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面包夹知识

编辑|面包夹知识

«——【·前言·】——»

2021年5月18日,云南省民主博物馆展出上百件精美的乌铜走银工艺品,而这些精雕玉琢的工艺品现在已面临着消失的风险,因为乌铜走银这项技艺已经难找合适的传承人而濒临失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热心网友关注到此事后也是非常想要提供帮助,但当得知传承条件后,直呼活该失传,到底是怎么样的条件引起网友群情激奋的大骂不止?

封建传统的糟粕

乌铜走银的传承条件由于受当时封建思想的影响,第一代手艺人就立下了“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这就是这样的传承规矩,同样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的原因。

其实这种想法放在当时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这项第一代技艺人也是非常普通的工匠,全凭一次偶然发明出这独有的工艺,一旦教会了其他人,自己也就没饭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雍正年间,一个名叫岳富的普通铜匠,为了生活还在拼命铸造铜器,命运仿佛跟他开了个玩笑,他的金戒指一不小心掉入了熔炉之中。岳富焦急的像是热锅上的蚂蚁,用工具去捞取却一无所获。他大发雷霆,一怒之下将周围的所有金属器物全都扔进熔炉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做完这一切便愤然离去,直到等他冷静下来后再回去查看熔炉的情况,发现炉中有一块通体乌黑,却有点缀金银纹理的奇特金属,这块美丽的金属深深的吸引着他,决定要将这块金属打造的更加完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他便开始刻苦钻研,将这一工艺逐渐完善,也就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乌铜走银。乌铜走银这一技术使得岳富在云南一带声名鹊起,同时也带来巨大的财富,从一个小小的铜匠一下子跃然成为名门望族。来上门求取作品的人络绎不绝,更是有不少人登门求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样的财富密码岳富怎么可能会给出去,然后便定下开头那个离谱的传承规矩,一直到李加汝的出现,岳家被迫打破“传内不传外”的规矩。

在岳家如日中天的声望下,家族也开始走下坡路了,岳家家族内已经找不到合适的继承者,传承眼见就要断绝了,无奈之下,将这门手艺教授给了一位名叫“李加汝”的年轻匠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想来也可笑,古人的封建思想果然是冥顽不化,宁愿传于外人也不愿打破“传男不传女”的规矩。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李加汝学会这门手艺后,并没有将其发扬光大,因当时的社会经济导致精美的工艺品无人问津,云南地区的人们还是更爱美观实用的纯银制品。李加汝为了生计,就暂时放下了乌铜走银的制作,全身心的投入到制银的工作中,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银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以为乌铜走岁银的技艺又可能要断绝于此,金永才的到来又一次拯救了这一伟大的工艺。年仅18岁的金永才带着对手工匠人的憧憬,追随在李加汝的身边当一个任劳任怨的学徒。在五年的学习过程中,金永才发现师傅还掌握了曾声名大噪的乌铜走银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的日子里金永才在学习制银的同时,也协助师傅完成乌铜走银的制作,可李加汝却时刻提防着金永才,从始至终没有将制作乌铜的比例配方告诉徒弟,生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至李加汝在离世前才将配方交给金永才,并要求他只能背诵15分钟。可惜那时的金永才文化水平有限,有些字并不认识根本没办法将完整的配方牢记下来。15分钟一到,李加汝便取回字条并销毁后便撒手人寰,随之一同消失的还有乌铜走银的完整工艺。

网友就是因为得知此事才义愤填膺,说这项手艺活该失传,都是传承人自身的错才导致乌铜走银的消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刀阔斧的挽救

乌铜走银传到金永才大师已经是第六代了,虽然金大师的技艺不是最传统正宗的,但总算没有使这一技术彻底消失于世。金大师因此痛定思痛,破除掉了那些封建传统的旧规则。

于2018年在云南昆明正式开班招生,不论男女都可报名,再从众人中精心挑选10个资质过人的学员进行传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唯一的条件却也排除了大多数人,就是手汗必须是酸性的因为酸性的手汗才能在氧化还原反应下不断擦拭出乌黑光亮的铜胚,如果是碱性铜胚只会越来越红变成赤铜,这样做出来的工艺品远没有办法将银白色纹路衬托的美轮美奂。这也是导致乌铜走银的传承困难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金大师的努力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这项非遗,金师傅也已经收下了来自中国各地的28个徒弟,向世人证明了真正的文化传承是要不拘一格的,真正重要的的具有优良品格以及认真求学的态度,曾经封建的老传统只会阻碍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金永才正式成立“金大师研创中心”,进一步将“乌铜走银”的销售模式进行改革,经营方式由个体户售卖改为企业销售,再结合现代消费群体的购物需求进行新品研发,甚至请国外设计团队提供设计不断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保证乌铜走银质量的前提下,每年的销售额也节节攀升,可以让此项非遗传承人有客观的收入,能更安心的从事这一行业。

结语

非遗传承就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贴合时代发展的同时进行创新,能使非遗传承散发生机。老旧的墨守成规只会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何况有的时候老师傅教导时的有所保留只会让技艺变得面目全非。

真正的传承需要无私的分享与广阔的胸襟,在不违背国家原则的情况下,非遗传承应放开古板的规矩,传承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

中国经济网:
http://www.ce.cn/culture/gd/201808/08/t20180808_29975000.shtml
人民网:
http://yn.people.com.cn/n2/2020/0519/c378439-340268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