,古往今来多少年,有因为皇帝猝然崩逝而天下巨变的,比如后周世宗柴荣的英年早逝,为赵匡胤走上历史中央提供了机会,有因为太子的死亡而改变历史的,比如明太子朱标的突然离世,影响了明朝的政治格局,甚至说后来靖难之役的爆发和太子之死也不无联系。

可是,从没有听说过,哪一个封建王朝死了一个皇后,这个王朝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富察氏死后,乾隆按照惯例为她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葬礼,以寄托对妻子的哀思。

事实上,作为君王,他是全国的表率,尽管他内心为富察氏的死已经肝胆俱碎,但在外表上,他却仍然不能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悲伤和脆弱。

对于皇帝来说,葬礼是缅怀爱妻的一种再好不过的方式,可是对天下臣公和子民来说,感受却是完全不同的。

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

  • 楼下一个男人病的要死,隔壁的一家唱着留音机。
  • 对面是哄孩子,楼上有两个人狂笑,还有打牌声。
  • 河边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是的,人类的情绪感受从来都不是相通的,大臣们和富察氏既不熟识,又怎么能体会皇帝的悲伤心情呢?

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在葬礼中所说的任何话,所展示出的任何行为,都只不过是一种为人臣子的应尽义务和按部就班而已。

(紫禁城 摄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紫禁城 摄影)

大臣们会安慰皇帝节哀顺变,可实际上他们无所谓乾隆到底伤心一天还是一年。

大臣们也会如雪花一般的给乾隆上折子表达自己悲痛不能自已的心情,可他们到底悲痛不悲痛,只有自己知道。

因皇后而死的国丧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大家各司其职,扮演着各自应该扮演的角色,谁也不会想到,这场丧礼很快就会演变成波及全国性的大灾难。

葬礼之上,乾隆偶然发现,自己的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在皇后的丧礼上表现的不够悲痛,皇帝大怒,大发雷霆,他指责两个儿子没有人伦孝道,面对嫡母的去世竟然毫不动容。

可是,要怎么动容的?永璜和永璋都并非富察氏所生,本来就没有什么感情,葬礼之上,两个儿子已经三跪九叩,唉声叹气,脸颊垂泪,难道非要哭天抢地,痛苦的哀嚎到哭晕过去为止?
无论如何,乾隆皇帝就是不满意,他越想越气,连发诏令,说这两个儿子的表现如此糟糕,道德如此恶劣,简直人神共愤,天理所不容也,本来应该追罪处死,念在父子之情,姑且饶恕,希望两个儿子可以自省自悟,以后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的做人。

挨了皇帝一顿臭骂还不算,永璜和永璋更因此永久的失去了竞争储位的机会。

死者已经安息,而生者还要承受帝王的恩威难测,在父亲巨大的责难之下,永璜和永璋相继去世了。

对自己的儿子尚且如此,对待臣下们的态度转变则更加让人匪夷所思。

富察氏薨逝之后,按照规定,朝廷要为先皇后编写一篇册文,记叙其生平,表彰其功绩,而这个工作被交给了当时掌管翰林院的刑部尚书阿克敦。

(乾隆练字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练字图)

或是因为学识不够,或者干脆是因为疏忽,阿克敦在册文中出现了一些小小的纰漏,大概是类似于错别字之类,不料被素来仔细认真乾隆皇帝发现,皇帝震怒,认为这是阿克敦对富察氏的大不敬,立刻褫夺了阿克敦的官职,同时让刑部的官员们治理他的罪过,刑部官员将阿克敦判为绞监候。

绞监候已经是十分严峻的处理结果了,可乾隆并不罢休,反而还认为刑部的官员是在包庇阿克敦,于是将治罪范围扩大到了整个刑部。

时年,全体刑部官员均被革职,阿克敦更是亲自被皇帝改判斩监候,并秋后处斩。

一波激起千层浪,阿克敦写完册文之后,要把纸张放在一个精美的书夹之中,称为册宝,而乾隆很快发现,富察氏的册宝制作工艺极其简陋粗鄙,皇帝甚为不悦,将督造册宝的工部官员全部问罪,皇帝又发现,在皇后祭祀典礼的过程中,摆放祭品的桌子不够洁净,因此负责此事宜的光禄寺官员也全被降职。

一整套皇后的丧礼办下来,皇帝是这看也觉得有问题,那看也觉得有问题,虽然拿不出具体的由头,可皇帝盛怒未消,总要发泄,于是礼部尚书也被处罚。

国丧终于结束,随之结束的还有百官们的胆战心惊,大家突然意识到,因为丧妻之痛,皇帝性情大变,他的神经变得紧绷脆弱而敏感,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引得帝王情感上的余波,进而引发滔天的洪水。

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

我们知道,自清军入关之后,就施行剃发令,那个时候您要是不剃头,极大概率会被杀掉。

可是在乾隆十三年,不剃头的不会死,剃了头的反而会死。

如果要按照女真人的要求留辫发,那么十天半个月就要剃一回头,因为如果不剃的勤快一点,头发就会从头顶长出来。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清朝其实有这样一条旧俗,那就是如果皇帝或者皇后死了,那么官员在一百天之内是不能剃头发的,要蓄发。

(剃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剃发)

不剃头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悲痛之情,皇帝死了,皇后死了,我作为人臣,我肯定伤心难过,我这一伤心难过就没有时间收拾自己的仪容仪表,当然也就顾不上剃头了。

在这样的表丧制度之下,皇帝赫然发现,在百日丧期之内,湖广总督督塞楞额与河道总督周学道竟然顶风作案,把自己头顶的头发剃的精光,皇帝的愤怒之情难以言表,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朝廷大员对于纲常礼法的破坏,更是对皇后富察氏极大的不尊敬,因此二人被赐自尽。

不仅如此,继任刑部尚书的盛安也被赐自尽,理由是,盛安虽然没有剃发,但是山东沂州都司姜兴汉和锦州知府金文淳却剃发了。

此二人剃发和盛安有和何关联?只因为这两个人违规剃发,由刑部来定罪,而刑部的定罪过轻,惹得皇帝大为光火,这才让盛安遭此无妄之灾。

这只是从乾隆十三年开始皇帝天威降下的冰山一角,事实上,从军机处到六部,从中央到地方,从尚书到侍郎,从总督到巡抚,被皇帝处理过的官员不下几百名,当年那个善良可亲,颇有风度的乾隆已经变得复杂难测,性格中甚至透露出狂躁和病态的心理。

对皇帝来说,他性情大变的原因十分简单,因为——他死了妻子。

尽管足够聪明,但沉溺于悲痛之中,他始终不能理解,富察氏的死对他来说宛如天塌了一样,上天夺走了他生命中最爱的女人,自己如此痛苦,别人为什么不痛苦,为什么不和自己一样悲痛?

他一切失常行为的根源,一是对他对爱妻丧世的无能为力,二是不满于别人无法感同身受。

有足够的史料表明,乾隆一生虽然妻妾无数,但是他最爱的女人,仍旧是他的这位结发妻子。

富察氏生时,乾隆对她就给予了无限的宠爱,夫妻之间感情和睦,相敬如宾,富察氏死后,更是哀荣无限,自此后皇帝对妻子频频追忆,期间写下了数量可观且情真意切的悼亡诗。

(晚年乾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年乾隆)

富察氏病逝于皇帝南巡途中的山东德州,自此后乾隆再下江南,总怕勾起伤心事,每次都要绕开山东府。

嘉庆元年,已经成为了太上皇的乾隆带着儿子嘉庆祭奠富察氏,追忆往事,不由得感叹道:

吉地临旋跸,种松茂入云。暮春中浣忆,四十八年分——自己已经和皇后分开四十八年了。

出身于镶黄旗的沙济富察氏,早在乾隆还不过是皇子的时候就嫁入宝亲王府,成为了乾隆的嫡福晋,他们在重华宫举办了盛大的婚礼,在圆明园的长春仙馆居住,在那里,弘历知道了什么爱情,什么是亲情,什么是丈夫,什么是妻子,什么是男欢女爱...那是他最为幸福快乐的时光。

作为著名的长寿帝王,乾隆活了八十九岁,而在他驾崩的两年前,他满头白发,满脸皱纹,昏眊重膇之时,仍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宪书登寿八旬七,青邸成婚七十年。

永失我爱,我爱永失。

王府仍然是雄伟气派,可那美好的往事,已经是弹指七十年前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