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被上汽、蔚来、小鹏、理想等一众车企和资本看好的欣旺达动力即将分拆赴港IPO。

这是自2023年7月欣旺达发布公告,计划分拆欣旺达动力至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一年后,再度传来新动态。而此次从A股市场转至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变动,无疑在业界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对此,欣旺达动力方面负责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该动态处在保密阶段,最新情况暂不清晰。一位电池领域专家告诉记者,目前电池领域龙头效应显著,拆分赴港上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经营压力所致,另一方面可能也需要考虑多轮融资后给投资人一些回报。

该名专家表示,从当前的竞争格局来看,主流的新能源车企可能会将“腰部”的动力电池企业产品纳入其车型的备选方案中。这也意味着,即便欣旺达动力未来成功分拆并上市,其在激烈的行业梯队竞争中能否脱颖而出,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

动力电池企业出货量激战,经营压力步步紧逼

从市场格局看,在目前磷酸铁锂电池占据市场主流需求的背景下,以三元电池为主打产品的欣旺达,压力不容小觑。

头部有地位稳固的宁德时代、比亚迪,“腰部”区域有被业内看作具备进军行业前三的潜力股亿纬锂能,后起之秀也有蜂巢能源来势汹汹。

根据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发布2024年1~4月除中国市场外(以下简称海外市场)的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榜单,欣旺达位列全球第10位,其动力电池全球使用量1.1GWh,同期孚能科技及中创新航使用量分别为2GWh、1.8GWh。

而拉长时间线看,欣旺达的出货量在全球10强的门槛处徘徊。此前SNE Research发布的2024全球1~2月及一季度动力电池装机量的数据显示,彼时欣旺达并未出现在TOP10名单中,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的第10位为蜂巢能源。

这与此前欣旺达管理层预期的动力电池业务进入国内前三、全球前五的目标,仍存差距。

另一方面,财务数据也显示出一定压力。按照欣旺达2023年的年报,年内资产减值6.29亿元,主要为存货跌价准备。2023年,欣旺达锂电池生产量与上年几乎持平,销售量同比增长0.32%,但库存量同比增长了4.25%。

具体看电动汽车类电池,欣旺达2023年该部分营业收入同比下滑14.91%至107.95亿元,储能系统类业务的收入则同比增长144%至11.1亿元。

在欣旺达营业收入的波动之际,还面临着来自电池行业中价格竞争所带来的毛利率挑战。从毛利率表现看,2023年电动汽车类电池产品毛利率为11.22%,比上年同期增加0.94%;2022年毛利率同比变动则为11.1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欣旺达公告

欣旺达动力方面的营收也亟待改善。数据显示,2021~2023年,欣旺达动力实现营收分别为29.64亿元、129.22亿元和110.04亿元,净利分别为-10.53亿元、-10.94亿元和-1.44亿元。

而目前,整个动力电池领域“厮杀”激烈,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储能电池产品技术加速推新。上述专家也告诉记者,未来想要抢占市场份额,技术和资金同样重要,欣旺达推动欣旺达动力上市或也有资金方面需要。

面对不小挑战,近期欣旺达投资者关系活动的公告也表示,目前正在根据市场、客户需求逐步调整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占比比例,预计今年占比可以达到50%以上。

日前,欣旺达斩获理想M8、M7,以及小米第三款车型的电池定点项目的消息,也被资本市场看作是欣旺达攻占市场的又一举措。

为何赴港而非留A?或与A股IPO监管收紧有关

实际上,对于尚未实现盈利的欣旺达动力来说,选择赴港而非在A股上市的原因,或与A股IPO市场监管趋严的大环境有关。今年以来,证监会大力推动新股发行的全流程严监管,以及问责体系的全面加强。

“对于未盈利企业赴科创板上市,有段时间基本上停掉了。”联储证券总裁助理尹中余向记者表示,最近的“科八条”又重提了亏损企业的上市问题,但整体来说,对于未盈利企业的上市把关应该还是比较严格的。

上述“科八条”是指证监会于6月19日发布的《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其中提到“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提升制度包容性”。

在更早之前的今年3月15日,证监会也发布了《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其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从严审核未盈利企业,要求未盈利企业充分论证持续经营能力、披露预计实现盈利情况。

事实上,自2023年以来,科创板IPO撤否企业中,存在持续亏损问题的就已有10多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而与之相反,今年以来则又掀起了一波尚未实现盈利企业赴港上市的热潮。“目前A股市场上市比较拥挤,很多情况都不会让上。”尹中余表示,这主要与拟IPO企业拥有融资需求、有上市对赌等情况有关。

此外,欣旺达动力选择赴港而非留在A股上市,也或与目前“A拆A”大幅降温的背景有关。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2024年以来,已有十余家上市公司宣布了终止“A拆A”计划。最近的则是在6月14日晚间,晶盛机电、宝钢股份、海信视像和华海药业4家上市公司同时披露,拟终止旗下子公司分拆上市的计划。

不过,一些上市公司在分拆子公司赴沪深交易所上市计划“夭折”后,也瞄准了北交所作为分拆子公司上市的目的地,目前已有多氟多、迦南科技、卧龙电驱、辰欣药业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拟/已将旗下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并可能寻求后续择机申请北交所上市。

“现在分拆上市确实是不鼓励了,沪深交易所现在确实管得很严。”尹中余表示,分拆上市对于母公司的市值的壮大来说,也基本上已没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