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祝贺导演和主创团队,也祝贺尚世影业。我当时在现场看完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以后,确实觉得很感动,也很震撼,脑海中的第一个念头:这是我们上海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作品,是上海城市精神一个生动形象的演绎和表达。

可能因为我的工作经历,我经常会想到这样一个话题:上海的文艺创作包括电影创作,在全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影响?实际上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大家会觉得在影视表达尤其是电影、电视剧,包括话剧中,上海题材都比较难展现,因为我们国内文化还是以北方语言为体系,以北方官部为主体。我们有很多著名的导演、演员都拍过上海题材,讲一点上海话,弄一点上海的场景,但上海题材怎么能产生全国性的影响,我觉得是值得我们整个城市思考的话题。

这几年让我们比较欢欣鼓舞的是出现了突破,也有一些代表性佳作产生。我还记得2022年电影《爱情神话》角逐金鸡奖的时候,那一届我正好担任评委,这个奖项竞争很激烈,最终《爱情神话》脱颖而出。

在我看来,《爱情神话》的价值之一就是让我们重新看到了上海题材、上海市井生活的价值,延续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像《马路天使》《十字街头》这些市民趣味的电影,和北方电影的重大叙事风格有着很鲜明的差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身的成功,是这部电影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这个舞剧创排前,我们曾经开了个策划会,讨论怎么把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改成舞剧版的。当时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上海题材,作为上海歌舞团一定要做这个,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电影原来的叙事性很强,而舞剧的表达方式更多的是表现性。一般舞剧也有叙事性,但相对它的表现性来讲叙事性偏少。当然舞剧还有个很重要的特点是炫技,这些演员本身的舞蹈艺术功底都很深厚,在舞台表演中可以有很好的展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不消逝的电波》,把电影和舞剧的双重成功融合了起来,而且不单单是电影的胜利,也不单单是舞剧的胜利,或者是电影加舞剧的胜利,它对上海文艺创作的价值,可能比一般单部作品的意义更大。

这部舞剧电影是影像魅力和舞台魅力的双重融合,而且是一次成功的融合。作为导演,郑大圣一直在追求“美丽与重逢”,追求用电影的思维而不仅仅是电影技巧,去传达这些舞台艺术。

这一点,我觉得郑导在京剧电影《廉吏于成龙》里完成了最初的突破,探索舞台剧如何用电影的形式来表达。他始终想把电影思维更多的渗透在舞台调度中,真正把两者进行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